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解析之现代文阅读篇
近几年,北京高考文本阅读一直坚持现代文阅读(社科类与文学类两种)与古诗文阅读(文言文与诗词两种),题目结构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高手之间的较量当然不会在选择题上,那是基本功扎实的学生不必担心的问题。差距、区分度主要体现在有限的6—7道主观阅读题上。
现代文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对文本的把握是关键之关键。何谓把握?一是关键信息的提炼与整合;二是主体内容、结构安排、表现手法、中心主旨的把握。这两点既是限时阅读的要领,也是命题设置的着眼点。
当然,笼而统之地称之为把握内容与结构,理解手法及主旨,正是大部分语文教学失败的根本原因。高效的指导应该是可操作性强、实战性强,精准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也就是说,阅读命题与答题皆有规律,皆有密码,学生需要的不是一个模糊的方向指导,而是清晰方向下的具体分类技法。
依照我们的多年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学员扫一眼题目,大致就心里有数了: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5分)
第7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与整合,依训练过的篇、段分层的思维方法提炼并整合组织答案即可;预判分值:至少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信息整合点。
常规考题。海淀、西城等区模拟题中的长阅读主观题均是此类型,基本方法就是文本切割分层,依题意逐层概括要点即可。wei/yi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高考,非连续性文本只给2篇而不是3篇,篇目减少但阅读字数并未减少,在整合信息要点时尤其要注意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
20.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第20题是一个标准的句段作用类题目,即高考说明中的“对文中重要句段的理解与把握”考点。按原来此类题设问方式,或者各区模拟题设问方式,此题常规设问即是“结合全文,谈谈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不过命题老师用心良苦,一题两问,实际是降低了难度,指明了答题方向及层次。方法:先概括段落内容,也即明确两段内容上的不同;接着考虑这么写的作用,注意,这么写的作用隐含的层次有两个,一是内容本身的作用;二是手法的作用。综合这三点,梳理整合此题答案则较为清晰,意思对表达顺畅即可。
此题答题思维可参照的模拟题有:
西城“第8段写自己读鲁迅小说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丰台“作者对祠堂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至于往届训练题,那可供参考的就更多了。难度中等偏下。
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第21题显然是一个与题目有关的考题,好在,关于题目,无非两个角度,一是题目的含义,二是题目的作用;命题人在命制此题时显然深知这两点,因此直接分两问,指向明确,利于学生作答。当然,具体到如何解释题目的含义(题目的寓意),其实就是一个答题切入角度的问题,水缸里的文学有什么寓意,其方向可以抓住:为什么是水缸里的?这里的文学指什么?依照这两个角度切入,梳理文本,答案就容易组织了。千万别小看了这两个切入角度,未经讲解点拨,死记硬背的学生是做不到的。至于题目的表达效果,其实就是问题目的作用,一般综合考虑两点:一是对中心主旨的作用;二是手法本身的作用,比如新颖别致激发阅读兴趣等。
该题相应模拟训练题我们均做过训练并讲解过原理:海淀“文章为什么以“最苍凉的海岸为题”?”、石景山“谈谈你对题目《农具的尴尬》的理解”、朝阳“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海淀“谈谈对题目《黑白苏州》的理解”等。
22.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6分)
第22题属于近三年来的新题型,符合课改精神-------探究式学习。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近三年的新题型,以前其实是考过的,学生们也是适应的。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即实例说明);谈自己的体会(要有明确思考或观点)。此类题我们提供的答题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八个字:“层次分明,自圆其说”。所谓层次,要关注题目要求,理解并题目预设的层次;自圆其说主要强调答案的丰富饱满,因为是探究,并无所谓标准答案。得分高低当然会由表述、阐释的充分与否来决定。
类似题目有过训练:
朝阳模拟题“作者说,历史终究是人民创造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给出理由”
总之,本届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中规中矩,稳中略有降低难度,只要平时训练得法,落实有效,本次阅读主观题拿高分甚至满分的可能是极大的。
阅读理解主观题,难在对题型的整体把握(依考纲分类),欠缺整体把握,也就体系混乱,答题思维能力不足、应对方法混乱无序。
语文,专业就专业在我们吃透考纲,吃透考试说明所列举的20多个考点,将其划分为几类题型,并总结出每类题型的答题思维规律、高效组织答案的方法,并注重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之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而不只是解决某道题的能力。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