为什么大人都喜欢贬低自己的孩子?
从自我防御机制的理论来讲,贬低实际上是一种“置换”,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踢猫效应。例如大人在公司里上班,工作失误被领导骂了,心情很不爽。回到家以后看到孩子在玩游戏,肚子里面就会有一堆的怨气。
他会拼命地指责孩子,说“你怎么还不快去学习?天天只知道玩,以后还怎么能考上大学?一看你就没出息。”
从态度上来看,父母是在贬低孩子,实际上他骂的是“自己”,对自我处境无力感的一种发泄,也是自卑的具体感受。
我很无能,没办法获得成功,我希望孩子不要步我后尘,他不能学我这样子。为了能让他过得更好,得好好读书,这样就不会像我这样失败。
这样的处理问题方式,在很多大人身上体现是非常多的,常见于层次较低、环境不好的家庭里面。因为他们无法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反馈,会加剧这方面的自卑感,继而导致频繁地贬低孩子。
还有一种情况,大人喜欢贬低孩子,是因为他们可能存在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质。自恋是人们特有的心理状态,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恋的特征。只是有的人格较为健全,能够意识到自己问题,并且不会让自恋的行为给扩大化。
像有的人考试成绩考了班上的第一名,却很低调,也不到处张扬,为人的话依旧谦逊和蔼,这就是自恋处理地比较好的状态。
但有的人呢,就不会这样。环境还有教育的影响,会很容易导致他们滋生自恋的心理,培养出缺乏同理心的行为。比如长期受到溺爱的孩子,就很刁蛮任性,不太为别人着想,会很自私。长期下来,人格的话就会“固着”,难以改变,久而久之形成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旦人格出现扭曲、缺陷,那么与人相处的过程里就没办法和谐了,会经常打压、控制,常用贬低指责的态度去面对身边的亲密关系。父母指责孩子,会总是说他无能;伴侣的话也会相互埋怨,你对我不好,我觉得你根本就不重视我,你心里没有我。
这种贬低,是刻在骨子里的,无法改变的行为模式。由于他们太习惯这种人际关系的相处状态时,时间一久就会不自觉地对人进行打压。就像领导对员工一样,员工做不好,领导就会肆意开骂,老子就是觉得你不行,要批评你,你能拿我怎么办?
大人贬低孩子,也是出于这样的心理展开的。我看你不爽,看不惯,于是要说你,你得听我的,你要是不听我的就会过得很惨,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恋情结。
相比自我防御机制的“置换”,如果父母有自恋的特性,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就会深受创伤,不知不觉也会产生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以及痛苦的感受,亲密关系相处中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那么作为孩子,当我们发现大人都喜欢贬低自己时,这时候该怎么面对会比较合适呢?有一个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叫“逆反”。作为孩子来讲可以适当培养点逆反心理,不听父母的话。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逆反心理它并不是一个人心理不好的一面,相反还具有积极的优势。一方面逆反心理体现了人“自我的需要”,是个体具有自尊心以及成长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独立的特点,我不相信你的,我有我自己的观点,你不能阻止我的想法,哪怕你是我的父母,我也要反抗。
人要长大,或者说在社会上生存更好,是需要点逆反心理的,有时候得和父母对着来。
譬如你大学毕业了,要去工作,父母托关系给你找了份工作,是在富士康打工。平时你很喜欢看书,想当编辑,此时你可以和父母对峙,不需要听父母意见。我想自己找工作,不想听你们的安排。
要是你听从父母的意见,真去富士康打工,会怎么样呢?大概率会很郁闷,情绪低落,甚至也会感觉特别压抑,感觉自己的青春就被荒废了,心理的话也会出问题。
有时候,在一些人生重大的选择上,不完全听别人的意见是有意义的。虽然这种做法会有点“前途未卜”,在旁边人看来会有些离经叛道,但是从长远考虑,对个人的心理建设会有巨大好处。
这也是摆脱父母贬低的好做法。
作者:乐达源心理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