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强基讲解:强基计划的优劣势

发布于:百学网 2023-12-05

强基讲解:强基计划的优劣势

  优势篇

  院校层次高,为考生增加上名校的机会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为包括清北复交在内的39所原“985工程”高校。这也是我国目前最高层次的一批高等院校。

  除此之外,强基计划的录取要早于提前批,所以对考生来说,强基计划是为考生增加了一条进入名校的途径,即使考生没有通过强基测试,对考生后续提前批和普通批的录取,并无影响。

  报名限制条件少,给普通考生更多机会

  与其他自主选拔动辄金银牌省一的报名条件相比,强基在几乎没有门槛,只要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考生均可报名,这给了很多普通考生进入名校的机会。

  重视人才,清北青睐竞赛

  除了依凭高考成绩入围,在五项学科竞赛中获得金银牌的考生也可破格入围,并单独测试,这给在某些领域有突出特长的考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机会。

  而清北两校对强基破格生的录取率极高,据估算,约有8成左右的非国集金银牌考生会选择清华北大两所院校,在报考这两所院校的破格生中,又有约8成的考生会被录取。

  不仅金银牌,省级奖项考生甚至接受过竞赛训练的无奖项考生,在强基校测中,依旧是有优势的。

  据考生分享,校测笔试题目难度风格偏向竞赛,接受过竞赛训练的考生作答时会更为顺手,面试时,拥有竞赛奖项的考生给面试官的印象也更好。

  而且在绝大多数破格生都会选择清北的形势下,其他学校对铜牌和省一考生也便更加看重。

  综上所述,对于竞赛生来说,强基计划是一条极具优势的升学途径。

  本硕博衔接,辅修热门专业

  高校会为被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制定单独培养方案,单独编班,本-硕-博衔接培养,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部分院校也为强基生制定了辅修双学位机制,可以辅修一门热门专业。

  其中,最被考生看重的既是本硕博衔接培养和辅修第二学位,我们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例。

  本硕博衔接

  在如今考研竞争异常残酷的形势下,绝大多数强基院校培养方式中包含的推免研究生相关政策,让考生们眼前一亮。

  例如北京大学除基础医学外,其他专业均推出“3+X”培养模式,大四即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以北京大学物理类培养方式为例:

  

图片

 

  北大对于物理类专业也特别推出了火箭计划:

  

图片

 

  也就是说,最多6年,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

  第二学位

  考生和家长对强基计划最大的担忧,莫过于强基专业过于冷门,不好就业。清华大学等院校制定的第二学位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担忧。

  清华通过“第二学位”的方式,将大量热门专业提供给强基考生学习。

  清华大学将数理基础科学、化学生物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三个专业设置为理工衔接专业,也就是说,学习这三个专业的考生,可以再辅修一门工科专业。

  我们以数理基础科学为例:

  

图片

 

  可以看出,清华所提供的工科专业大多都比较热门,其中甚至包括软件工程这类大火的计算机类专业!

  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平性

  对于非破格生来说,高考成绩是唯一的入围参考,而且大部分院校的入围分数线均会公开。最终的录取,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所占比重也达到了85%,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平性,阻断了以前自主招生时代常见的灰色交易发生。

  此外,破格入围的考生(获五大学科竞赛银牌及以上奖项的考生)不占用非竞赛生入围考生的名额,非竞赛生在初审阶段不与高水平的竞赛生同台竞争,在竞争上也提升了公平性。

  劣势篇

  限报一所且锁档,志愿填报难度大

  往年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限报一所高校,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是报考难度大幅度提升。正常情况下,强基计划于四月开始报名,以高考成绩作为入围标准,报名时需要对自身成绩、兴趣专业做出较为精准的评估。

  此时距离高考还有约两个月的时间,考生成绩的不确定性仍较大,限报一所高校的政策无疑加大了考生报名的难度。

  此外,强基计划的录取在所有批次录取之前,一旦考生被强基计划录取,就不能再参与后续批次志愿的填报。

  招生专业多为基础学科

  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主要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相关专业,且报考强基计划的学生入学后不能转专业或仅能在强基专业中调整。

  这些专业理论性强、难度大,对于不喜欢基础学科的同学,是极其枯燥乏味的,所以在入学后,能不能学好这些专业,是一件值得考虑的事。对未来的就业,倒是不必担心。

  流动淘汰机制

  强基班采用流动淘汰机制,定期考核,成绩不达标的考生会被淘汰至对应专业普通班学习,且依旧不能转专业。这也注定,强基生的大学生活,会始终保持着一种竞争的状态,较为辛苦。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