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傻字爱畅歌优秀作文:我们曾无惧泥泞
文/长郡中学 傻字爱畅歌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
我们脚下的泥泞,便是我们曾经无所畏惧的印证。
七月十六日,带着抱怨与不满,我们拖着行李,极不情愿地走进泥泞。日光并不柔和,我们脚下的泥土结成块儿,仿佛任在散发着热气。电线杆上的麻雀在烈日的暴晒下一动不动,沉默如雕塑。走进宿舍,昏暗的房间,黑黑的水泥地,简陋的木床,吱呀摇晃的电扇工作着,摇摇欲坠。鞋底上的泥踩在寝室的地面,还有几只不知名的虫在充满霉味儿的空气中飞来飞去。刚开始,我们的内心是拒绝的。
很快,与曾国藩学校的同学们见过面后,他们分散到各个小组。经过一个下午的激烈讨论,小组课题最终确定。国藩学校的李同学带我们去打印问卷。烈日当空,穿过泥泞后,李同学迅速将一瓶冰凉的矿泉水塞到我手里。水的清凉冲击着我的神经,那是我第一次对泥泞动心。
第一夜注定是不平凡的。深夜00:30,做完宣传工作,我到达寝室。室友们已然入睡。可门口那盏昏昏暗暗的黄灯依旧亮着,电扇嗡嗡叫着,窗外月亮和星星笼罩着泥泞大地。我躺在僵硬的床板上,忍受黏黏糊糊的汗和38度的高温,睁眼看着窗外的星空。这一刻,我爱泥泞。
七月十七日,凌晨5点。我在满头大汗中醒来,日出东方,幸运的是,这祥和而平静的一幕被我看见。7:30,早餐过后,访谈组和问卷组兵分两路。作为游走在两组间的“自由人”,我清晰地感受到两组同学的不易:访谈组联系的困难,问卷组交流的障碍。当访谈组从第一位老师的家里走出来时,当问卷组收获第一份填满信息的问卷时,脚下的泥泞便变了。它成为了一种力量,一种支撑我们脚步和灵魂的根基,一种鞭策我们向上,向前的动力。
正午12:00,组员汇合,享用简单的午餐。我深刻地记得,那是三伏天的头伏,为了照顾习俗,中午的饭桌上出现了一盘口味炒鸡。
下午15:00,各组再次出发。防晒装备全副武装,满脸大汗归来。
19:00,我早已在机房开始工作,整理一天的图片,日记,我发现泥泞成为了每张图片的背景,就好像是某种纪念,成为了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七月十八日,凌晨01:57的星星最闪亮,那是我们归来的时间。
这一天,工作依旧,泥泞依旧。
七月十九日,清晨6:23,我没来得及洗漱,冲向机房,踏着泥泞,一切匆忙都只是因为博客文章被系统删除。上午,我们在机房总结数据,分析,做PPT,准备汇报;下午参观曾国藩家教馆,接到汇报总结大会的主持任务,临危受命,可我无所畏惧,连同脚底的泥泞。
七月二十日,8:00汇报总结大会开始,我作为辩手被老师连问三个问题,难免紧张。然而这么多天与泥泞的接触,深入其中,我有条不紊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大概是泥泞给了我回答的依据、无所畏惧的勇敢和不卑不亢的底气。11:50,离别在即。我们踏上归途,与泥泞挥手作别。
“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泥泞之于人的真正含义。”
五天来,我们收获友情。当曾国藩学校的代表师生整齐地坐在剧场为我们的到来鼓掌时,当他们邀请我们去有空调的教室讨论时,当他们顶着烈日协助我们发放问卷时,当他们深夜给予我们问候时,当他们替我们联系访谈对象时,当他们与我们一同徒步十几公里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活的仪式。他们是从泥泞中生长的人,他们依靠泥泞,他们想通过努力摆脱泥泞,他们善良、热情、淳朴。看到他们,就仿佛看到泥泞最原始的模样:简单、朴素、美好。
五天来,我们收获经验。当我们第一次走出校门,递出问卷而不知如何开口时,当我们初遇访谈对象而尴尬不知所措时,当我们问卷出现问题而不知如何修改时,当我们面对一堆数据面面相觑时,当我们背诵汇报稿件而不断卡壳时……这些最终的解决办法,都是泥泞教给我们独立面对生活的经验与技能。这些经验看似微不足道,可在我们未来人生中的某天,迟早会是一笔帮助我们腾飞的财富。那时我们将会知道,泥泞,对于我们的教育意义之大。
五天来,我们培养默契。从第一天的矛盾、争吵,到后来的步调一致;从开始的反感到后来的配合;还有那几百页的QQ聊天记录,还有那一次次的彻夜长谈,还有那私底下的批评建议……泥泞让我们的关系从陌生到熟悉,此消彼长,终而难忘。聊天背景上的“小火苗”忽而扑闪,那是泥泞和你我之间的心跳。
五天来,我们学会坚毅。烈日当头,每天两万步,总共几十公里的徒步,我们走过来了;38度的酷暑,我们熬过来了;近万字的汇报、成果、日记,我们写过来了;每天3、4个小时的睡眠,我们挺过来了。在这次泥泞的旅途中,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泥泞与挑战,原来只不过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一次又一次的忍耐中超越自我,磨炼意志,调控情绪,独自面对,学会坚强。
其实泥泞的真谛便是如此。
图片来自网络
泥泞,既是那条破烂的乡间小道,又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它象征着一个人能够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足够坚毅的勇气,足够深厚的底气。当你独自面对泥泞,刚开始,你或许会害怕,会拒绝,或许会想要逃避,可慢慢地,你便会发现,泥泞是一种单纯、朴素、并且美好的情怀。一路走来,困惑和迷茫或许会伴随我们,但与此同时,泥泞一定会伴随着我们,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教你摆脱困境。我们对此或许无以为报,但仍会心存感激。
此刻U盘里几个G的文件,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会布满整个屏幕了。但是当我触到键盘时,似乎婆娑的汗水,仍然能遭遇那种熟悉却恍若隔世的泥泞。载着回忆的木轮车从时间里踏过,溅起点点泥珠,让我陷入另一种怀想。
课题原是在省会商议的,真正得到大家认可却是在路上。
车行驶在县道上。窗外,水墨画在丘陵舒展,水村山郭像琴瑟在和鸣,让人不禁又一次感叹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好地方,沿途却只有泥泞的路牌,不曾见“学校路段,车辆缓行”的字样。
乡间的小道蜿蜒。光打在村庄的房屋上,描摹出一览无遗的新旧。
新建的砖瓦、葱郁的果园,扶贫大笔一挥,是漫山遍野的新气象。但发展是硬道理,文化是软实力,钢筋水泥从教育走来,也最终走向教育。
往教师办公室的途中。当地教师轻松地娓娓道来,我却在他的话语中窥见了社会的一隅,那个尘封的角落。我也瞥见这位校长眼角的皱纹,大概这是扎根于农村的见证,更可能因每一位好老师的飞离而加深。我看见农村教师发展的泥泞。
校园里是政治书白纸黑字清风,外头是改革发展风起云涌。象牙塔与大千社会之间有一座泥泞的桥。我们需要听社会的声音,就从离我们最近的系统开始吧,所以选择了教师职业规划的课题。少年在细雨中呼喊,奔跑着、去穿过泥泞长大,总有一天,会发出蕴藉风流而又字正腔圆的声音,让社会听见。
“泥泞的感觉当然比不得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能使我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作为社会调查,问卷的发放一般需要力求广泛。我们接过那支曾指点江山的无形的笔,在地图上圈圈点点,画出一个半径10公里的圆,盼望它成为我们的天地。初时,各种各样的人是我们的目标;后来,形形色色的人成了莫名的困难。我们听到严词,听到婉言,它们殊途却都指示谢绝;我们听过诘问,或怀疑调查的真实,或责难其毫无意义。谨慎地措词,尽量契合地解释,我们小心翼翼。可脑海中回响的,一直是“莫欺少年穷”的波涛。那天回到寝室,裤腿上的泥积了厚厚的一层,我突然不想把它抹掉。
图片来自网络
都说幸事莫过“他乡遇故知”,可当我们在他乡步履蹒跚,故知有时竟也成了泥泞的一部分。组内不完善的民主机制,与甩门而去的黑影搅在一起;设题时意见不一,吵闹声渗透进发放问卷的行动里;被人为扩大的条框纪律,功劳之争的鸡毛蒜皮;我看见同学的泪滴,落进尚未完成的ppt。最后的研究汇报,组内同学站成整齐的一排,似一堵城墙,吸纳意见,守卫成果,精彩答辩。我突然想起,本素来有黏性的泥泞,在风吹雨打后会变成石头,任而东西南北。
其实ZD的敌人是自己,最深的泥泞是想象中的泥泞。当你不愿用桶子接水洗澡,当你赖在空调下懒得动一个手指,当你面对一个面善之人都只想三步并两步地逃跑,当你抖着手点完电话号码却畏畏缩缩不肯按下拨号键……我知道,你在泥泞里挣扎。但我也清楚地记起你用温热的水将皮肤冲洗一新,山间有你留下的脚印,蹲在老人边你耐心的解释,访谈时行云流水的问答……我明白,那是你冲破过的身内的囚栏,那是你从泥泞中探出的脑袋。
我忽又想起双峰的天来。那样的长天,湛蓝如洗,干净澄澈;阳光也是,明媚而不忧伤,包容且温暖。同那片土地上的人一样。
我记得一次明智的曲折,那是第一天访谈,我们就近联系国藩学校的校长却遭拒。教室的风扇吱呀地转,就像访谈组员们此时的苦恼。杨校长忽然将两位同学喊去,耳语一番。原来他认为县城教师样本不够符合课题,需要深入农村。头顶的风扇似打了润滑油一样快速地旋着。我们背起相机和行囊,朝大门走去。杨校长点头致意,身后是厚实的国藩学校和沉稳的蓝天。
我记得一次惊艳了时光的邂逅,那是往杏子的班车上,我们表意要去双峰七中,并询问售票员其地址。一位年轻的姐姐开口:“我是双峰七中的老师。”霎时窗外是豁然开朗的云。我们做了自我介绍,下车,黄老师把我们带到教师公寓。是温馨的屋子,和着阳光,一张小小的方桌,对面是两位年轻的老师,访谈就像花落的风雨声,从严肃和幽默的恰到好处中飘过。采访结束,我们走上小路,用力地挥手,老师笑得灿烂,一如当时的阳光。
还有亲切热心的对口班级班主任;那位和蔼的乡村小学校长;负责的寝室老师、勤恳的食堂阿姨……在此衷心感谢两校师生和所有为我们提供过帮助的人们。
支持我们走过来的,不仅是从泥泞中刚领悟到的,更是抬头看见的美好的天空;
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不仅是头顶和身后的蔚蓝,更是泥泞给予我们的勇气。
当我们热爱脚下的泥泞和大地时,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评论摘选
教师 风扬青衫
五天走进新农村,让同学感慨颇多。以泥泞来形容现实的艰难,人际的困境,人生的困顿,既贴切,又文艺,看完文章,感受蛮深刻,为你点赞!!
家长 左右
要同学的文字里,看到的是一次成长的经历,一种向上的力量,当你心怀光明,就有了不畏艰难的勇气。
嘉宾 奇子子
作者对下乡社会调研活动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记述,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在此次活动中作者一组都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从一开始的不情不愿、矛盾冲突,到最后互相合作、顺利完成辩论,整个过程十分艰辛,但大家都挺过来了,通过这次活动,相信大家心理上也变得更坚强了,相必这也是学校组织这个活动的原因之一,就如作者所说“ZD的敌人是自己,最深的泥泞是想象中的泥泞”,不畏惧,不气馁,总能从泥泞中走出去!
嘉宾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长长的文字记录了当时自己和队友们的一次社会调查,一次次的精准时间,想必是一次次难忘的瞬间。而你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活动的圆满结束,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与探索。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