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的教育实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本文看点:PBL(项目制学习)为何近年来愈发盛行?它又有什么实打实的好处?我们在家庭和日常学习中,又可以如何简单的对孩子进行PBL教育呢?今天的讲座分享文,会把这些您关注的问题一一剖析,让您对PBL,对童行的课程理念,有一个详尽的了解!
周四
全文共7764字,阅读时间24分钟
Part 1
为什么全球优秀的教育实体
都选择项目制学习?
项目制学习,或者PBL教学法,最近几年非常流行,差不多每个在做创新教育的机构,都说自己是PBL,彷佛不做点项目就不叫教育了,但这里头有真的有假的,有真红的有蹭热度的,所以今天咱们先花点时间了解下什么是项目制学习。
PBL,全称是Project Based Learning,直译过来就是基于项目展开的学习,它是从项目管理来的,这个词一般在公司工作过的都会知道。
那什么是项目呢?这得回溯到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也就是1942年试爆了全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的那个计划,这里被翻译成“计划”的就是project,这可是个相当复杂的项目,Project Management最早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用的,后来华罗庚教授在50年代把这一管理方法引回中国,当时叫做统筹法,我小时候在小学课本上还学过教授写的科普版《统筹方法》,大家一定都还记得。
华罗庚教授是这么解释统筹方法的,他举了一个极简的例子,如果你要泡茶喝,有三种方法,哪一种更好?
方法一:洗水壶,灌水,放在火上;等水烧开的时间,洗茶壶、茶杯,放茶叶;等水烧开了,泡茶喝。
方法二: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放茶叶;灌水,放在火上;等水烧开了,泡茶喝。
方法三:洗水壶,灌水,放在火上;坐等水烧开了,洗茶壶、茶杯,放茶叶,泡茶喝。
很明显,第一种方法利用水烧开的时间洗茶壶洗茶杯,两条线同时进行,更节约时间,而后两种方法都是一次做一件事情,单线做事,花费更久。
小时候只知道这是个要合理安排时间的故事,长大了才知道,原来这就是项目管理,再复杂的项目,难度再大的任务,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拆分、管理,落实,明确任务目标,拆分任务,管理各项进度,协调相互配合,在有限的条件之下调动资源完成,并达到一定的评估标准。
这听起来很像在开工作会议,确实也有点,但项目管理只是一个很中性的方法,小到烧水泡茶,大到研发原子弹,都可以使用,以便让复杂任务有序地进行。
这样的方法用到教学中,就是项目制学习,让学生被真实的问题驱动,生产自己的产品,他们是执行者也是项目经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去明确目标、管理进度、统筹资源、完成呈现,并接受评估。跑完这样一个相对专业的流程,做出来的产品是很实用的,所以确实也有不少学生项目走出校园、进入市场的例子。
现在我们就能看出来了,项目制学习在做的,其实就是以真实的问题去驱动,让学生自己去统筹、管理,将纸上学来的知识真正地落到实处。
这一教学法在教育界也不稀奇,约翰·杜威的做中学,陶行知校长的生活教育,都是类似想法的落地,只是项目制学习不仅强调学生亲自动手,还强调在过程中统筹、合作,强调结果的可视性,并接受评估,是更系统的方法论,所以近年来很受欢迎。
将项目制学习应用得比较广、走得比较远的,是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
这是一所特别的学校,它从2000年建校起,就不设置具体的科目,开展综合课程,没有固定教室,没有上下课铃声,看起来像一间小小的工厂,那是“科幻宫”,学生的工作室。在那里,他们建造社区图书馆,设计城市农场,筹办摄影展,出版图书等,就是不上课。
但“教学”效果却意外地很好。
要知道,2000年高科技高中建校时的定位是侧重职业培训的公立学校,要解决美国高中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问题,还跟各大企业合作培养,比如西门子就会提供在用的设备给他们,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但没想到,高科技高中办着办着,就把自己办成了一所明星升学高中,这里的毕业生的SAT成绩比州平均水平高10%,大学录取率高达98%(2012年HTH的数据)。
这样的成绩是不容易的,高科技高中是拿政府公共基金的公立学校,学生是抽签选的,一开始生源绝不算好,2019年创始人兼CEO Larry Rosenstock获得了WISE大奖(这可是教育界的诺贝尔),就是表彰他在教育创新和教育公平方面做出的努力。可以说,以这样的起点,做这样的教育实验,取得这样的成效,很是带动了全球的项目制学习热潮。
现在高科技高中已经是全美十大明星高中之一,录取比例高达1:10,而且据校长在公开采访中透露,毕业生的大学录取率是99%,看来从2012年之后,高科技高中在大学录取率上又精进了,也算是生生地把自己的片区变成了学区房吧。
那么,为什么一所奔着职业技能培训而创建的高中,学生在里面学了三年之后,99%都去上了大学?
我们可以从三立新闻在2018年对HTH机械专业老师Harry Peles的采访中窥见一斑,老师说,科技在变,很多基础是不会变的,机械的原理在金字塔时代就开始用了,简单机械只有七种,现代机械的原理也是如此。
这可能就是答案,无论是就业工作还是上大学读书,它们需要的基础能力是一样的,而通过项目制学习锻炼的学习能力,在工作、读书甚至生活中,都用得上。
Part
2
为什么项目制学习
能有效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我们会希望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学习能力呢?一下子想肯定想不全,但吼娃作业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十秒钟前刚说过的你就忘了”
——说他理解不行;
“认真坐好脚别翘桌子上”
——骂他不够专注;
“不会的要问老师啊不要总是拿回家问妈妈”
——这是怪他不会合作跟老师沟通;
“这不就是昨天学过的知识么”
——这又是嫌他学了也不会用。
咳咳,一不小心暴露了。
简单说吧,作为父母,我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的期待是,从学习内容上,希望他能读会写、深入理解;从学习态度上,希望他专注坚持、克服困难;从学习过程上,希望他善于求教、与人合作;从学习结果上,希望他学以致用、灵活创造。当我们想象孩子拥有的学习能力时,脑子里冒出的是一系列的基础能力,而不仅仅是具体的技能。
用专业一点词来说就是,基础的学术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些不一定是学习所需的全部能力,但相信只要能做到这几点,搞定学习至少不用爹妈太费心了不是?
我们说项目制学习能够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意思是说,在项目制学习中,孩子的各项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完成自己的项目,需要查资料、学知识,会锻炼到基础的学习能力;
项目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中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会锻炼到情绪调控能力;
项目一般需要别人合作,老师、同学、父母都算,如何把他人当作资源纳入到自己的项目,需要用到社会交往能力;
项目一般会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需要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真能完成项目,还需要统筹全局的能力、系统思考的能力等等,这可比把一道题做对要难多了。
为什么这些能力可以从做项目迁移到学习本身呢?
我们可以从项目制学习包括什么讲起,也即,到底什么算项目制学习。
美国很早就研究这个课题的巴克教育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2016)提出了八大“黄金准则”:
1,重点知识的学习和成功素养的培养;
2,解决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
3,持续性地探究;
4,项目要有真实性;
5,学生对项目要有发言权及选择权;
6,学生和教师在项目中进行反思;
7,评论与修正;
8,项目化学习成果的公开展示。
来自芬兰图尔库大学的教授劳拉·赫勒(Laura Helle)则提出了项目制学习的三个鲜明特征:
1,以问题为导向,即通过解决问题来推动学习活动;
2,“只做一个具体的产品”;
3,“学习者控制整个学习过程”;
4,情景化以及呈现方式多样化。
综合这两种专家观点,再结合最开始我们对项目管理的分析,可以将项目制学习的特点概括为:真实问题,自我驱动,团队合作,产品导向。
从培养学习能力的角度看有几个关键点:
1、深度理解
一直以来,教学最难的就是让知识与学生发生联系,有人做了个小实验,让一群考试得了B+(相当于80分以上)的学生,时隔三个月以后再去参加同样的考试,他们的平均成绩只有F(不及格),这说明,没有深刻思考过的知识,没有真正去应用的知识,没有看到价值和意义的知识,跟我们是没有关系的。而项目制学习,就是在进行一种教学设计,让学生和知识发生深刻地联系,这更能生成深度理解。
2、整体思维
项目制学习要求学生学着为整个项目负责,除了做好我的部分,还要跟同伴合作、跟老师协作,除了做出最终的“产品”,也就是说,对于从起点到终点的所有环节,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这不仅需要敏锐的洞察,还需要宏观的视野,还得抓大放小,保证项目如期优质地完成。
其实这是非常难的,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但这种能力,又是未来工作和生活非常需要的。
3、主动与热爱
在项目制学习中,学术能力的锻炼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必须掌握具体的知识才能完成相应的项目,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自主感(我爱)、掌控感(我能)、成就感(我做)和胜任感(我棒),主动与热爱,这是自我驱动学习的重要力量。
在HTH的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里有个小男孩,他的项目使用齿轮机械展示人类文明的兴衰,当然这是个很大的课题,他只负责其中的一部分。这个课题很难,要做齿轮,需要研究动力原理、三角结构,还要研究文明兴盛衰落的诸多因素和如何可视化呈现,但他非常感兴趣,在采访中说,我真的很想完成它,我完全投入进来,一切都消失了,这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我对它如何运作真的很感兴趣,我对它怎么做成很感兴趣,我对与它有关的一切都感兴趣,我只想工作,完成它。
事实上,他没能赶上作品的公开展览,因为缺了他的那部分,他们组的作品是不完整的,但学习并没有终止于展览结束,小男孩继续工作,两周,四周,暑假,直到下个学期才终于调试好自己的部分,当装置转动起来的时候,场景非常感人。
4、能力迁移
我们所熟悉的“学习-练习-考试-再学习-再练习-新考试”的教育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育,世界的发展已经变了,但教育的惰性还在。
前几天我看到南京日报在盘点2020年新兴职业,有撸鸭官,整理师、密室策划师、宠物摄影师等等,我们的父母能料到现在会出现这么多种奇奇怪怪的职业吗?不能,那我们能料到以后孩子们可能从事的职业吗?其实也不能。
现在的教育需要的是动态的教育,而项目制学习提出的解法,就是以动制动,遇到问题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思路来拆解问题,盘点资源,搜寻信息,寻求帮助,开展合作,管控进展,交付产品,再迭代升级,就像我们自己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一样,这些方法和能力,可以直接迁移更多的问题上。
这其实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期望,培养孩子基础的学习能力,以动制动,见招拆招。
Part
3
实际案例解析
家庭中的项目制学习思路
复杂的项目制学习涉及到团队合作,在家庭中很难展开,但利用一些项目制学习的思路,还是可以在家庭中应用的,在这里举一个我家的例子。
二月疫情严重的时候,全家人都宅在家里,我女儿想要在客厅搭一个小镇,这个游戏持续了很长时间,有一丢丢PBL的影子。
一开始,她用平板积木摆了花,说要搭美术馆,又把普通积木放在旁边,说是房子。因为奶奶也要用这块空地晨练,小红豆的小镇只能白天搭晚上拆,第二天重建。这反而给了她机会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小镇不断丰富,刚开始只有积木,后来加入了乐高、建筑积木、汽车等,有了村子、医院、警察局,有了警察爸爸,忙工作的妈妈,生病的小孩,还有了手术室,有医生做很具体的手术。
在她的想象中,这已经是一个很生动的小镇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做了什么?
提供资源:红豆在想象中做了分区,我用纸胶带帮她把想象固定了下来,她搭医院的时候,我详细分享了我住院手术的经历,她搭出了细致的病房和手术室,我还找了《鼹鼠小镇》等绘本,跟她拓展了小镇功能区的概念。
提供支持:因为小镇需要每天拆和搭,我帮她拍照保存成果,以便第二天恢复。
提供评估与反馈:我会问她具体规划是要做什么,让她思考有没有达成目标,需不需要进一步改造。
中间我们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小镇的道路规划问题,没有留出足够的出口供各功能区出入,二是规划不合理,缺少关键的休闲区域动物园(脑内剧情没法展开),也在过程中体会了一次问题解决。
我带她体会了一次解决问题的思考流程:
明确目标,新建一个动物园
分析困难,客厅的地方快要用完了
可利用的资源,乐高桌底下还有一点,但在那儿玩容易撞到,纸胶带还有,但跟原来的不一样了
寻找最优路径,建哪儿合适?用什么建?门开在哪儿?怎么去?都会有谁从哪儿去?
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我们煞有介事地讨论了半天,我希望借着这样的讨论,让她感受到做一件事需要考虑到很多因素,这样她自己独立做事的时候,也能从整体上考虑,思考得比较完整,这对她也是很重要的。
这是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案例,但其背后有一套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无论是搭建玩具城,还是解决真实的问题,或者做具体的项目,都能用得上,具体是这样的:
明确目标:我想实现什么?
分析情境: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有限制或障碍?
可能方案:克服限制或障碍的解决措施有哪些?
做出决策:我将尝试哪一种措施?
评估与反馈:我的尝试成功与否?我是否应该尝试另一种解决措施?
都说完之后你可能也看出来了,这就是项目制学习设计中,想要让学生们学会的能力,也是可以迁移到其他所有场景的能力。
分析完背后的思路,让我们再回到《极有可能成功》的小男孩那里,展览结束后他一直在继续工作,并最终获得成功。这个过程中老师一直在,看着他,陪着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但不会替他做。
HTH的老师招聘非常严格,据Larry校长说,教师招聘要经历三个环节,只签一年的合同,一年之后,再对所有的老师一起评估打分决定去留。而且,HTH的老师工资比一般的公立学校低,但每年有几千个人申请。
这份工作的吸引力在哪里呢?
老师有教学自由,可以自由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这是非常理想的工作环境。
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可以教给孩子我们认为zui.好的。
这里的zui.好是:这是学生的项目,他探索,他失败,他成功,都是他的。老师是那个在旁边陪跑的人,要忙帮忙要力出力,但绝不代劳。老师的角色是创设环境,提供资源,提出建议,让学生自己探索成长。
其实,父母的角色,也是一样的。
Part
4
日常如何运用PBL教学法
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项目制学习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在家庭中展开项目制学习,自然对父母也有要求,不过大家先别紧张,项目制学习其实是分层级的。
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的赵勇教授,在《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一书中,将项目制学习分成了从易到难的三种模式,学习型模式,混合型模式和创业型模式。
学习型模式,赵老师举的例子是自家孩子的学校作业,说也是项目,但这些作品既不精致也没什么实际用处, “作品”主要是老师主导的,在一个孤立的课堂内进行,孩子们也爱做,但没有特别大的成就感。
混合型模式呢,也会受到学业的限制,但是老师和学生协作完成的,环境也丰富一些,可能会有班级或者社区的合作,比如HTH二年级小朋友做的小小图书馆,童行线下课堂做的文明重演、城市搭建、历史辩论、戏剧共创、乡村设计等尝试。
比如下图是童行进阶课丝绸之路班上的孩子做的“过所”,也即通关文牒,这是一次老师要求的课堂作业,也是一次学生的项目成果呈现,8-10岁的孩子可以深入到历史情境中去还原真实文书,且关注到了很多细节,比如左下的官印、物产的选择等等,这是将所学内容都用到实际的项目呈现中了,是一种很深刻的学习体验。
创业型模式是PBL的高级阶段,由学生主导,在学校和社区里展开,并最终会产出真正的产品。我看过最激动人心的案例是英国牛津查韦尔高中的高中生与南非东开普敦的学生合作开办的养鸡场,他们写了商业计划书,筹集了启动资金,做了成本效益分析,与当地学校的学生分工合作,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年,真的获得了利润并扩大了规模。
虽然创业型模式的PBL项目听起来比较高级,我们也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出那么棒的项目,但其实这三种模式是层层递进的:
学习型模式适合作为课堂拓展,通过做一些简单的小项目应用所学的知识,带孩子体验知识是有用的,是实实在在的,是可以落到实处的,尤其适合初接触的小朋友,也是最适合日常开展的模式;
混合型模式适合有了一定基础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做一些跨学科的小项目,他们将在与大人合作的过程中体会任务拆分、项目流程、目标管理,并逐渐适应项目制学习这种方式;
创业型模式适合对PBL比较熟悉的大孩子,能胜任目标拆分、流程管理、进度把控、分工合作整个过程,事实上,一个项目也不可能人人都是领导者,更不是人人都能达到掌控全局的阶段,在一个创业型模式的大项目里也依然可以拆分出很多学习型和混合型的小项目,帮助学生们练习沟通协作,比如我们在福建培田的设计思维营,就曾带领小朋友一起给山村小孩设计儿童活动中心,并跟踪推动落地。
前面我们说过,项目制学习的特点概括为:真实问题,自我驱动,团队合作,产品导向,但我们其实不可能一上来就搞个大项目,所以接下来的四个建议,提给对PBL还不太熟悉的家长和小朋友,我们可以借用项目制学习的思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类似的尝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1、 制作“真实问题记录簿”,关注过程、评估结果
孩子对真实生活充满好奇,能提出很多好问题,但小龄的孩子缺乏背景知识和有效的学习能力,其实是善于发现问题但不善于解决问题。这时候,准备一个“真实问题记录簿”就是一个好办法,将孩子的问题、你们当时的探索都记下来,并写下之后的计划,过段时间再来一次。
这个方法不一定真的能解决孩子的问题,但通过记录、计划以及跟踪结果,孩子能清楚地看到问题解决是如何推进的,这将是很好的生活教育。如果几年之后再跟他一起翻看当时的记录,还能练习评估和决策呢。
2 、培养产品思维,将知识具体化
可以应用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你以为会的”,都只是虚假的熟悉感,项目制学习要求产品导向的产出,就是出于这个考虑,要真正思考过、应用过、跟你发生过联系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
大家都在群里学过的免费社群课学习就应用了类似的思路,以《中国人怎样出远门?》为例,小朋友听完音频之后,需要完成一个小任务,给樱桃舰长提提建议穿越出行建议,我们设计了图表和贴纸作为脚手架,帮助小朋友更系统地表达。经过一轮收听、讨论、动手贴纸、框架表达之后,这些泛泛的知识对他来说就很具体了,也更容易在其他场景中提取。
如果凡事都能进行一点具体化的拓展,孩子也更容易形成深度理解。
3 、理解情景,避免绝对化思维
国内研究PBL教学的学者夏雪梅老师曾讲过一个古老的故事,博士和农民工都来解决生产线上的空香皂盒问题,博士设计了一个动用到重力感应、红外测试等技术的方案,造价几百万,农名工用了一台风扇,就把空盒子吹走了,这个故事一般用来讽刺博士学而无用,比不上农民工的灵机一动。但夏老师提醒,这两个方案要放到具体的情景中去考量,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如果是几个人的小作坊,那么农民工的方案合适,如果是工业化的生产线,那么博士的方案合适。
项目制学习要求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都是很具体的,这样才能指向最终的产品,而不是泛泛地道理,这就要求学生对于具体的使用场景有详细的考虑。我们想要培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是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迁移的能力,在平时多跟孩子聊一聊具体情景中人的选择的原因,也有助于他理解情景,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做出选择,与人合作。
4 、正面激励,推动自驱学习的正反馈循环
在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里,有个小女孩带着妈妈看自己的作品,她说,这是我做的,每个人都来看它。说的时候眉眼里都是喜不自胜。HTH有专门的板块展示学生的作品,每个作品都有正式的介绍,而年初童行线下课的结业party,更是用孩子的作品做了一个展览,这是我们对孩子作品的态度。
项目制学习强调自我驱动的学习,但自我驱动的来源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原生的,天然的兴趣,我就是爱做这个,不让我做就茶饭不思,这种娃我们啥也不做也会自鸡;
一种是派生的,孩子从小小的成功中获得了激励,得到了小小的满足,于是又主动走了下一步,这就是成功的启动基金,每一步得到一个激励,走着走着就完成了学习的正反馈循环。
作为家长,想要培养一个自驱的孩子,那就得开启夸夸大法,人只有对自己满意的时候,才会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靠打压可是不行的。
最后总结一下,项目制学习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可以锻炼到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需要大人的支持和指引,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去体验、去尝试、去失败,去成长。
孩子是一株植物,植物是自己生长的,其他所有人都只能松松土、浇浇水、施施肥,用项目制学习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其实是把PBL的方法提供给孩子,让他从中体验,让他受到激励,让他自驱成长,助他完成自己的人生作品。
最后,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可以去看看下面的资源。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