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这1个动作,不打不骂,却伤孩子最深

发布于:百学网 2023-09-04

这1个动作,不打不骂,却伤孩子最深

  这1个动作,不打不骂,却伤孩子最深

  作者:壹点灵

  作者:玉成 编辑:碳水化合物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小青跟我吐苦水,回家遇到亲戚,亲戚夸她。

  

  没想到一旁的父母却说:“有什么好的,说是白领,其实工资还不够交房租的。”

  

  小青说:“好不容易回一趟家,本想高高兴兴的,但他们总这样。”

  

  听小青说这些,我也感同身受。

  

  图片来源:pexel

  

  很多家庭充斥着互相拆台的家庭氛围,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孩子,通常都很难开心。

  

  01

  拆台型

  父母背后是这种心理

  

  被自己的亲爸妈拆台,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很多网友都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一位网友从外地专门带特产送给爸妈,结果爸妈尝都不尝,还说尽买些没用的东西,浪费钱。

  

  一瞬间她的心都寒了,从此不再给爸妈送任何礼物。

  

  另一位网友,月考进步了五六名,却被母亲嘲讽:“哟,你可终于知道学习了。”

  

  父亲也在一旁附和。

  

  他难过又委屈,后来有什么事儿再也不愿跟父母说。

  

  究竟是什么,让父母不能好好说话呢?

  

  拆台型父母的心理,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我好-你不好”的心理状态

  

  美国精神病学家托马斯?哈里斯在《我好,你好》中提出一个观点,每个人在和父母的相处中,会逐渐形成四种不同的心理地位,并将之投射到与其他人的关系当中:

  

  你好,我不好;

  

  你不好,我也不好;

  

  我好,你不好;

  

  我好,你也好;

  

  很多父母,在成长期间,就形成了“我好,你不好”的心理模式。

  

  因此当他们做了父母,面对脆弱的孩童,他们的力量感更强,也更容易巩固这一地位。

  

  图片来源:pexel

  

  一些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爱给孩子拆台,孩子考97分,他们就说“怎么没满分”,但如果考了满分,他们也会说“别太骄傲,这次好,下次不一定好”。

  

  通过批评,打压,拆台,他们一次次巩固“我好,你不好”的状态,一次次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恋的满足。

  

  而等到孩子长大之后,取得比他们更大的成就时。

  

  孩子的成就,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被挑衅,于是他们会变得愤怒,然后再次试图打压子女来获取优越感。

  

  2)满足自恋

  

  心理学家科胡特(Kohut)认为每一个人本质都是自恋的,自恋是藉着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自我价值感。

  

  但如果一个人的自恋超出了与他人应有的界限,就会变成自我中心,带来伤害。

  

  在亲子关系中,一些父母习惯将自己当成标准,动辄“想当年”,用过往的经验对孩子进行规训。

  

  孩子出门打个车,他们嘲讽:“年轻人就是吃不了苦,哪像我们以前。”

  

  孩子买好看的衣服,会被他们说成“不学好”,末了还会补一句“我们那个时候,哪像你那么臭美”。

  

  图片来源:pexel

  

  很多时候,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贬低子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抬高自己,反而会找很多借口,来合理化自己对子女的打压:

  

  “我说你是为了让你忆苦思甜,别骄傲。”

  

  但这种高高在上的俯视,早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压垮了。

  

  长期被父母打压出来的孩子,会缺乏应有的自信和安全感,给人一种畏缩、怯懦的感觉。

  

  比如小青,公司团建,每个同事都眉飞色舞地分享自制的拿手小菜,惟有小青扭扭捏捏,面带愧色地说:“我做得不太好,你们随便尝尝就好。”

  

  02

  不拆台

  的父母有多治愈

  

  除了拆台,难道就没有别的教育方式了吗?

  

  前段时间一名网友和父母日常相处的视频冲上了热搜,让人大呼羡慕。

  

  她给自己画了一个丑妆容,父母陪她哈哈大笑。

  

  她带父母出去吃饭,不会被说浪费钱,父母还会美美地自拍发朋友圈;化妆一个小时,也不会被父母说臭美、磨蹭。

  

  支持型家长和拆台型家长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需要被尊重的个体,而不仅仅是自己的一部分,更不需要将孩子和自己对立起来。

  

  图片来源:pexel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爱德华(Deci Edward)和瑞安?理查德(Ryan Richard)提出自我决定论。

  

  人有三个基本的心理需求:胜任、归属、自主。只有达成这三个需求,人才有可能保持正向的心态和良好的表现。

  

  而支持型家长,刚好同时满足了孩子以上三个需求:

  

  1)胜任需求

  

  指人需要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并在面对困难时,产生战胜困难的愿望和信心。

  

  支持型家长不会阻止孩子进行新的尝试,还会肯定他们的努力。

  

  一名网友某年考研失败,觉得很崩溃,不知道如何跟家里人交代,但父亲对她说:

  

  “你能沉得住气备考这么长时间,已经很厉害了。只要肯坚持,该有的都会有的。”

  

  有了这句鼓励,她走出了最沮丧的阶段,接下来一年一边兼职,一边备考,最终考研成功。

  

  图片来源:pexel

  

  2)归属需求

  

  就算不完全赞同孩子的某个做法,也会用最包容的心态去共情和接纳,让孩子有归属感。

  

  一位网友说,他小时候有一次从沙发上跳下来,弄出很大声响。

  

  他以为要被母亲骂了,然而母亲在确认他没有受伤之后,对他说:

  

  “我知道你想玩游戏,但从沙发上跳下来是很危险的,不如我们一起去公园玩跳远好不好?”

  

  于是那天下午,他不但和母亲比赛跳远,还完了跳格子,母子俩兴尽而归。

  

  从此,他再也没有跳过沙发,更重要的是,他在和父母的这份连结之中,得到了巨大的精神支持。

  

  3)自主需求

  

  就是人能够发自内心地选择自己的行动,而不是受到外界的胁迫。

  

  拆台型的家长,总是希望通过打压的方式,来让孩子听自己的,造成孩子的自主需求严重被压抑。

  

  反观支持型的家长,因为有尊重的大前提在,所以他们不会压抑孩子的自主需求,反而会帮助孩子完善自主需求。

  

  比如在迷茫期,支持型家长即使也不知道怎么办,但他们愿意给出支持,比如经济上的,比如找有经验的人聊聊,等等。

  

  图片来源:pexel

  

  03

  如何

  走出拆台家庭?

  

  别人家的父母,让很多人在羡慕之余,也有掩盖不住的难过。

  

  有人说:“我像个小偷,在偷窥自己没有的东西”。

  

  既然无法改变过去,那我们要如何进行自我修复呢?下面我们也给大家提供几个建议:

  

  1)建立自我价值感

  

  拆台型父母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打压孩子的价值感,让人觉得自己真的如同父母所说的那么“差”,因此第一步,我们要找回自己的优点和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写观察日记的方式,将每一个感觉良好的瞬间记录下来,大致格式为“今天发生了什么,这说明了我的什么优点”。

  

  比如今天感觉挺高兴,因为工作完成得好,被领导夸了。这说明我有胜任工作的能力。

  

  此外,也可以和原生家庭以外的人多交流,听听别人的“彩虹屁”。

  

  我过去有容貌焦虑,因为家里人从没说过我好看,还经常拿我和更好看的表妹作比较。

  

  图片来源:pexel

  

  直到参加工作之后,某一天同事跟我说:“你皮肤很好,穿这种颜色的裙子特别好看。”

  

  真心也好,客套也好,好听的话,不妨多听几遍。

  

  2)拒绝纵容父母的不成熟行为

  

  不成熟的父母,只要子女和自己有一丁点不一样,他们就急忙否定、打压。

  

  因此,我们首先要建立边界感,即“我和你是不同的个体,你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我的标准”。

  

  这一步可以通过口头沟通,表达你的意见。父母可能还是不会理解,甚至对你的话很反感,这时更重要的一步就来了:

  

  你不要等待对方理解和行动,而是要主动理清彼此的边界感,明确告诉他们:“我也是一个成年人,是独立的个体。”

  

  比如你辛苦送他们礼物,他们却冷嘲热讽,你就回道:“你不喜欢吗?那我拿回去。”

  

  你带他们去吃饭,他们一坐下就嫌贵,你就回道:“那你喜欢去哪里吃?我把茶水费结一下,我们现在就走。”

  

  图片来源:pexel

  

  当他们意识到无法用拆台的方式来拿捏你时,自然就会偃旗息鼓了,健康的亲子关系才有建立起来的可能。

  

  3)提高个体分化能力

  

  提高个体分化能力。

  

  学会分清哪些感受是自己的,哪些是父母的。

  

  父母可以挑剔你的身材

  

  看你,胖成什么样了,再这样下去没人要了。

  

  但你可以学着做一个区分:

  

  爸妈不喜欢是爸妈的事。

  

  我是有点胖,但最近作息规律,按时运动,在健康的范围内,胖点没什么。

  

  父母可以挑剔你的生活:

  

  一个人在大城市漂泊,挣点儿死工资,也没个着落,太可怜了。

  

  图片来源:pexel

  

  你同样可以区分一下:

  

  他们觉得我可怜。但我才有生活的定义权。我过得好不好,取决于我快不快乐,如果我感到快乐,那就不容他人置喙。

  

  只有明白,我的感受与父母的感受,是两回事。

  

  才能过好自己的人生。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