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当前学校教育需要改变!

发布于:百学网 2017-08-16

当前学校教育需要改变!

  面对当下教育,一个普通老师,一个普通家长,想改变一点点,真的是毛驴怂大巴、蚍蜉撼大树,没有丝毫办法吗?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故事:

  [冀教版第五册课文]

  “这条小鱼在乎”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海边的景色。无意中他发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有的在那少得可怜的水里挣扎着,有的从水洼中跳到沙滩上,奄奄一息地等着死去。

  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渗光,这些小鱼也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儿,他走到一个水洼旁都弯下腰去——他在不停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看了一会儿,忍不住走过去,说:“孩子,水洼里的小鱼成百上千,你救不完的。”

  “我知道。”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救它们?你这样做有谁会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那个男人被感动了,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男孩儿捡起一条又一条小鱼。后来,他也弯下腰去,捡起一条条小鱼,把它们扔到海里去。他们每一次扬起手臂,就救起了一个小小的生命。

  生活中“奄奄一息的小鱼”太多,有时人们真心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救不过来,并且多了,人们也会麻木。同时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只能教孩子几年,只能教孩子一科,这么短的时间,一个老师能帮助孩子多少?是的,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当然没法改变,没法自救。

  但是

  从自然界的角度来说,自然界最美妙之处是“不同”。不同事物,千奇百怪,就算同一物种,在同一地方生长,也有高矮、胖瘦、成熟早晚的不同。因为不同,让耐受力弱的生物,给了我们提前警示,因为不同,让有远见的思想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因为不同,才有了改变的可能。何况自然进步还存在这一个巨大的变量“变异”,更是让不同变得更不同。所以,海上风暴次数多到一定程度,海滩上的鱼积累到一定程度,“捡鱼小孩”的出现成了必然。一个捡鱼小孩不能抗拒大海的风暴,可是朴素的讲,“这条小鱼在乎”,理由还不足够吗?一个捡鱼小孩不能抗拒大海的风暴,但是自然界就是这么奇妙,比如有“厄尔尼诺”现象,一只南美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造成亚洲出现一场风暴,谁能保证捡鱼小孩就不是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呢。自然界还有个最普遍的规律,从量变到质变。空气中的气体分子都在杂乱无章运动时,是我们周围温和的空气,但是当这些分子都朝一个方向运动时,就是飓风。铁块中的分子磁极杂乱无章排列时,只是普通的铁块,一旦铁块的分子磁极有序排列时(被磁化),它就成为了产生磁场的源泉。捡鱼小孩多起来,就会让量变到质变变成可能。

  从道义、人性的角度,面对弱小生命,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让其健康成长。特别是已经认清有些教育方式对孩子是伤害的人们,更不能袖手旁观。我们不是多么高尚,是因为正在面对眼前成长的孩子时,于心不忍。面对自然的危害,社会的扭曲,就算再艰难,也要存改变之心,因为“这条小鱼在乎”。

  从教师角度来说,一旦成为教师,基本就是终身从事这个职业了。如果每天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只是为了看住学生而工作,只是为了学生的分数而工作,只是为了校长的意愿而工作,只是为了自己的职称而工作,那一点也不优雅,毫无美感。要改变这种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的状态。要让教师职业变成不烦心、不危险的职业,要让班主任工作从煎熬变成享受,要让教师的生活从灰暗走向阳光。大环境不能变时,我们先从小环境、先从自己做起。

  从家长的角度,孩子是自己的,学校是公众的。人们喜欢用分数的高低评价教育的好坏,喜欢用中高考达线百分率比较学校优劣,对于学校来说,评价的单一性造成了工作的单一性,只要搞好分数、达线率,一白遮百丑。可是对于家庭来说,哪有什么百分率,学习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方面,还有孩子的思想、身体、心理、人格等等都是成长的重要方面,不管哪一方面的失败,都是孩子教育的失败,都是百分百。所以家长不能成为孩子学校教育的看客,更不能成为学校教育只看分数的帮凶。家长要加强家庭教育,要积极参与学校教育,要更加重视孩子人格人品教育,这是家长能做出的改变。

  所以

  无论教育多么糟糕,无论我们多么渺小,总能改变点什么!如果再想想,是我的学生在接受这样的教育,是我的孩子在接受这样的教育,必须得改变点什么!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