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应该做哪些准备
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要应对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应该做好如下环节的准备:
首先要进行自我评估,确定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高校,适合什么类型的专业。其实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ZD的意义就在于此,学生不要盲目备考,盲目报考。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最适合的环境中,才能发挥ZD的潜能;人一定要去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效用最大化。所以,笔者支持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的最大一个立论点就是:
让学生开始思索人生,而不是成为考试的机器。
其次就是积极准备文化课的考查内容。现在各大高校的笔试考查科目多为文科生考数学、语文,理科生考数学、物理。在没有全面取消笔试的前提下,笔试关仍是非常重要而艰难的,需要额外进行准备。而在面试中,为了甄别学生是否具备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是否对基础概念的由来有所了解,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面,面试官也会提问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和对知识灵活应用的题目。所以,学生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其储备的大方向在于平时需要多思考一些如概念为什么这样命名的缘由,一些知识有怎样的生活应用等方向。我在后面分析一些关于甄别学生个人学识和能力的面试真题时,会向大家一一展示,以达到初步了解的目的。
第三学会分析。面试中有很多关乎社会现象的题目,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的。在分析时,要注意表达逻辑和客观用词。经常有学生面试回来跟笔者说,遇到了“压力面”。学生所谓的“压力面”是指在面试官发问,学生进行初步回答后,被面试官进行了进一步追问,甚至质疑的面试过程。有时,这样的追问和质疑多达六、七个回合。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故被同学们称为“压力面”。于笔者而言,笔者认为会存在“压力面”情形,除了面试官故意在面试中营造,以观察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承挫能力的考虑外,还有另外一层因素。即,学生在首次回答时候的表述逻辑存在漏洞甚至错误,回答用词存在不严谨的现象。笔者发现,由于高中没有逻辑课程,学生经常在分析社会现象的原因时候,会犯把相关性当因果性的错误,还会犯把次要矛盾当主要矛盾的错误。而且,学生还应注意,在面试情形下,如缺少数据和事例支撑,就不适宜用极端性词汇,应多用可能性词汇。所以,这点需要引发同学们的重视。
第四学会沟通。在笔者看来,面试过程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的考试过程。很多问题,本没有标准答案,也无所谓对错。面试过程本来是一次考生和面试官之间交流的过程,是考生向面试官展现自己的机会。这就意味着,考生在被提问后,可以回答面试官:
老师,这个社会事件我不了解,我不能妄加评论。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的科学态度。这也意味着,当面试官提问后,考生可以对其中不确认的信息,向面试官进行意义的确认,以确保自己的理解没有偏差,然后再进行回答。这还意味着,在立论充分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礼貌地对面试官说:
老师,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个人认为如何如何。站在笔者角度,笔者认为这才是正常的沟通过程,才可以充分而全面地展现自己。当然,对于同学来说,要把我好自信和自负之间的度,努力扩充知识面和信息量,大方自然地表述,以达到善于沟通的期望。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