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好高考作文
本文首发于海龙石
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一个影子一直在脑海里面闪现。但只是一道影子,因为我和他素未谋面,仅仅是神交而已。
他是一位网络作家,是新生代网络历史小说作家的代表人物,曾是起点网和创世中文网的签约作家。在他笔下,古代中国的江南风光如画,人美如玉,小说故事如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抒情散文徐徐展开……
他本名郑晖,江西人,痴迷读书、围棋、写作,自称“贼道三痴”,代表作有《上品寒士》、《雅骚》等,但怎奈天妒英才,2015年9月因病逝于广丰老家,年仅43岁。

(图片来源:知乎)
这是网友评价他的认真,而我我则喜欢他的小说里面透着的那种优雅和从容,还有我从他的小说里真正开始认识和了解了魏晋风流里的“辩难”和晚明余晖里的“八股”。
八股文和高考作文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同为应试作文,而且八股文是世界历史上历时最长的应试作文文体,如果从王安石变法更改科举考试内容废诗赋取经义算起,大概有800多年的历史延续。
备战高考作文应该向“八股”取经,就是要像八股文那样“破题”。
按:中国明清两代通过科举制度从平民中选拔官吏(类似我们的公务员考试),科举考试只考八股文作文,考题全部是命题作文,即从《四书五经》里面截取词句作为题目。八股文有固定格式,其中开篇两句必须点明文章的题目要义,定位立论起点,规范主题思想,称为“破题”。
这是高考阅卷的情势所迫,也是应对所有大规模以应试作文作为考核方式的选拔机制的必由之路。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个阅卷语文老师平均阅卷1500-2000份,平均每篇作文阅卷时间不足1分钟(令人惊讶但事实如此)。试想一下,在炎热的仲夏,一天几百份文章看下来,而且这些文章大部分论辩雷同、结构混乱、毫无文采,甚至还有的不知所云、错字连篇、堪比涂鸦,这样的工作,对阅卷人来说,真是一场煎熬。

(阜新市实验中学 图片来源:沈阳晚报)
怎么才能让阅卷老师精神一振且眼前一亮呢?
那就要像八股文那样,开篇“破题”,在文章开头用最简单最明了的一句话把中心思想“亮”出来。
在古代科举阅卷时,破题优劣是决定考官是否继续批阅的关键因素,至关重要。破题不好,初审考官就可能直接弃了(扔到废卷中),根本不会取中(通过)。
虽然世事变迁,但古代的考官和今天的阅卷老师在审阅考卷的心态上是相同或相通的。如果开篇就能点明中心一语中的,阅卷老师自然愿意高看一眼,即使后面行文弱了些,恐怕老师也不忍多扣分数。
高考作文的“破题”就是立意,即创建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完成高考作文四件事(审题、立意、构思、成文)里面的第二件。
在考场上完成审题(详见前文)后,迅速准确的立意是保证你的文章得高分的根本和基础。

(盘锦市高级中学 图片来源:沈阳晚报)
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有效的训练。
还是要学“八股”,毕竟我们的先辈已经考了几百年,经验教训还是很多的。
在明清科举时代,那些童生、秀才、举子是怎样备考的呢?他们的学习方法除了和现代一样,研读背诵名家范文、积极练笔写作以外,非常重视破题的训练,不论是自学,还是在书院,或者游学结社(学习小组或团体),学习八股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进行大量的破题训练:首先从《四书五经》里面任意截取词句作为题目,然后进行破题——写下开篇立论的两句话,还可以一题多破(参考清代王尔烈巡考江南的故事),而且只破题,并不一定要把文章写出来。
八股“破题”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材料作文立意训练,高考备考完全可以照搬这种方法,特别是在还有几十天就要高考的冲刺阶段尤为有效。自学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也行,题目则在各种练习册和真题卷中不难找到。面对题目,只练审题和立意,就是训练自拟题目和用一句话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可。这样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进行更多的题目训练,或者干脆学王尔烈,一个题目多角度进行拟题立意,还可以把题目和立意写下来请老师指导一下,如果还有时间,就挑选其中几个写成文章做练笔。

(东北育才学校 图片来源:沈阳晚报)
经过这种省时省力高效的训练,高考时基本上可以迅速完成审题、立意,同时避免跑题。而且这种训练还可以提高看问题全面性和精准度的能力,这一点在以后人生经历中也会使你受益匪浅。
说到跑题,许多考生非常恐惧。除了进行上面的训练可以避免外,多说一点: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追求立意“新颖”。
高考作文一定要中规中矩,尽量不要在立意上出“新意”。这不是打击创新,而是在高考考场上创新的风险太大,每个人对题目的理解各有不同,况且阅卷人根本没有时间仔细揣摩你的“新、独、特”。所以,谁敢保证老师看了你的创新大作一定拍案叫绝,一旦弃如敝履呢?
立意的基础是审题,高考作文的立意都来源于审题得到的的关键词。
2014-2019年全国各省市所有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关键词都已经在上一篇文章里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万变不离其宗,未来几年考题的关键词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高考作文题已经摆在你的面前,现在,你可以开始“破题”了。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