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与学历无关 1507班 王璐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8月中旬,同济大学博士田俊涛利用暑假帮助环卫工父母扫马路一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据悉,从2011年起,田俊涛父母从河南老家来到嘉兴务工,就是为了多攒些钱给儿子,同时,他们对于儿子利用假期来帮自己打扫卫生的行为也表示支持。
媒体报道以后,不少网友纷纷发表评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评论一:博士生利用假期分担父母的辛苦让人感动。
评论二:作为一个博士去“当环卫工”似乎有点儿大材小用。
评论三:田俊涛的父母不应该同意儿子来帮自己的忙,因为学生以学为主,能把书读好就行了。
对于这三种评论,你有什么看法?请选择其中两则(或三则)评论,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然后立意行文,作一个综合述评。要求明确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人情与学历无关
1507班 王璐远
同济大学博士田俊涛利用暑假帮助环卫工父母扫马路一事,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但仔细看评论,网友们的关注点似乎都放在了是“同济大学”的“博士”上,对田俊涛的孝行反而没那么关注了。
非常奇怪,难道985名校的博士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或者田俊涛应当坐在路边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父母扫街?我想,去除了“博士”的标签,这就是一个儿子为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之事的温暖故事。不妨想想,勤劳的父母不远千里来到他乡打工,为的是一家人过日子,也为儿子赚学费,面对这劬劳的“哀哀父母”,田俊涛自然无法劝阻他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与感恩。这样的反哺之爱,且不说围观群众是否感受到,反正他的父母应该是欣然接受了。不论怎样,有这样的报恩之心,证明田俊涛还没有被象牙塔里的优渥生活惯坏。用耶稣的话说,“他还有大地的盐味。”
退一步说,博士——抑或说知识分子——应当是什么样的?“自由而无用的人”,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学生,即古之所谓“学者”,乃求学之人,求学与为人,两者俱不可少。连父母都不关爱的知识分子,为人如何,更不必多说了。学生自然要以学业为主,然治学易,治自己难。启功先生,一代名家,尚犹时时反思自己的过错,正直高尚的人格、深厚蕴藉的人情,本就是滋生学术的温床。以学业为借口忽视亲人对自己的付出,绝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有的。
从古至今,对人的评价往往是贴标签式,什么样的标签就做什么样的事,雅的说法叫“成见”,俗的说法叫“立人设”。“博士”的标签就是和“扫地工”太不搭界,因此惹来争议,正如“清华北大毕业生养猪”这类新闻一样。有时人们时常会忘了,撕下标签,推翻固有的印象,看待事情的眼光反而更明晰,为一个朴素地反哺父母的儿子单纯地感动,比在评论区里唾沫横飞反倒来得舒心。
先有了人,才有了学校,之后才有了学历以及重视学历的“传统”。但是,落到最底下,一切的学历,都比不上诚挚的人之常情。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