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幸福是苦难开出的花

发布于:百学网 2018-11-22

幸福是苦难开出的花

  幸福是苦难开出的花

  《中国达人秀》上的张春广,以收废品为生。他自小迷恋舞蹈,每次看到舞台上的演员跳舞他便热血沸腾,梦想有一天能够像他们一样。然而,对于贫苦家庭的孩子来说,跳舞是一种奢侈,幼小的他只能将梦想埋在心里。张春广平时爱跳“机械舞”,他爱跳舞这一举动还被乡邻认为是神经病,妻子也极力反对他,为此两个人没少吵架。面对诸多困苦,迷恋舞蹈的张春广却不愿放弃,他买回舞蹈光碟在家练习跳舞。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神经病,张春广鼓足勇气报名了《中国达人秀》。他背着一个纺织袋、肩膀一高一低,一口浓浓的乡音,刚一上场便惨遭其中一位评委灭灯。随后,在表演中,他用多种不同的动作和姿势配合着歌曲的节奏,跳了一段机器人捡废品的舞蹈,这是他自创的“捡废品机械舞”,当时得到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最后在评委那里通过了。当时主持人问他为什么要来参加节目,他的一句话感动了全场人:“我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神经病!”随后现场所有观众起立,这是达人秀舞台上从未有过的一幕。无疑,他赢得了尊重。

  【一得】有人说张春广是幸运的,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最终绽放出娇艳的花朵。但当苦难降临,我们能够做出的最勇敢也最明智的选择,莫过于如张春广那般,直面苦难。

  【经典素材】

  在莫言的文学世界里,最让人难忘的,并不是光艳伟岸的小人物,而是那些鲜活着的卑微生命。那些喝着高梁酒拿起土枪和土炮向日本人发起自杀性冲锋的乡民;那些被政府强令种下蒜苔但最终卖不出去不得不扔在路上任车碾马踩的农人;那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被送去人流而死去的生命的纠结与呐喊;那些在“自然灾害时期”如风中草芥般消失的生命——很多年来,我一直被他小说中外婆为了让小孙子能活下去,去牲口棚偷吞饲料然后回家呕出来做给孩子吃的场景所震撼和伤感,这样的作家,应该是值得尊敬的。这样的作品,只有经历过苦难并敬畏着生命的人,才能写得出来。相比于其他许多经历了苦难但终究没有写出一篇对得起所受的那份苦难的所谓作家们,莫言所获的尊敬和荣誉,是当之无愧的——他对得起刚当兵时吃下的那十八个馒头,以及陪伴他一生的饥饿感觉。

  【一得】苦难是人的劫,同时也是资历,是机会。能够体味苦难本质,借此升华个人生命层次,在苦难中化茧成蝶的人,才对得起他所受的苦难。

  ■创新论证

  不幸,亦是人之大幸

  大浪淘沙,淘不去的是人的精神,是面对苦难坦然视之,借此雕琢打磨自身,成就无垢功业的“真金”。古代先人,遭遇贬谪者无数,有人在苦难临身时绝望,颓废,畏“苦难”若蛇蝎,从此放弃了当年的梦,腾达时的志。时间将他们无情的埋没,无痕亦无声。而心智坚定的乐观者却以不幸为引,在苦难中铸就自己的辉煌苦难之不幸,恰又是他们的大幸。东坡高唱“大江东去”,坦然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左迁的苏轼反而成了千古流芳的弄潮儿。苦难是一份经历,经历了苦难的心会更加坚强,坦然面对苦难的心会愈加平和,而战胜苦难得人也会愈加睿智。别人之砒霜,正是吾之蜜糖,苦难成就了一代女词人易安居士,她以苦难酿就的苦词征服了当时的文人,在今天,同样是中国文坛上一朵不败的奇葩。李清照不是神,年轻时的她抒发的也不过是一己闲愁,一腔闺怨,缺乏深邃的思想,跟本无法与她后来的作品同年而语。正是后来家破人亡的痛,是老年孀居的孤寂让她更清晰的看清了这个世界,才有了那令人百读不倦的诗词佳作,才塑造了一位思想深刻的女词人,令时人敬佩,后人仰慕。

  苦难,铸就国魂

  苦难是金!因为苦难能让我们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把把锋利的“宝剑”,一枝枝芬芳的“红梅”。

  对国家而言,同样如此。一个国家的苦难,恰如熔炉,熔炼国民意志,凝聚民族精神,让国家在痛苦中得以淬炼,在淬炼中更加坚强,最终成就国魂。

  狂风暴雨也罢,烈日酷暑也罢,它们只不过经历了一场场生死轮回,新的生命照样绽放。其实,苦难并不可怕,它原本是美丽的。看,一场劫难之后,地上的小草更加蓬勃了,水中的鱼儿更加快活了,山上的树木更加葱郁了。它们都深深地懂得,是风暴烈日给了它们强健的筋骨,顽强的意志。

  大凡从旧中国走过来的人,也都明白,苦难美丽。苦难的岁月带给我们的并不只是灾难与困苦。苦难,它曾赐予我们中国人一种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凛然正气,它曾让几多炎黄子孙自强崛起,让我们明白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而是天之骄子;中国也并非荒寒愚昧之地,乃是地球上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六十年的扬弃和继承,苦难最终让这个国家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多最广ZD的人气和景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

  ■金题范本

  【名校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王安忆在选编《给孩子的故事》一书中,选择了不少表现“苦难”和“残酷”的故事,她希望这些故事能够“澄澈地映照世界”,让孩子们在故事里成长。

  有不少教育家并不同意王安忆的这一看法,他们认为应该让孩子多感受世界的温存,少让他们接触残酷的事情。

  对这两种说法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对这两种说法加以综合评说。

  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场范本】

  远离苦难,何谈成长?

  如何对待儿童读物中的那些“苦难”“残酷”的故事?我以为如作家王安忆那般主张让孩子及早接触这些,学会在故事中成长,了解社会的复杂,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有些教育家在孩子面前对“苦难”和“残酷”讳莫如深,他们希望让孩子葆有儿童的单纯,多感受世界的温存。这么做初衷是好的,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终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果在幼时让他们远离了书中的“苦难”,只沉浸于幸福温馨的童话故事中,那未来他们如何承受突然袭来的“社会的残酷”,又如何快速的成长成熟?从长远的角度看,大人们一时心软的保护,却反倒成了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的障碍。

  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先生曾经这样解释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不应该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而应该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不能把快感与快乐混为一谈,因为悲剧也能使人产生快感。”事实上,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zui.佳品质,相反,一味的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与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适当的让孩子接触一些“悲剧”,感受其中的“苦难”和“残酷”,恰恰有利于让孩子感受生命的缤纷和复杂,感知到生命的厚重。这也是为什么安徒生童话中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种充满悲剧和苦难色彩的故事却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孩子喜爱——好的作品不光揭示苦难,还能借此激发孩子们向善的同情、怜悯之心,孩子受到的这种熏陶是再多的《喜洋洋和灰太狼》都无法相比的。

  有些教育家反对孩子接触“苦难”还有另一个原因,他们担心孩子无法理解那些“悲剧”的厚重,读不懂那些作品以致对阅读失去兴趣。在这一点上,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用成人的眼光轻视孩子。实际上,很多孩子,在还没有人为他们专门写小说时,他们也是能够看《红楼梦》的,也是能够读古典诗词的,也是能够欣赏许多世界名著的。著名散文家宗璞五岁读《格林童话》,读《西游记》,八岁读《红楼梦》,虽然是囫囵吞枣,但看到动情处也会伤心痛苦。我们自然不是奢望所有孩子都能如此,但退而求其次,一些简单又有深度的作品,应该是可以出现在孩子阅读书单上的。

  当然,让孩子在阅读中接触一些“苦难”“残酷”的文字,也要把握一定的度。如果“苦难”读的太多,以致孩子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给童年带来沉重的阴影,则未免得不偿失。但这只在于“度”的考量,一定不能如一些教育家那样,因噎废食,仅凭这么一丝担心而让孩子远离“苦难”,失去了慢慢成长的时机。

  【亮点借鉴】

  本文以反问句拟题,观点鲜明有力。首段以设问入题,简明扼要点明观点,然后对另一方观点进行反驳。随后引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的话论证主题,借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强调了孩子阅读“苦难”“悲剧”作品的必要性,并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进行事例论证。紧接着对另一方观点继续反驳,最后一段更进一步,提出阅读“苦难”时“度”的问题,体现出思考的理性和辩证色彩。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