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什么呢?在西方文化中?在数学中?
混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什么呢?在西方文化中?在数学中?
[真题解析]
这是很多学生都感到非常困惑的题,笔者只能说尝试回答一下。
混沌,在古代汉语中与“混沌”意思接近的词非常多,如《辞源》中就收录了“混一”、“混元”、“混茫”、“浑敦”、“浑沌”等词条,其表达的含义都比较类似。与“混沌”一词混用最多的是“浑沌”一词。“浑沌”一词从《庄子·应帝王》出,里面有一个寓言是这样说的: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可见浑沌位居中央,无知无觉、无思无想、无作无为、无视听视息,浑然而一体。而当浑沌获得七窍后,却死掉了。庄子借此表达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之美和对生命本源的追寻。
而我们更为熟悉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中,是这样说的: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天地经过盘古的开辟,出现了阳清和阴浊两气,盘古垂死后,成就了日月、山川、田土、星辰等一切自然拥有的元素。在这两则传统故事中,浑沌都是作为初始而存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浑沌就是一种未分化的状态,是一切的源头。进而如果考虑到庄子寓言中,浑沌被凿窍七日后死的状况,我们可以推论在老庄文化思想中,浑沌是一种自然美的象征,浑沌是美。
在西方文化中,也有将浑沌作为原初的看法。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赫西俄德在提出‘原始混沌’时所说的话看来是对的。他说:‘万物之先有浑沌,然后才产生了宽胸的大地。’”荷马史诗中,一切皆从混沌(Chaos)开始,而卡俄斯(Khaos/Chaos,)即混沌之神,它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
进入圣经后,混沌之于西方文化的意义变得尤为明显。因为在圣经中,混沌和上帝是同时存在的,后来上帝决意创造世界,从无序中引入了秩序。所以,浑沌所代表的“无形”、“空虚”、“无秩序”与上帝引入的“有形”、“充实”、“秩序”形成概念上的鲜明对立。这种对立中,也表现出价值观上的褒贬和扬弃。
在数学中,混沌是决定论系统所表现的随机行为的总称。它的根源在于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或者一言以蔽之,混沌是一种随机性。一般地,如果一个接近实际而没有内在随机性的模型仍然具有貌似随机的行为,就可以称这个真实物理系统是混沌的。如大家都熟知的蝴蝶效应,就是典型的混沌。
[真题讨论]
这道题的难度是极高的,笔者个人认为,这是当前自主招生过程中难度ZD的题之一了。而且,要想能够答上一点点这个题,学生要具备的文科、理科,中学、西学的功底太深了。希望面试官的要求不要太高,因为这个内容离开我们高中的学习范围,乃至知识范围都太遥远了。
但是这道题还是有分享的意义的。其ZD的意义就在于,从这道题中我们可以窥见教授在提问时的一些角度。站在高校教授的角度,他们不会囿于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不会囿于文科还是理科来进行提问。比如,有一道面试真题是这样的:
● 从物理、化学、生物角度分析,一棵树能长多高?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跨学科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学和化学的共同点。如果你能一直保持这种学术的好奇心,那么任何面试的问题都不会难倒你。就这道混沌的题来说,你能够回答上一个点,如中国文化的。那么你可以通过和面试官的沟通,来获得关于西方文化中的混沌的很多信息。比如你可以这样和老师沟通:“西方文化中的混沌是chaos,是混乱,是无序的状态。那么上帝创造了秩序,所以我猜想混沌是和秩序对立的概念吧。老师我说的对吗?”我想当时的情景下,面试官可能会给你一个微笑或者皱眉,你可以从这些表情中来把握自己是否要继续,还是可以就此打住了。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