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抖的手
颤抖的手
广东顺德德胜学校高一 陈启恒
寒假即将结束。我刚刚去探望了一下外公外婆,陪他们解解闷。(点评:我看外公与下文对比,也有铺垫作用)
天空并不晴朗,破碎的云之间的间隙,是灰色的天空。(点评:天空灰色的景物描写暗示出生活中的“灰色”)从外婆家出来,在公交车站旁,有三个人在等候着。前面是一个七旬老人,她穿着一件阔大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对拖鞋。她的嘴巴随着呼吸一张一合,肩上挎着一个袋子,一只手扶着车站边的站点牌柱,另一只手放在身前,有规律地颤抖着。她的身后是一个男孩和一个中年妇女,两人肩并肩的挨着,大概是母子吧。男孩的耳朵塞着耳机,一只手拿着手机,大拇指在屏幕上滑来滑去。那妇女也拿着手机,双手按着屏幕像是在玩着游戏。马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地驶过,却没有一辆公交车。嘈杂的喇叭声不堪入耳,但似乎大家也不着急,慢悠悠地等着。(点评:没有点明七旬老人和一对与母子的关系,这是曲笔之悬念)
公交车到了,先是老人双手各抓着车门的一边,笨拙地上了车,接着是那对母子。老人在车上并没有找到位置,也没有哪位好心人让出他的位置来。她眯起她那双模糊的眼睛,扫视了一下车厢后无奈地双手扶着把手站着。那对母子也没有计较什么,有说有笑地找了个地方站着,原本安静的车厢因为他们两个的到来而热闹起来了。
过了几个站,那对母子觉得没趣,便又各自低下头来拿出自己的手机。车厢又静了,只有喇叭声和刹车时的制动声。老人的双手紧紧地握住扶手,眼神迷茫,一会儿看看这里,一会儿看看那里,一会儿又只是盯着地板发呆。可怜的是,她并不能静静的发呆。公交车忽而快忽而忽而刹车,忽而直行忽而右转。她那短小的双脚又怎能支撑着她?她仅凭着那双手,努力地维持自己身体的平衡。那只手,虽然再用力握着扶手,却还是不由自主的颤抖着,颤抖着。我也一直担心着她有一刻会坚持不住摔倒下来。看看那对母子,当然不在乎这些小小的晃动。
车窗上已经有了几滴雨花。公交车上的空调可真冷,听着那冷冰冰的通告站名的电子音,我不由得从心底打了个冷颤。(妙,一语双关,深化立意)我的站到了。只听见那男孩大声的叫喊着:“奶奶,下车啦!”那妇人便走向老人,边回头对男孩说:“她耳朵听不见的嘛。”她用手拍了拍老人,又指了指车门。老人会意,松开双手,缓缓下了车。
我在路旁举着伞,望着那远去的三人。从背后看见,老人的那只手,在不停地颤抖着。(点评:呼应题目,“颤抖的手”贯穿全文,给人印象深刻)
陈启恒同学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我的真实的故事”“写自己看见的感觉到的故事”,用作家曹文轩的话说,写的就是经自己“凝视过的世界”。并注意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文中描写和对比,尤其是老人的手的多次细节描写比较成功。从标题“颤抖的手”,到上车前手扶着车站的牌子。到“上车双手各抓着车门的一边”,上车后老人的双手紧紧地握住扶手,在车上“不由自主的颤抖着”的手,最后“松开双手”,“ 老人的那只手,在不停地颤抖着。” 这双手可谓贯穿全文。把很多人不太注意到的“颤抖的手”细微之处写得很有张力,既表现了老人行动的蹒跚与艰难,更是较为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老妇人、母子三人的看法。巧妙地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容易忽视老人生存状态的重要主题。叙事还运用了一定的“曲折”技巧。把很平常的人和事,写得不平常,写得有故事性,这很不容易。 这篇文章既显观察的功力又见文学素养。
写复杂记叙文是我们高中生记叙文训练的重点。从上面这两篇作文的比较中,你也许明白了什么是简单记叙文什么是复杂记叙文,并悟出了这中间的差别了吧,知道自己该怎样提升自己记叙文的水平了吧。相反,如果你总是习惯于写流水账似的简单记叙文,那么,记叙文写作水平很可能就在初中水平徘徊,难有大的突破。
高考作文用第一人称写,有较强的优势。我2008年在大连参加全国语文教学研讨会时曾就“第一人称写法”请教著名作家北大教授曹文轩老师,他说:“写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很难写,写作必须回到他自身,写我的有意义或有意思的故事。”良言睿语给了我们中学师生宝贵的指点,我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并合影留念,以为鞭策。的确,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大量的高考优秀作文,也都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注:当我写作此文时,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曹文轩老师于2016年4月4日,荣获国际安徒生奖殊荣,誉满全球。)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