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大悟文学四十年印象记

发布于:百学网 2022-01-23

大悟文学四十年印象记

  大悟文学四十年印象记

  文/刘继智

  1980年春天,我在大悟师范读书,喜欢到县图书馆看书,当时的县图书馆在今天的孝武超市一角,木制楼房,楼下是图书馆阅览室,楼上是县文化馆,当时的文化馆文学辅导老师是温世扬,广西人,武大毕业生,右派平反之后被安排在文化馆当辅导老师,我和同学萧鹏、徐光思、杨召全进去之后,温老师就拿出一封信,说这是芳畈的一名教师写来的,说准备写一部反映五师战斗题材的长篇小说,希望得到文化馆的帮助。

  温老师同时也给了我们两本文化馆编的刊物《大悟文艺》,好像是第二、三期,32开本的,里面编发有刘继芝的诗歌、陈安远的快板,以及朱东海写的诗歌。这两本杂志我珍藏了几十年,后来,收藏的书太多了,搬家的时候给弄丢了。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的大悟文学,除了上述作者外,我后来所知道的还有韩光、张孝济等。

  我的班主任易熔老师是广水人,华师毕业,他也爱好文学,但他得知班上有几个爱文学的学生时,对我们说:要走文学这条路,大悟有一个作家不能不拜访,他就是邓思源。

  1982年春天,大悟宣传部在郭学政部长的倡导下,大悟县业余作者创作会议在宣化店二招举行,为期七天,温世扬、黄关鑫、杨先春等辅导老师参加会议,楚智勇、王志明、邓道玉、宁宜胜、包耀刚、谢光胜、戴咏华、刘继智等十多名来自全县各个行业的业余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之前,《大悟文艺》就已经改版,改为16开本的大本杂志,每年四期。

  1983年,我的散文诗《山里人家》,在《湖北日报》(东湖副刊)刊发,这一年,我有三篇小小说发在《孝感日报》(百花园副刊),这一年春天,有幸去城关出差,特地去邓思源老师家中拜访他,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邓老师。

  1985年夏天,大悟文化馆再一次举行全县文学创作会议,有全县100多位业余作者参加了会议,并请了管用禾和《芳草》小说编辑易元符老师讲课,我记得曾经这次会议的业余作者主要有徐润、高剑、黄理明、陈晓天、赫荣、黄祖清、刘义兵、杨豪等。

  会后不久,陈晓天和赫荣的小说在《芳草》发表。

  1986年夏天,湖北省小说创作会议曾经在我县三招举行,方方、池莉等作家参加了这次会议。这也是唯一一次在我县举办的省级文学研讨会议。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县文学创作有一个小小的繁荣期,

  小说创作方面,邓思源无疑是成就最高的。他在《长江文艺》、《当代作家》、《湖北日报》、《江汉早报》、《湖北经济报》等报刊发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三十多篇,有作品被《小小说选刊》转载。

  除了邓思源,还有上述所说的陈晓天、赫荣、宁宜胜、邓道玉、刘义兵、高剑等,小说创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阵容,来势猛,可惜,未能持续太久。

  诗歌方面,有萧鹏、徐润、陈岩、黄祖清、陈锡让等一大批诗作者。尤其是萧鹏,诗作在《文学青年》、《湖北日报》、《诗林》等刊发表,并多次被《诗选刊》转载。

  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孙先舟,以及后来的杨豪,他俩的报告文学,也分别上过大刊。

  1985年,《大悟文艺》改为报纸型,先后由温世扬、邓思源、黄关鑫、颜庆堂等老师编辑。后来,温世扬辞世,颜庆堂上调孝感群艺馆,《大悟文艺》断断续续一直存在着,1987年之后由邓思源主笔,后来改作《大悟文化》,大概是1997年之后由高剑接手,几年之后,这份刊物停办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大悟报》复刊,《大悟报》有个副刊《红土地》,刘辉忠和朱德忠先后任副刊编辑,徐润好像也编过一段时间的副刊。

  印象之中,大悟许多业余作者都在《红土地》副刊露过面:黄钊、易荣波、李莲、潘国强、陈琼英、陈莹、张晓婉、熊显平、郁弦等等。

  印象最深的是张晓婉的散文诗,写得富有灵气、活泼。还有黄钊的诗歌,也很有张力和韵味。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吴基军的诗歌创作异军突起,后势很猛。此时,大悟作者经常在报刊上露面的作者有邓思源、徐润,喻苏、吴基军、刘继智、黄钊、何新等。

  本世纪初,我因为闭门造车、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大别山革命史,写作120万字的长篇《风云大别山》(未出版),便少关注大悟文坛,零星了解一下大悟文学创作情况,大悟在报刊上经常露面的作者主要有陈义万、广娟,蔡英(燕七)、和张国胜等人,而且,张国胜好像还是在大悟工作的汉川籍人士。

  2011年秋,几乎沉寂十多年的我买了一台电脑,重新开始写作,同时,也在密切关注大悟文坛。

  也许是因为网络的作用,沉寂多年的大悟开始复苏,这个时候,业余写作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周耘芳、吴基军、黄钊、陈琼英、熊显平以及陈锡让、燕七等是其中见刊较多的作者。还有许多作者值得一提,如尹谧、武庆兵、黄燕珍、张晓红、李春英、若水、孙斌、戴诚、邓晋贤、刘琴、喻秀燕、李春阳、席庶、殷俊秀、丁久定等。

  大悟在外工作的作家也有很多,有曾经较为著名作家胡征,还有至今依然笔耕不辍的熊平、杨东明、赖国清、梁立真等,更有张隼、高惠芬、陈冰、汪忠杰、喻向午等一大批中青年实力派作家。

  2014年,宣传部主管文联的副部长刘辉忠找我谈话,说县文联有意创办一份县文学刊物,想让我也参与其中,我因为对于网络操作不是太懂,便实话相告,后来,便由喻苏牵头,准备成立大悟作协,创办《大悟山》杂志,文学杂志创办了好几年,但大悟作协的摊子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正式架起来。2019年,《大悟山》改名为《大悟文学》,但刊物只出过一期,便没有再出。

  总的来讲,四十多年来,大悟文学创作,还没有真正形成异常的繁荣鼎盛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作家群,缺少那种有济世情怀,有怜悯之心,有深沉忧思、有深邃透视力的大作家,许多作品依然还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能够深入细致挖掘生活底层的东西太少太少,能够有充分而熟练驾驭文字功力的作家太少太少,这是大悟文学未来的期待和展望!

  作者简介:刘继智,男,中学高级教师,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小说月报》、《芳草潮》、《小说界》、《金山》、《湖北日报》、《中国人口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美丽乡村》、《中学生》、《陕西文学界》、《六月》、《荷花淀》、《散文诗》等全国200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200多篇(首),获得“全国青年散文大奖赛”、“黔台杯”、“丁玲杯”、“文心杯”等征文奖60余次,有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人》、《中国河》、《玄坛村调查》等多种文集。

  文学,不只是个文学问题

  文/赖国清

  刘继智名字很熟,肯定读过他的东西。拜读了此文,感到他是一个热心人,记忆也好,如数家珍般记述了不同时期孝感和大悟的作家群、文学爱好群。从中看到一个规律:文学爱好者总是大多数,真正能成为作家的总是少数。例如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春风正劲,写诗的青年人多如牛毛,而最后成为诗人的只是个别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但是,没有众多的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群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文学创作群,作家也就没有出处。

  刘继智的文章,还有其他朋友,把我也列入作家之列,其实我真算不上作家,没有过硬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从不承认自己是作家,我最多算个文学爱好者。我真正倾心着意而有点成绩的,是多年的新闻工作。我喜欢写新闻,喜欢写新闻时评并且形成自己的风格,为此曾获得“中国新闻奖”。

  最初我喜欢文学,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现在羞于去看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之类,被推荐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这是中国文学方面的最高学府,我非常珍惜这一学习机会,但我权衡再三,自己缺乏文学创作天赋,于是毕业后全心身地投入新闻事业,把文学的理论和认识用于新闻实践。可以说,我是一个比较称职的记者,但很难称为作家。

  我真心希望我们宣化地区能够成就几个作家:业余作家或者专业作家。一个地方,虽然出官员容易,出作家难,但我欣喜地发现,我们宣化地区(包括姚畈)人杰地灵,不少人都有文学天赋,诗与文均表现不俗。例如春阳,还有其他年轻朋友,都创作并发表了不少作品,已经具备向文学高地进发的实力和基础。另外,我不太清楚宣化人中有多大的文学爱好群和创作群,希望形成“气候”,有群有形,奋力突破,取得成就,进而相互激励和自我激励,干出点大动作。需要克服的困难和短板,可能是生活与环境的压力,是要减少浮躁,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去追求,去创作。另外,创作也需要文学理论的滋润。

  文学,不只是个文学问题,它是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文学人才的培育,文学创作的繁荣,可以促进社会文明和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衷心希望宣化的朋友加油!

  赖国清,1944年3月出生于宣化区金山公社万畈乡(今大悟县宣化店镇扬兵村)。人民铁道报社郑州记者站原首席记者。1963年年底之前在家乡读书和务农,后参军入伍,当过侦察兵和炊事班长、机关秘书。1968年5月入铁路,先后在多个部门和单位工作。1970年之后主要从事报纸编辑、记者工作,曾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后为中国鲁迅文学院)深造,2004年退休。业余给报纸和杂志写过一些散文、诗歌、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文艺评论、杂文、故事等,但更倾心于新闻报道。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铁路“百优”新闻工作者,先后有30多篇新闻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中国产业经济好新闻奖、全国铁路好新闻奖等。2004年退休。2008年出版了赖国清新闻作品选《背影亦动人(上下两卷)》。2015年出版了散文集《曾经的乡土——讲给女儿的那过去的事情》,2018年出版了《漫品二十四节气》。

  作者

  宣化店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