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招初审通过数据参考价值大
高校自招初审通过数据是很多家长朋友不太关注的,机构教育徐老师提醒,高校自招初审通过数据参考价值重大,需要报考的家长朋友们一定要看往年的高校自招初审通过数据。这样可以更为准确的把握今年自主招生高校的竞争程度,为小孩初审提供依据,当然这个数据仅仅是参考,每年的变化也是成很大的变化。
经历过自招的朋友们往往很容易理解,但不了解或者准备参加自招的朋友们往往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自招不同于高考,周期很长,从开始报名到最后获得入选资格、拿到降分往往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期间要经历报名审核(初审)、确认入选考试(复试)、参加入选考试,到大概高考成绩公布前查询入选通过情况,进而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是否使用拿到的降分。这一些列活动十分纠结费心。
当然,这还不包括报名前准备阶段,而报名准备阶段时间往往更长,甚至从高一就大体确定要不要参加自招以及今后大体的方向等,到了高二下,基本上各种奖项等都已定型,就要根据各高校的招生条件要求、优惠政策、考试时间以及自己的平时成绩情况圈选高校和专业了。到了高三上,基本上就是精确确定学校和专业,只等第二年三月左右进行报名。
每年自招初审报名人数多。这意味着样本数多,更能够反映一定的统计规律。譬如通过报名人数比较,高校分布、初审名单和人数等,大体推断出高校对不同身份、不同学校学生的偏爱程度。100XUE.NET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可以通过这个指标,结合高校报名条件,比对自己的条件确定初审通过的概率。
当然,只了解初审情况并不足够,涉及到具体专业,还应当结合入选名单,成员分布等做精细判别。这个会在以后详细分析上提到。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从徐老师微信AG873D的经验看,所有的奖项等条件最为重要的用途是通过报名审核,即初审。初审无法通过,后续的入选考试等(复试或者叫复审)无从谈起。而一旦通过初审,意味着大家几乎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从高考到复试的安排看,没有谁会有充分的时间准备的,复试是平时积累和现场发挥的综合考量。
初审数据受政策影响较复试小。每年各高校政策可能与上一年度有所不同,这很正常。但报名者众,对于大量的报名者,政策的连续性不易受报名者地域、学校,以及历史因素等干扰,主观性偏差较小,相比复试比较容易做到一碗水端平。初审结果也比较容易反映出统计规律。而进入复试阶段,参与人数会较报名人数大大缩减,特别是面试环节,受政策影响的概览较初审大很多。
同样道理,分析所在中学的数据,可以大体了解高校对这个学校初审的倾向。这一点在没有过硬奖项的时候尤为重要。譬如说一个高校罗列了相当多的要求,单就从奖项上分析,可能会影响你的判别。实际上,高校往往还有一些规定得比较模糊的要求,如果忽视就会失去机会。如,这个高校明确写明了要求竞赛成绩,譬如说要求省一,可是你发现,全省省一的学生人数200人,但这个高校省内通过初审的就有300人,不可能所有的省一都报这一所高校,那么其他的人是凭什么通过的呢?再细细追究,你了解到某一个中学并不是竞赛强校,但通过的人数远远超乎预期,那么自己是不是也试试?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