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高考四十三年:读书改变命运,仍是多数人的唯一选择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7-08

高考四十三年:读书改变命运,仍是多数人的唯一选择

  本文约5500字,阅读8分钟

  作者 | 夏文和

  原创 | 教培校长参考

  1977年,恢复的高考迎来了570万考生。原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钱颖一感慨:我们这代人,就是高考改变命运。

  1999年,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年初先是扩招23万人,接着再是扩招33.7万人,招生增幅达到42%。

  2020年,1071万考生带着口罩奔赴考场,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在7月举行的高考。有人戏谑道:这一代考生,生于非.典,考于新冠。

  回顾高考四十三年,不同的时间刻度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记忆。也留下了一代代人与高考相关的故事,关乎命运改变,关乎社会公平。当然,也有对于高考的质疑和争议。

  01

  1977年

  一声春雷,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1977年8月4日,北京饭店举行了一次座谈会。时任武大副教授的查全性被通知参与会议。会议上会发生什么,他全然不知。到了现场,才知道邓小平会参加,还有40多名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官员,包括中科院负责人,教育部负责人等。

  这场被后来称为“神仙会”的座谈持续了很多天。当时文革刚过去不久,知识分子们被摧残殆尽的精神世界在慢慢苏醒。十年浩劫,年轻人经历了一个没有考试,没有希望的时代,教育制度被严重破坏,国家人才选拔断层,问题太多了!

  8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愤懑说到“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

  查全性更是痛彻招生制度存在的四大弊端:埋没人才,热爱学习的有为青年没有上学的机会,不想读书,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占了很多招生名额;卡了工农兵子弟,没有关系上不了大学;助长不正之风,越演越烈;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连小学生觉得今后上大学不需要靠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建议当机立断,改进招生办法,倡议恢复高考。

  这段话就像一颗炸弹,全场轰动。

  “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邓小平一锤定音。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刊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声春雷,全国沸腾。

  1977年12月11日-13日,570万青年人报名参加高考。考生们来自山村,工厂,牧场,营房,城市......破除年龄,婚否,出身限制,所有人在一条赛道上。

  “(1977年冬)考试前一天,我是12点下班,晚上12点回到工地的工棚里头吃点东西,借了一辆自行车,打着手电,骑两个多小时,20多公里的样子,因为是土路,山路,上坡下坡。骑到县城还没有天亮,冬天啊,冷啊。没睡觉,等到天亮然后就考试。”知名作家阿来在一次回忆中说到当时参加高考的经历。

  1978年7月,610万人再次进入考场。冬夏两季,连续两次高考,可以说史无前例!

  “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人建议我去参加高考,那是我已经30岁了,结婚了。我不敢去考,因为那个时候我在一所中学当老师,教毕业班,我怕我和我教的学生一起下考场,他考上了我没考上。” 说这话的人是易中天,1978年他参加了高考,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

  “我的时代背后,突然敲响大鼓。”被时代亏欠的一代人,因为高考制度的恢复,被彻底改变了命运。它重新告诉人们,个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写命运。

  而77,78级的大学生在经历了旧秩序的反思和新思想的变革,走出校园后,又迎来改革开放的浪潮,恰逢其时成为时代的改革者,他们的命运也因为高考制度有着标本性的意义。这一代被时代眷顾的幸运儿,很多在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精英,遍布商界、政届、文艺界、学术界等。

  02

  80-90年代

  从毕业分配到高考扩招

  历史的车轴在继续转动,新三届(1977-1978年)学生还未毕业,80年代的大学生已经陆续拿着行李箱到大学报道,他们当中有马云,张朝阳,俞敏洪,雷军......

  这一代的年轻人很特别,前面承接着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后面连接的是90年代初的“市场经济。”由于高考录取率低,国家人才稀缺,大学生在当时更是被称为“天之骄子”、“国家包养”。

  彼时的高校采取“单轨制”招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统一招生。高考上大学是公费读书,毕业后由国家直接分配,从此会捧上“铁饭碗”,有“干部身份”,有“商品粮户口”。

  《中国合伙人》里孟晓骏用“改变”形容80年的这一代。这一代人当中的很多人因为高考,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社会。

  1980年,高考两次失利的俞敏洪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来他创办了新东方;

  1981年,张朝阳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他创办了搜狐;

  1987年,雷军考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后来他创办了小米;

  1988年,周鸿祎被保送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后来他创办了360。

  “考大学考了三年,还考了一个专科,第一次考试数学考1分呐,第二年我认真准备,考了19分。第三年我同学都摇头了,我老爸也说看样子你不行了。结果我考了89分”1982-1984,连续高考三次的马云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后留校任教。多年之后,他创办了阿里。

  物质贫瘠的80年代,一群怀揣梦想的理想主义者,抓住高考的机遇,开始了一代人的故事。

  时代的浪潮在前进,90年代关于高考的记忆也在继续。而纵观整个九十年代,因为改革开放,发生过巨大的改变。

  1992年,邓小平南巡。10月初,市场经济体制确认,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这一年,山西临汾北膏腴村少年贾跃亭考入了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会计专业

  1996年,国家实行并轨招生改革,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在后续几年中,学费增幅达到30%—50%。但此时的教育还是属于“精英教育”,上得了大学的是少数人,高校录取率及其低。

  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了下岗潮,大量工人涌入就业市场,同时随着大量外企、外资的进入,高素质人才成为刚需,原本的低录取的高等教育人才供给逐渐出现了问题。于是,在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这次“闪电式”扩招,大大扩展了受众面,意味着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过度到“大众教育”。据统计,1999年高校录取人数比1998年增加了52万,增幅达48%。

  无论是80年代,还是90年代,背靠时代发展的浪潮,阶层流动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高考被认为是一条有效的阶层流动通道。那个时代华夏大地的年轻人,只要足够刻苦努力,只要能获得好的分数,就能通过高考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

  03

  千禧年

  “血汗工厂”,高考在质疑中前行

  “是的,我看见到处是阳光,快乐在城市上空飘扬,新世界来得像梦一样,让我暖洋洋。”千禧年的到来,人们处于一片希望之中,现代高考制度在改革中继续发展。

  高考录取率也从40年前恢复高考时候的5%逐渐上升,21世纪录取率达到82%,大学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高考依旧被誉为中国“最公平”的选拔考试。

  但高考四十年,这一路关于高考的各种质疑也越来越多,高考正在遭受比以往更为激烈的争议。

  “一考定终生不公平”

  “唯分数论扼杀了人才的个性”

  “高考资源分配不公”

  “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学生的41倍,是广东的37.5倍,是贵州的35.4倍,河南的28倍。而上海考生考上复旦的几率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山东的274倍,是内蒙古的288倍。”

  “出身越底层,能考上的学校越差。贫困山区的小孩想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几率越来越低。”

  “通过教育可以大概率改变命运和阶层这个窗口期的时间不会很长,可能也就几代人……几代人后,社会的阶级基本固化,改变命运就会变得更难了……趁现在,大家都尼玛自然吸气,你赶紧多吸几口,让自己排量大一些吧。”

  “我所处的80-90年代,高考属于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在今天阶级越来越固化,通过这条通道改变命运越来越难。”

  ......

  高考移民,户籍壁垒,暗箱操作,加分政策泛滥,单一的评价体系,自主招生先天缺陷等一系列问题也在严重影响着高考的公平性,高考改革在争议中前行。

  但对于底层社会的寒门学子来说,高考仍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渠道。

  2014年,央视拍摄了一部关于《毛坦厂中学的日与夜》纪录片,360°记录了毛坦厂中学学生的真实状态。

  这所身处大别山深处小镇的学校,被称为“亚洲高考工厂”。每年上万名来自农村的考生、复读生被输送过来,这里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一直演绎着高考的神话,本科上线人数连续多年突破万人大关。

  但因其“地狱式”的教育模式,引起社会的不少争议。有人说,它完美的打造了应试教育的机器;也有人说,它再次证明了自下而上流动的公平性。

  “这里没有老师的监视器,只有上帝的望远镜”“像疯狗一样血拼”“流血流泪不留悔”“有来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我要上大学”......学校里无处不在的标语,以最夸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精神洗礼。

  学生的时间也被严格规定,从6点半早自习,晚上10:50晚自习结束。住宿的学生12点熄灯后,会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看书,走读的学生能学到凌晨1-2点。学校禁止早恋、禁止上网吧,禁止看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书,禁止做一切不利于高考的事情。

  长期的备考压力,让很多学生体力透支,医务室经常会挤满学生,他们左手输液,右手还在刷题。

  “累死你一个,幸福你全家”这种高压的应试教育引起一部分人的质疑。

  “我是2002年这边初中毕业,2007年高中毕业,像毛中这样的教育,它用一种压榨式的扭曲式的,把人的本性全部都弄没了,就像一台机器一样,把所有人,经过那台机器,弄得都一样。三年的高考时间,耗费了一个孩子可能不亚于七八年的精力。”

  但也有另一种声音。“我无论如何做不出任何嘲讽的事情。上万人守着大客车,孩子出发要去高考,在这样的一个人群当中,寄托着一个又一个非常普通甚至卑微的家庭梦想,还把梦想寄托在高考上,这是好事儿,别破坏它”白岩松在谈及毛坦厂中学时说道。

  尖子生吴世康成绩遭遇大滑坡,在学校陪读做保安的父亲说“地狱般的感觉”。吴父曾经承包过工厂,为了给孩子陪读,选择在毛坦厂中学做一名保安,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吴世康的身上。

  复读班的何飞成绩下滑,崩溃哭泣,她家境窘迫,只剩最后一次高考的机会。班主任认为是学校宿舍环境太嘈杂导致的,对何父提议在外面租房子。深知何飞的家庭情况,说自己可以补贴几千块钱,也可以在全班举行捐款。“拯救了你家丫头,就是拯救你整个家庭”,离开时,班主任对何父说到。

  小镇上一位摆摊做裁缝的陪读父亲说“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孩子就是我wei/yi的希望”。

  时至今日,毛坦厂中学的故事还在继续,每年中国大地千万个寒门学生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仍然在应试教育中背水一战,即使40年过去,高考制度对他们的意义从未改变。

  04

  “另一种高考”

  自主招生和出国留学

  “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儿钢琴她过了十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一位9岁的孩子原创了这首歌,这其实是中国素质教育下的另一端。

  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海淀黄庄,这里的学生大多分为两类,一类参加中国高考,一类参加美国高考。

  海淀黄庄是个有魔力的地方,方圆500米内拥有全国最优质的的公立中学,人大附、北大附、清华附、八一学校、101中学、中关村一二三小等,150+全国zui.好的教育培训机构……

  五点左右放学,匆匆在麦当劳吃份简餐,刷会儿题,再奔赴各类课外班,这构成了海淀黄庄学生的日常。对他们而言,自主招生是一条快车道,为了提前拿到清北名校入场券,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科类竞赛

  2018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之一是在数理化,生物,信息学等学科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还有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获得“五大联赛”省级一等奖学生不仅有清北自主招生的资格,还能拿到30-60分不等的降分优惠。

  但对于另一批学生来说,中国高考的魅力没那么大了。因为,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美国高考,但这条路,同样是潮流汹涌。

  想要考入美国名校,没那么轻松。除了要参加SAT, ACT等标准化的高考,美国名校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兴趣爱好,课外活动,个人的特质都是要写在简历中。

  人大附中国际部高二学生刘云昊,在初中就已经定好去耶鲁的目标。这所世界排名靠前的顶尖名校,在中国的录取率很低,竞争也异常激烈。

  喜欢玛雅文明,埃及文化,小时候去美国游学的经历,坚定她想去美国读书的梦想。妈妈更是放弃了公司副总的职位,全职陪读。“如果她去了美国,去了波士顿,就是看到全世界的机会,全世界知名的公司,都会到那里去找优秀的孩子。她的视野变大了,所以她想出去,那就出去闯去。”

  小学五年级开始学完托福单词,还会说流利法语,西班牙语,同时还有各种特长。尽管SAT成绩很高了,刘云昊还没有100%的把握,简历上还需要填写更多的东西,柬埔寨做义工,组织演讲或者辩论赛的经历等。

  “一样的SAT成绩,在姚明儿子和普通人的儿子,招生官肯定选择姚明的儿子。能拼爹的就拼爹,不能拼爹的就拼你自己的未来”在一次留学招生官发布会上一名中介老师这样说道。

  结语:

  “教育就是阶层”。

  无论在传统中国,人们通过“科举制”得功名,得富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代中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仍旧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定律。无论是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还是现在随着新兴中产阶级的扩大,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高考还是精英与主流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对很多贫寒学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高考依然是改变个人命运最有效的途径。

  “我这些年来总是听到很多人抱怨高考的各种弊病,我总是这句话‘珍惜’呀。因为我处过一个时代,是没有考试的时代。”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感慨道。

  注:本文为教培校长参考原创,作者夏文和。《教培校长参考》是垂直于教培领域的知识型媒体。宗旨是:让教培校长不再孤独,让教培行业受人尊重。使命是:生产并分享教培干货,赋能并成就教培校长。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