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掩饰对这个高考作文题的失望
全国卷很“全国”,北京卷很“北京”……
(全国甲卷)
对这种作文的材料呈现方式,我们语文老师有一个大体一致的说法:
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材料语,第二部分是提示语,第三部分是要求语。
(这样只是为了方便区分,不是什么严谨的学术分类和命名,把第一部分称为“引导语”也没问题。)
第一部分,材料语选用《红楼梦》片段,理解成是对整本书阅读的一种呼应也可以,其实没有直接关系,当然,
这种选材,
视为是对明年新教材高考整本书阅读部分的一种铺垫未尝不可。
单从这个材料看,
匾额题名属于语言的审美范畴,情境与语文学习相吻合
。
材料语中的“翼然” “泻玉” “沁芳”三种题名,分别对应提示语中的“或
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
”。
一般来说,材料三部分中,提示语最为重要。“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这句话尤为重要,因为把材料内容作了一个概括,写作就是要从这句话出发,
从“匾额题名”迁移到其他“更广泛的领域”
。
但这是不是说,前面的材料不起太大的作用呢?不是。材料有隐含的要求。
第一,选材。表面上看,可以迁移到任何“学习和生活”领域,但是原材料是“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所选领域里情境要体现独特效果,过于具体的操作层面的事情,或过于生活化的解决问题方法类的,写出来可能会有违和感。当然范围还是很广的,
谈我们国家的发展也未尝不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是在模仿、借鉴、创新这条路上走过来的。
第二,逻辑。不管怎么写,要“万变不离其宗”,
要围绕借用、借鉴、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写
。值得注意的是,在材料的具体情境里,三个词地位不同,“沁芳”以“独创”胜出,但是是在“借用”“借鉴”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另外,我们在作文里,也可以辩证地来看,不同情境,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见得“模仿”和“借鉴”就一定不如“独创”。
总体来说,只要迁移成功,写作不难。
(全国乙卷)
这个作文材料,先说三方面:
材料呈现形式,与往年有一些变化,材料语是图表;
提示语中关照到了体育与国家、个人与时代、成长与崛起、当下与未来、强盛与复兴等一系列的两方关系。
主题中也有审题难度,
“跨越,再跨越”中的“再”就是个陷阱
,容易被忽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个人的水平太低,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作文材料;
但实话说,我没有办法掩饰对这个作文题的失望。
我觉得至少有两点,是值得讨论的。
1、思想教育失败。
表面关注增强文化自信、提醒青年学生关注时代和国家发展,希望实现高考卷给18岁的学生上“最后一堂班会课”的目的,但这种
主题先行,强行灌输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
。
“文化”也好,“教化”也罢,都有一个“化”字,要浸润、润物细无声、要无形中影响,
凡是打着教育旗号进行的教育都是很难实现教育目的的,大概率还会引发反感
。
个人和时代、青年和国家的“大合唱”,很难通过这种方式合拍。
2、选拔功能很弱。
主题已经确定了,又加繁富的材料加持,
写作观点是不容置疑的
,没有讨论余地,论证几乎被杜绝在外,思辨和逻辑自然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思想深度了。
又
没有写作的情境和对象
,作文退回到之前的表达作文,学生不知向谁说,不知在什么情境下说,没有表达的欲望,除了胡言乱语或空洞呼喊,只能在语言上堆砌。
另外,这个作文也是很
容易套作和宿构
的。
这几点将会导致阅卷的区分度低,选择功能弱。
而且,也
不利于引导语文教学、作文教学
。大文小写,虚文实写,是关键。
这个作文题和2018年全国1卷似乎是一脉相承,但是更糟糕一些,新2卷亦然。2018年作文题至少是有对象和情境的。
(新高考全国Ⅰ卷)
新高考全国Ⅰ卷和全国甲卷类似的,本质上也要做“
迁移
”工作。
不过这里是一个比喻,可写作的范围更广一些。
要厘清“本手、妙手、俗手”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里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
写作中可以考虑
命题人的“现实预设”
,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容易急功近利,有
“武林秘笈式思维”思维,膜拜技巧、捷径,这本质上是懒惰分泌出来的自我保护的粘液。
这个内容对当代年轻人有现实意义。
我们把
创新可以分为维持型创新和突破型创新
,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先做好维持性的创新,强化到某一临界点之后,才有可能有突破型创新。这是本手、妙手之间的关系。操之太急,会翻车的——变成“俗手”。
由围棋术语切入,
体现真实生活情境设计,命题也很亲切
。材料中的
限制和暗示,规定和开放
,总体处理得也较好。
(北京卷)
北京卷,大小作文都很“接地气”,设计精心,贴合学生实际。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今说”这个内容,和新教材内容相关。
新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天津卷)
天津卷很有烟火气,要关注几个分句间的递进,写作中要体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让年轻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可能是更好的立德树人方式,天津卷作文不经意间就做到了。
(浙江卷)
浙江卷最后一次自主命题,用这个方式作个告别仪式。
这个作文和2018年“浙江精神”的那个作文题有呼应。
这个作文题“
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
”这一句很关键,看不清容易写偏。
7月7日上海高考,
上海高考作文,大概率还是会很“上海”。
作者: 从良老师 从良老师
来源公众号:
从良老师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