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比手机更加有趣
平时在城区外出,都不自己开车,而是坐公交或轻轨,在公交或轻轨上,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乘客都在埋头看手机。类似的情况在年轻人特别是学生中尤为普遍。
而对于学生来说,对手机的依赖常常会耽误学习,这也成为现在的学校管理严峻的挑战。
那么学生们的手机依赖症从何而来?究竟应该怎样面对这一代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工具?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因为忙于工作,常常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一旦放学回家或放假在家,没有家长的陪伴,手机便成了孩子的精神寄托。
而孩子专注于玩手机,不吵不闹,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一件“好事”。
因为孩子变乖了,家长就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只要有手机,孩子仿佛就不用怎么管教,也会乖乖地坐着。
的确,孩子专注于玩手机,确实会让家长轻松不少。
孩子不再调皮捣蛋,不会在家长耳边胡闹,俨然成了一个安安静静的乖孩子。
但是,家长可曾想过放肆让孩子玩手机的后果?
孩子一旦拿起手机,如果家长不加以管控的话,孩子便会不知疲倦地玩下去。如果孩子在家养成玩手机的习惯,那么就难以将心思放在学习上。一天不玩手机,心里就不舒服。
面对孩子想要玩手机的请求,如果家长心软,一时答应但又不加以约束的话,不仅容易导致孩子患上近视,还会导致孩子成绩下滑,影响未来。
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工具越来越具有智能性,这是冷冰冰的教育最严肃的审问。
当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眼中仅仅只是考试分数的工具时,他们走向手机并从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就成为自然。
那么,走出这种困境的方法绝对不应该是简单的禁锢,而是以人性的温暖与关怀为学生建立精神家园。
有一个小孩看见周围的同龄人都在玩手机,于是也缠着身旁的妈妈说想玩手机,这位妈妈俯下身子认真地对孩子说:“妈妈带你出去玩好不好?”
孩子很爽快地答应了,脸上洋溢着开心,牵着这位妈妈往门外走去。
这位妈妈的做法很聪明。有时候孩子之所以想要玩手机,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孤独、无聊。
或者说看周围的人都在玩,会产生一种跟风的心理,孩子会觉得,自己不玩手机呆立在那里,会显得格格不入。
如果此时,有人提出陪孩子去玩,孩子便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关注,不再孤独。
如此一来,注意力便会从“想要玩手机”转回到“有人陪自己”这件事上来。
家长适时的回应,让孩子远离手机,带孩子出去走走,不仅可以避免孩子对玩手机上瘾,还能让孩子见识更广。
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手机更加有趣,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的满足。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眼界才会更加的开阔,而不只会手捧手机,上网、打游戏。
有网友和我聊天说,他们那里有一所学校建立了每个学生座位配备平板电脑的教室,学生到这里上课可以随时上网查询和搜索学习资源,这个教室被命名为智慧课堂。
可是他觉得很有意思的是,该学校却又严厉禁止学生把智能手机带进校园。他很疑惑的是,智能手机不就是一个更方便使用的平板电脑吗?禁止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校园,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管理模式把智慧拒之在教育之外呢?
人类数千年文化的积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源,教育完全可以吸引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这应该是教育可以努力的方向吧。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生命的成长本就应该富有人文情怀,有打动学生心灵的力量,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教育之所以不可能被手机乃至人工智能取代,就是这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拥有一种可以走进心灵深处的温暖与温馨,一种最富有人文关怀的触动与感动。(2019-05-11)
转自:刘老师政治学园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