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深度工作有感
深度工作让我们的工作更有价值和技术含量,但为什么深度工作如此少见?
深度工作少见的原因
《深度工作》一书总结了以下4个原因:
1、知识工作者的度量黑洞
知识工作者的复杂性及协作,让个人价值更难衡量,同时,忽略深度工作的损失也难以衡量。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书中提到有人对公司的邮件进行统计实验,发现平均每封邮件大约需要1美金,但大家并无法评估这些邮件的价值。
拿朋友公司来说,做政企大客户项目的国企,一个项目从立项到中标,少则一年,多则三年。
但即便中标,项目团队也往往难以得到合理的评价。
拿销售同事来说,拿下项目是因为公司的品牌好、高层领导的支持,又或者说项目利润率一般,导致项目奖励不如人意;拿不下,倒是销售的责任,能力不够。
于是,公司即便每年更新销售激励政策,也没人能清楚到底干多少事能拿多少钱。
销售同事从只能参与项目到能够独立运作项目的成长,常常被忽视,最终只能另谋他职。
2、最小阻力原则,导致习惯于沟通推进工作
工作环境下,我们都习惯于时刻和客户、同事、领导等保持沟通和连接,所以我们需要微信、钉钉、邮件这样的即时通信工具。很多任务和工作来自于沟通,这相对容易,只需要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即可。
但如果要结构性地思考、规划、梳理自己的工作,有计划、间隔性地进行沟通和外界连接,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有点像大家平时都在忙于处理紧急的工作,但真正重要、不紧急的职业规划、工作总结和梳理、学习提升类工作,往往被我们一推再推。
最终导致的,很可能是”工作十年,却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的状况。
3、自己很忙,才显得有价值
在工作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指标时,大家只能采用可视的方式来开展工作,看起来很忙,就代表做了很多事、很有价值。
比如,公司要求统一加班,于是领导不走,大家都不走。但实际上工作效率如何,只有自己知道。
要知道的是,知识工作并不是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看起来并不忙碌,价值在于思考带来的创新和突破,而不是来回奔波。
一直记得那个故事,一位工程师在故障机器上画了一条线,让从这里打开就能解决问题,收费1万美金。
接受服务的企业很不服气:你只不过是画了一条线而已。
工程师回答:对,画一条线只值1美金,但知道在哪里画线,价值9999美金。
4、互联网的影响
一位优秀的作家,应该做的是写出优秀的作品,但如今他们常常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定期发文、与粉丝互动等等。
这看似营销的举动,短期内能够带来更多粉丝和潜在读者,但长期来看,作家只能得靠作品的品质来赢得观众。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英国作家首富,可她在创作小说时会远离社交媒体。即便开通了推特,一年半也只发了一条类似于声明的消息。但这丝毫不影响粉丝对她的追捧,因为她的作品让人着迷。
其他的工作亦是如此,科学上的突破、影视剧的作品、医疗技术的精进、优质产品的开发、大项目的成功运作,靠的都不是你在互联网的表现,而是你的专业能力、自身价值。
互联网是一个放大器,如果你没有价值,那价值放大又从何谈起呢?
相对浮浅工作的简单来说,深度工作是有难度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表面的忙碌会成为本能。
有句话说,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讲的正是这种深陷浮浅工作、深度工作不足的状态。因为没有深入的思考,所以不知道方向、没有目标,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别人这样我也这样。
所以,当我们想要成为领域专家时,我们必须走出上面提到的这4种误区:知识工作者的度量黑洞,习惯性地被动工作,让自己的忙碌来凸显价值,追捧互联网。
走出这4种误区,可能短期来看,不见得是好事,但长期来看,不仅能够凸显价值,而且能够给予自身工匠般的满足感。
深度工作的意义
科学作家加拉格尔在《全神贯注》一书中提到,我们的大脑依据我们关注的事务来构建世界观,包括你的为人、思考、感受、所做之事、喜好等。
就像夫妻间为了家务事吵架,可以批评对方的自私和懒惰,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拿出来讨论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改善情绪的第一步。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通过监测大脑杏仁核(情绪中心)的反应发现,年轻人对积极和负面的刺激都有活跃反应,而年长者则只对积极的刺激有反应。因为年长者通过熟练掌控注意力,忽略负面信息,放大积极信息,从而在没有实际改变的情况下,改变了自己的世界。
而当我们在深度努力的状态下,投入大量时间构建的精神世界会让我们觉得重要、意义非凡。就好像我们是在建设一座大教堂一样。
同时,当全神贯注时,会不自觉地忽略掉很多细小不快的事,因为更有意义的事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
而长时间的浮浅工作,会让大脑形成固定印象,认为生活充满了压力、琐碎和烦扰。这样度过一天的话,会让人感到枯燥、沮丧。
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如果我一天都在忙于事务性工作,我会觉得莫名烦躁,现在想来,是因为大脑被琐碎干扰,缺少了深度工作带来的满足和舒畅。
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因为提出“心流”理论而广为人知。
心流: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会产生愉悦和满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总在努力追求、达成目标时幸福感爆棚。
他在研究发现,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让人全身心投入。
一周内类似心流的经历越多,对生活的满意度就会越高。也就是说,深度工作的感受,本身就是巨大的回报。
我们常常会羡慕工匠,他们将自身的价值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作品里,因此他们的工作有意义而且神圣。而在知识时代,协作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寻找我们的神圣感呢?
编程奇才圣地亚哥在采访中描述自己的工作:精妙的代码简单明了,如果给其他程序员看,他们惊叹和称赞代码写得真好时,感觉很像在写一首诗。
在一个项目的整体结构内,总有空间展示个性和匠心。就像如今的土建工程师看待中世纪大教堂建造者所使用的技法,会觉得陈旧,但匠心值得尊重。
不需要去寻找稀缺的工作,而是需要用世间少有的方式来完成工作,在精心打磨本领的过程中,创造出意义来。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发现,深度工作,会让我们全心投入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让平常的生活看起来更有意义;在追求自身极限的过程中体会心流,让我们感受愉悦和满足;用充满匠心的方式来对待工作,深度思考和打磨本领,能够创造出意义来。
我等采石之人当心怀大教堂之愿景。
愿你我都能用深度工作的方式来让自己更有追求、更有意义、更加愉悦和满足。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