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各省高校录取名额为何差异巨大?

发布于:百学网 2023-11-08

各省高校录取名额为何差异巨大?

  今天咱们结合历史来聊一聊各省的高考分数线和高考录取名额在各省的巨大差异。

  今年有那么几个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一个就是黑龙江,黑龙江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之低,令人咋舌,他的理科二本线是287分,几乎跟西藏持平了,西藏是282分,但西藏大家都知道,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黑龙江可是一个汉族聚集区,分数线为什么会低到这种程度呢?这287分大概相当于百分试卷的45分左右,大家想想这离那个60分及格线还有一大段距离呢?

  

图片

 

  这样就能上大学了而且是二本,尽管是包含了民办二本,也就是以前的三本,可这个分数线还是低的让人难以接受,尤其是河南考生,会哭晕在厕所。另一方面,就是传统的几个教育强省,他们的分数线都比较高,比如河南、浙江、山东等等。

  今年河南省理科二本的录取分数线是409分,足足比黑龙江分数线高了122分,理科一本分数线514分,黑龙江一本线430分,比河南低了84分,河南的分数线不止高于黑龙江,也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省。

  

图片

 

  那么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出了什么问题呢?大致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前瞻性问题

  这就是发生在黑龙江的前瞻性问题,为什么发生在黑龙江呢?

  黑龙江省今年的分数为什么低,是因为这几年他的考生数量在逐年下降,每年平均下降1到2万人,三四年的时间就从21万,跌到了今年的17万左右,考生的下降数字是非常之大。

  

图片

 

  但是黑龙江省呢有一个985学校有3所211,一共有35所高等院校,所以尽管考生数量在减少,但是学校的录取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于是就出现了录取分数线急剧下降的这么一个局面。

  应该说再过若干年,全国各地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口下降的趋势几乎不可避免,今年全国预估总出生人口数大概也就788万,这788万人口,将在18年之后参加高考,而现在每年全国高等院校录取的人数就超过1,000万了,如果一直延续这样的招生比例,也就意味着再过18年全国每一个出生的孩子都可以上大学,那时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呢,那就是想划多少就是多少了。

  

图片

 

  那么为什么黑龙江今年率先出现了这个局面

  这也是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当然是持续几十年的那个生育政策影响的结果,这个政策惯性导致大家生育理念急剧改变。另外一个因素,东三省总人口都在净流出,大家不愿意在这待,人口都往南方走,所谓孔雀东南飞嘛,所以东三省的人口,总体来讲净减少的趋势比所有其他省份都要严重得多,而其他省呢,这种状况可能会在延迟,在5年8,最迟10年,一定会出现。

  

图片

 

  第二个问题,教育公平性问题

  比如河南省,河南省今年的考生啊,大概还是130万左右,但是河南省由于没有985学校,只有一所211大学,郑州大学,所以河南省的考生要想考上好大学就分外之艰难,这背后的问题,就是我们中国现在分省录取背后的,高等教育录取名额分配的不公平问题。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全国,教育部直属的39所985学校,他们一年在全国平均录取的数额就是15万左右,而高等院校的全部的录取人数大概是1,000万,也就是录取的比例大概是是1.5%,可是在各个省录取名额的分配上,差别就太大了。

  比如说北京,天津,上海这三个城市,是三个直辖市,也是我国最发达的城市,它们的985大学的录取比例大概在5%,而最低的省份录取率只有1%,像河南差5倍,平均也是差3倍,再具体到一些特别好的大学,那差别就更大了。

  

图片

 

  比如说北京大学大家都知道,北京大学在北京每1万名考生中间,录取的人数是67人,在上海是4个人,在河南就只有1个,,在贵州、广西这些省份就只有0.6,也就是说像贵州、广西这种省份呢,他的考生如果要想考上北京大学,他那个录取概率只有北京学生的1%,难度相差100倍。另一所顶级名校,复旦大学在上海也是如此,复旦在上海的录取名额,每1万名学生中间是112人,但是它在内蒙古,差不多只录取1个人,在贵州也是。

  

图片

 

  这也就是说内蒙古、贵州这些省的考生要想考复旦大学,他的录取比例,跟上海学生差了100倍左右,但是大家想想,这些名校,不论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它可不止是上海、北京的地方大学呀,它是全国人民的大学呀,但是他们的录取名额分配为什么如此之不公平呢?

  这种教育背后的公平性问题,虽然讨论了很多年,但是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答案,咱们今天就来讲一讲这背后的故事。

  首先,我们来讲一讲中国的这个高考,录取名额到底是怎么分配的,又是怎么形成的?解放前民国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都是各个学校自己来独立招生,有的时候几个学校联考,刚建国的时候一开始也搞了两三年,基本沿袭了民国时期这种做法。

  但从1951年1952年开始,大家都知道就有了院系调整,这院系调整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要打破过去民国办学的那样一个利益格局,因为民国时期,有大量的这些学校都是综合性学校,很少有专科类学校,需要进行专科教育;

  另外一个背景就是当时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全面向苏联学习,而苏联的的高等教育体系,他就不是以综合性大学为主,他有很多专科性学校,专门类的学校,比如说航空大学,比如说农业大学,比如说师范大学,比如说什么理工学院,比如说什么音乐学院,比如说什么粮食学院重型机械学院,这些学校他培养的都是专门人才,有很多学校他的专业非常专一,农业只学农业,理工只教理工内容。

  比如西安有个公路学院,现在叫长安大学,你以为他是教交通的吗?实际上她只教公路交通,不教铁路交通,这套体系是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中间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就是培养这些专门人才的学校,这种教育模式它不太注重通视教育。

  当时在50年代初,就开始了第一次的院系大调整,比如北京大学的新闻系调整了就调到了人民大学,所以人民大学的新闻系实际上来源于北京大学,而北京大学跟燕京大学合并了,燕大是那个当时司徒雷登办的。还有上海的震旦大学,大部分并入了复旦大学,其余院系拆分给了上海的另外多所大学。当时中美关系堪忧,这种学校自然成了合并的重点。

  还有一些地域格局也要打破,当年的上海交通大学,这在上海,由于全国分大区,要进行教育均等化,也为了促进西北地区的教育发展,所以上海交通大学整体转移到了西安来办学,当然办到最后的时候,但是上海交通大学还留了一个船舶系,因为船舶系如果搬到西安就有点可笑了,因为西安内陆城市,那地方也不靠海。所以最后呢,就形成了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的两个格局,当然这次西迁也将西北教育提升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时至今日,西安交大依然是西北最好的大学。

  那么这个打破了之后,全国当时的录取是怎么设计的呢,它是按照大区来分配的,因为当时全国一共分为了六个大区,西北、东北、华北、西南、中南还有个华东,这六个大区当时也是刚建国的行政区,比如说高岗当时就是东北人民政府政府主席,彭老总就是西北区的主席,根据这六个大区,全国当时就定了高考的录取录取名额。

  这时的录取名额过程中间就极不均衡,华北和华东这两个地区录取名额是最高的,大概都在15,000名左右,而西北最少,毕竟西北经济教育落后,读书人少嘛,一年的录取名额只有1,600人左右。像东北就有六七千人的名额,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来,在我国从一开始进行教育名额分配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地区不平等,就是华北和华东最多,那么这两个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北京和上海自然也就是最多的。

  到1958年的时候,整个中国按照大区进行分配,高校录取名额的这么一个体制就慢慢慢慢过渡到了分省进行录取,就是给各个省分划分录取名额,那在这个划分的过程中间,北京上海天津这几个城市分的依然是最多的,因为他们的这个高校多,另外毕竟政府在北京嘛,也算近水楼台先得月了,而那些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它这个分配的这个录取名额就少。

  这个利益格局一直延续到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恢复高考后呢,虽然废除了大区录取录取名额制但是高等教育格局跟这个大区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武汉大学,他在中南各省录取的数额就远远的多于其他省份,比如说复旦大学在这个华东地区录取的就非常多,他在北京录取的就非常少,本质上它还是以大区为核心,所以当时,有的省虽然说,他没有综合性院校,但是由于这些综合类大学是按照大区进行划片录取的,所以这种方式,它虽然有些不公平,但是不公平性没有那么严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河南,河南没有一所985大学,也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院校,但是河南的考生如果你要是考的好的话,你可能就就近上武汉的大学了,因为武汉是中南地区的核心,像武大华科,在河南的录取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大家依然在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北京上海天津这几个城市,分配的录取名额太多了。

  可是这个问题呢,到了2,000年左右,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啊,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钱呀,教育部也没钱呀,所以教育部直属的35所(后补充为39所)高校,在98年的时候又进行了一次院校重整,并且全部下放到各省叫省部共建,所谓省部共建,就是说全国的这39所高等院校里,只有北大清华这两所学校,由教育部直接全额拨款,其他所有的教育部这个直属院校都由省级行政机构跟教育部共同来投资。

  你比如说像浙江大学一年14个亿,那就浙江出7个亿,教育部出7个亿,但浙江出7个亿的时候,浙江省自然就要提条件了,那既然我给浙大贡献了一半的教育经费,那你能不能在浙江省多招一些学生呢,那这时候你恐怕也没法拒绝吧。

  所以慢慢的在省部共建的情况下,各地的高校就开始被地方利益慢慢裹挟侵蚀,由此造成了全国重点高校的录取名额问题。尤其是在全国的疯狂大扩招之后,高等学校录取的人数,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差不多膨胀了七八倍,整个录取的人数多了之后,高等教育需要钱呀,需要钱那地方贡献的比例就越高,他要求的录取数额自然就越多,慢慢的就导致了这些地方保护主义。

  全国重点院校在属地上,属地所占的考生份额差不多都达到了30%,比如武汉大学在湖北省录取的数额在30%左右,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在北京和上海录取的比例差不多也是30%,这就极不公平,大家想想,北京他是全国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是全国大家共同用纳税人养活的,而且它的教育资源是教育部直接赋予它的。

  那么它是不是在高考录取上体现足够的教育公平呢,实际上并没有,恰恰相反这种教育格局,属地化的问题,反而得更加严重,后来国家经济好转,加大教育投资,教育部也有钱了,不再需要省部共建了,可以给这些大学直接拨款了,但是这个利益格局一旦形成,就无法改变,而且还有加重的趋势。

  尤其是部属院校每个部都办自己的学校,这个高校大概有200所左右,当时也在98年左右,一下子全部下放给各省了,下放给各省之后,那各省就把这个教育资源看作是自己的,就在自己的省内多招学生,其次就是就是各省原先有的省属大学自然招生就更多了,那这就导致你这个省高校比较多的,你就占尽了便宜。

  比如当时我在参加高考陕西,陕西拥有58所本科院校,再加上陕西人口较少,参加高考的人数自然也少,所以陕西的录取分数就比较低,河南高校比较少,人口又众多,高考人数是陕西的4倍还多,分数线自然就比较高,所以这种格局经过了2,000年之后的扩招,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强大的利益格局,利益中人,没有人愿意去改变,当然也没有动力去改变。而这个问题就导致了全国各个省之间上大学形成了一个极不公平的竞争局面。

  

图片

 

  上面说了很多,接下来聊一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第一点,分省分配录取名额进行录取有一定的合理性

  这种分配方式有历史沿革,比如明朝朱元璋时期就是因为录取名额,发生了著名的“南北榜”案件,后来就按省按地域进行了录取划分,后来的朝代基本沿袭了这个规定,只是略有微调。

  实际上如果全国统一一套试卷,一个分数线录取未必就公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不同的省、不同的地区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教育水平也千差万别,你比如说像西藏、新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这些地方的考生,别说跟那些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了他们有的地区连识汉字都困难,所以让他们跟河南、山东、浙江这些考生用同一张试卷进行竞争本身也不公平。

  所以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区分配录取名额有合理性,但这里头大家其实对西藏新疆这些地区的倾斜没有什么意见,如果有意见那一定是因为有人做了这些地方的高考移民。那最大的意见是什么,是北京、上海、天津这几个地方原本教育资源就非常丰富,原本教育水平就非常发达,但是,他们的录取分数线却常年比河南山东这些地区要低的多,而录取的数额也要高的多,这个实际上就不是在弥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反而是拉大了教育的不均衡。

  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利益格局,说通俗一点,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毕竟北京是首都,集中了达官贵人,他们的孩子都在北京参加考试,所以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倾向于在北京更多的招生,学校自己也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这个利益格局,很难体现公平性,有的可能只是利益。包括上海也是如此,都是利益决定的,而这种利益格局,几乎是无法被打破的。

  第二点,这种事情的危害性何在,就是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属地化

  教育资源属地化导致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不发达地区的学生,要想向发达地区的流动变得非常困难,比如说内蒙古的孩子,你考内蒙古的大学很容易,毕竟地方倾斜嘛,考个本地的大学,甚至本地的211,比如内蒙古大学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你要想考北大清华非常困难。

  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基本都是在本省地方接受这个高等教育,你就很难进行跨省、跨区流动,那大家想一想,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流动到发达地区接受高等教育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育均等化的一个重要行为。如果一个内蒙的考生他去接受了北京大学的教育,接受了清华大学的教育,他将来就业就算回到内蒙古,他实际上对内蒙古当地的教育的均等化,也有非常大的好处,但是现在由于教育本身都属地化了,就使得现在高等教育的不均衡,越来越形成地区固化。

  那些教育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而教育不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实际上常年裹足不前,你就比如说上海、北京这些地方教育资源高度集中,那么他的教育水平之高,你像内蒙古能赶得上吗?你永远也赶不上,尤其是像这样一种教育格局固化的情况下,他不但是固化了人,同时也固化了教育资源,加剧了整个中国教育分配的不平等问题,这第二个方面,第三个方面,就这个利益格局到底应该怎么打破呢?

  实际上是无解的!

  在10多年前,省部共建的高校体制实际上在慢慢的淡化,当时中央也有钱了嘛,想做一些高考改革,但是多年所形成的格局,并没有轻易的这个被取消,这中间中央教育部,也搞过一些尝试,比如中西部考生,有特别招生计划,也有针对农村学生的降分特别录取计划。

  但是后来一些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发现属地化的这个情况,用宏观数据去分析,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还进一步加剧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种降分政策还是只惠及了少数孩子,根本无法影响全局,而教育发达省份,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就可以弥补这少数缺失,对于整体而言,这些优惠政策聊胜于无。

  因此大家都知道这个不平等你也没有办法,所以大家通过上面内容就可以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考录取录取名额不平衡问题,已经积累了几十年,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到现在也没有办法解决。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这个问题将来能解决吗?我觉得,在有限的我们能够展望的未来,这个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呢,实际上是有的,不过不是主动解决,而是被动解决。

  那就是人口问题引发的连锁效应,由于我国人口逐年减少,而高校录取人数依然稳定,那么就会缓解这个问题,随着以后孩子越生越少,可能综合性大学的竞争,就没有现在这么激烈了,现在已经有很多幼儿园招生困难,面临倒闭,那么10几年后,是不是有很多大学也面临这种情况呢?到那个时候或许他们就不得不重新考虑录取名额的分配体系是否需要进行大的变革了,是不是该彻底重新调整了。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