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漂洋过海”拿到让人心动的Offer
编者荐语:
2021年我们举办了“转型人蜕变训练营”,瀚颖是我们训练营中非常优秀的学员;训练营中,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成长,也实现了跨洋回国找到理想工作的目标。今年,我们的【转型蜕变学园】在持续招募中,目前为止也陪伴了很多追求梦想,活出自我的职场人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感兴趣的伙伴可以关注文末加入我们~
前言:
之前在“转型人分享会”中,有幸收到舒祺老师的邀请,进行了一次分享,这一次特意把文字稿整理了出来,以下所说都是我真实经历过的事情,希望能给到大家一点点共鸣和启发。
背景介绍:
我国内211经济学本科,研究生在波士顿读金融。
其实当时选完全没什么规划,出国的选择单靠排除法。我讨厌考试,奈何保研和考研都对成绩的要求颇高,直接找工作也没关系没背景。唯一感兴趣的是英语,所以对自己考考托福和GMAT都比较有信心。
选择金融也单纯因为金融是当时商科最火爆的专业,但我并不了解金融到底是做什么的。
上完学后就随着大流找工作,没想到天上掉下了一个馅饼,还刚巧砸到了我的头上。
找工作的进程很魔幻:HR直接在领英上联系我,问我是否对这个新开的岗位感兴趣。简单聊了5分钟,就帮我约了和我主管的面试,地点还在我学校旁边的星巴克。聊了半个小时,一周后就直接发了Offer。
在我还没弄明白咨询是干什么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干活了。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这句话在我身上应验了。一年后的经历,让我体验了找工作的艰辛,三年后的故事,让我吃透了转行的苦。
但我依然觉得值得,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实现了从咨询到数据分析,从互联网到医疗,从美国到中国的跨越。无关优劣,只是内心是否想要。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分享我转行的故事,动机,方法和心态。
动机篇:
面临“失业”风险,如何化危机为转机?
为什么要选择转行?难道真的就是内心的召唤?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因为说实话,转型不容易,因为要做和你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所以你不仅要补知识,还得补能力,补项目。
我转行的导火线是一次“失业危机”。由于我这个新部门效益不好,主管也决定离职创业,所以刚刚开始工作不到一年的我,就被自己的老板告知“部门可能会被砍掉”的噩耗,他甚至说“你们可以考虑现在开始投简历了。”
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难道这就是工作太好找的惩罚?此刻如果直接回国,我会觉得特没面子。再加上目前自己这份工作让我觉得非常没有价值感,于是我下了决心,一定要在美国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至少我可以多积累些经验,为以后回国打基础。
可什么才是我真正喜欢的呢?向外找没有答案,就逼得我不得不往内看。于是我开始回想,研究生期间,有没有什么我喜欢且擅长的事情?
我想到曾经上的Python课和VBA课,因为每次写代码的时候我都特别喜欢不断遇到挑战,解决问题的那种感觉,它也特别容易让我进入一种特别专注的状态。也许我可以尝试一下数据分析?再加上这个刚好是目前比较火热的职业,它能满足我日渐增长的工资需求。
于是,我把我转行的目标定位在了数据分析。
接下来就是我说的,学知识,学技能,和做项目。之前上课学的三脚猫功夫显然是不够的,那我就从最简单的开始学起。所以我上了Cousera上的SQL 和 Tableau (数据可视化软件)课程,跟着课程做项目。
现在想来当初自己也是蛮“虎”的,海投简历,用面试来练习面试,一步步踩在自己用失败累起的鹅卵石上,5个月后看到了自己“胜利”的曙光。很幸运,我加入了波士顿一家医院,做运营相关的数据分析。
我以为我的故事进入了“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的阶段,刚准备躺平摸鱼,我的岁月静好再次被打破。本以为加入政府机构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我又要“失业”了。
这次的原因是新冠。2020年1月新冠在美国越来越严重,比这更“严重”的是我们医院的财政状况。由于严重亏损,为了节省开支,医院里所有的实习生全部被辞退,全职员工也要强制轮流休假。此外,我的签证也没法及时更新。
我还记得当时老板给我回复的邮件:“新冠是首要,你的问题可以往后放一放”。这也意味着,如果我不按时换签证,我依然会面临签证失效,失业回国的尴尬情景。
我再次被逼开始了自己的转型之旅。此时我确定数据分析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想做更多复杂的分析,写一写更有难度的代码,赚更多的钱。我被朋友安利了一个数据分析的培训班,一个超贵超辛苦的网课(后面会提到)。
后来,虽然疫情有所缓和,签证也顺利办理,但半年的学习却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既然学了那么多,如果不用就太可惜了,所以我开始了第二次转变之旅。
回头看,虽然这两次的危机在现实中并没有发生,我的第一个公司大家只是换了团队,我的第二个公司也顺利的解决了我的签证问题。但正是因为这两次危机,外在的压力反而促进了我向内的自我探索。由于外界的环境与内心价值感的冲突,才促成了我的转行之旅。
我觉得想要转行的关键点在于:
1. 充分的自我了解,盘点自己的资源,能力,才干,集合自己的优势来判断2. 做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固然重要,同时还要注意这件事情是否能够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足够的价值,通过找到三者相交的事情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方法篇:
异国多年,如何在国内找到心仪工作并无缝衔接?
因为我极端害怕风险,在自己目前工作还算满意的情况下,我很难应对没有找到工作就回国的那种恐惧心理,再加上疫情的不确定因素,我给自己的目标是找好工作再回国。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回国找工作有三大难处:
知识差:缺乏行业背景和专业技能,这大约是所有半路出家人的烦恼
信息差:在美国多年,已经不了解中国的就业情况
动力差:周围的朋友基本稳定,成为独自奋斗的”孤勇者“
所以我的转型之旅就从攀登这三座大山开始。
知识差:吃苦耐劳,持续学习
虽然第一次转型已经让我半只脚迈入了数据分析的大门,但我目前工作的主要还是简单的描述统计,并不能使用到更高级的数据分析工具。就仿佛我在做加减法,而我想做的工作是在做线性代数一样。我清楚的知道,目前我在这个岗位上的积累并不能让我找到下一份我想要的工作。
于是,在20年3月由于“失业危机”,我决定开始第二次学习之旅。我给自己报名了一个数据分析课程,非常系统学习了数据分析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个课程很贵,折合人民币4万多块钱。正所谓便宜没好货,课程的质量和要求还是很高的,每周五节课,每节课2-2.5个小时,持续大约5个月左右。在这种工作+学习的高强度下,我花了很多时间来做算法题,学习编程,跟着做项目,不断把我的数据分析的背景知识打得更加牢固。
这也算是打下我转型知识储备的第一步。
信息差:构建人脉,职业访谈
我以前是一个把“自力更生,万事不求人”奉为人生信条的人,一切都想要独立完成,不想麻烦别人的人。但回国找工作这件事情仿佛并行不通。因为没有在国内的工作经历,我对国内的就业环境,生活状态都不了解。缺乏信息这件事情是我找工作的致命伤。
那个时候,舒祺老师刚好在转型训练营讲到了“人脉”的专题,既然我有这样的困境为何不把老师讲的这些理论拿来试一试呢?
其实转型最需要的就是人脉圈子,因为在做转变的过程中,拥有一个人脉圈子不仅可以给你足够的信息,还可以为你赋能,减少内耗。
首先,对于转型最有用的就是做职业访谈。我咨询了一些转型营的朋友去了解国内城市的生活与职场情况,一些自己身边做数据分析的朋友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参与一些行业大佬的分享会去了解他们对这个行业未来的看法。这样下来,我逐渐形成了我对未来职业更为真实的图景。
另外,勇敢地向朋友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坦白自己的困境也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在转型最低谷的时期选择自己闷头消化所有的困难。
记得那个时候,刚好转型营举办了一场行动复盘会。我抱着听听看的心态参与了,但在主持人问还有没有人有问题想大家一起讨论的时候,我还是勇敢的把自己最近找工作停滞的状态提了出来。后面的收获是我意想不到的。我不仅得到了在场几位HR提出的策略指导,后来还链接到了lucy老师帮我改简历,还有国星帮我直接推荐直接推荐给了他认识的猎头。
这一切都从一个简单的请求开始。事实证明,构建人脉,做职业访谈,勇敢的提出自己的请求不仅让我及时调整自己找工作的战略,战术,获得了很多求职的机会给自己增添了很多信心。
动力差:小步实践,反馈闭环
之前说的都是知识和信息的差距,其实这些通过一些学习和咨询都可以快速的掌握和获得。最难的其实是如何能够保证自己有持续的动力去把这些方法转化为实践,真正完成从知道到做到。
因为这是我在美国工作的第四年,但我周围要回国的人早早就回去了,而现在留下来的往往是计划长期在美国发展的。所以想找个人陪着我一块找工作,准备回国的计划落空了。但我需要一个陪伴,反馈的需求依然存在。
记得当时在社群里国星老师发起了一个“约聊15分钟”的活动,所以我找到了行动力特别强的王公子。缘分就是这么神奇,我们聊了很多职场规划,计划执行的话题,发现我们聊天特别投缘。后来我就加入了她的为期半年的职场生涯教练的服务。
在找工作的路上,我无法自律,那就不如用他律来强化自律,用对公承诺来自我监督。在找工作的路上,既然我感到迷失,害怕失去方向,那我就请个教练,一起共创自己未来的规划,让每次的会谈形成我行动和反馈的闭环,成为我的仪表盘,不断调整我的计划。
真正参与了,发现我收获的不仅仅一份计划,我们从头开始,从自己的优势,资源和才干开始梳理,让我对自己的求职目标和计划更加清晰。
在行动力方面,我也有了很多突破。我实现了一周除了工作外,找20个小时工作的“极限运动”,并且通过每周的打卡和复盘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
最终,通过和王公子的教练陪伴服务,让我找工作充满了动力,还获得了足够的战术指导,最重要的是解决了我很多心理内耗的问题。收获满满。
心态篇:
求职内卷,如何调整心态轻装上阵?
最后,我想和你们说说心里话。找工作并不如上面所说的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经历了从恐惧,到压力再到最后平和的三个阶段。所以我也特别想和大家分享我在其中的心路历程。
初期:行动带来勇气,反馈克服恐惧
大家都在说国内的职场很内卷,其实我想说求职也非常内卷。随着疫情导致越来越多人回国,外加就业形势的紧张,以前那种只要是“海龟”就很值钱的情况到现在也不复存在了。所以一想到要回国找工作,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恐惧。
不仅仅是因为海龟不吃香了,中美两边完全不同的找工作的方法,以及国内对数据分析技术的高要求都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就连找工作的第一步“写简历”对我来说也是很复杂的。国内要求的中文简历不仅仅是把简历从英文翻译成中文这么简单,而且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刚好我在李松蔚老师的公众微信上也看到了这个写简历难的问题。其中一个读者说他刚毕业,但就是不想找工作,每次打开电脑,计划写简历,却能盯着word文档一天却写不了一个字。
李松蔚老师的建议是:不要给自己那么高的要求,每次打开电脑,就写5分钟的简历,但无论写了什么都把它删掉。第二天再重复这个动作,一周之后再看看结果。
没想到这位读者特别聪明,他并没有彻底删掉自己前一天完成的内容,等7天后把所有的内容都找回来,整合在一起。渐渐地就完成了自己的简历。
这个故事给了我特别大的启发。我也如法炮制,每次只写10分钟的简历,一个月后,我也完成了自己的简历。其实在准备简历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以下几个点:
1.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很长远,很宏伟,但执行的时候,只看下一步。
我最终的计划是拥有一份完备的简历,但我在执行的时候会把目标拆分的足够小。
完备的简历=已有简历翻译中文-->经历补充-->提炼价值点-->优化简历-->专业人士修改
翻译中文简历=谷歌自动翻译-->修改第一段经历-->修改第二段经历-->...
并且在执行的时候,只关注自己目前的小目标,通过行动获得反馈,而这个结果会激励我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2.完成大于完美,完美来自迭代。
记得以前经常听爸妈说“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到最好”,结果这个思想经常成为我拖延的借口。“不,我还没有准备好”,“不,我还欠缺一点点知识在行动”这样的想法经常会成为我不想行动的借口。
但在反复的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一次性的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切的完美都来自于无数次的修改,迭代,重复。
所以在写简历的时候,我会先对自己说:你先写一点啥,能写多少写多少。写完了之后,我会对自己说:你看看有没有可以修改的地方,即使改一个标点符号也行。一周之后,再对自己说:你再看看整体有没有要修改的。见到简历导师,再去找导师改一改。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好的简历和好的文章一样,都是改出来的。自己改一改,找导师改一改,每次都是一点点的进步,但在这样反复迭代的过程中,我就实现了从完成到完美的转变。
中期:看见你的情绪,正念应对压力
写完简历就进入了面试阶段,而国内相对密集的面试安排(相比于美国的1-2个月,国内的2-3周的面试流程真的很快了)和时差成了我最大的课题。
因为初期我集中海投了一波简历,导致我的面试堆积。持续的面试,准备面试,再加上那一段时间的工作也非常的繁忙,我的压力变得很大。
最夸张的一天的日程是这样的:23:00 (国内的早上10点) 开始面试24:00 面试完毕,准备睡觉01:00 终于从面试的兴奋中摆脱,睡着了04:00 (国内的中午) 接到一个安排面试的电话,在睡梦中被惊醒08:30 工作开会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在凌晨4点接到国内的电话,通知我当天晚上的10点要开始下一轮面试。在接完电话的那一刻我特别崩溃,不仅是在睡梦中被惊醒的不爽的感觉,还有那种第二天要工作和面试的焦虑。特别想哭,特别想找个人倾诉,可是转念一想要找谁呢?美国的朋友们都已经睡了,而国内的人此刻却在工作(因为国内是下午3点)。而我知道,为了保证明天的精力,睡觉才是我最好的选择。
不过这一次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忽视自己的情绪,我使用了在“暂停实验室”中学到的正念面对情绪的技巧。
我知道忽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他们不会消失,只会用另外一种形式在我的身体中表现出来(比如胃痛,或长痘)。我感知到了我的身体和我的情绪,我察觉到我处于一个非常焦虑的状态,我也知道此刻的我陷入了情绪风暴中。
我在内心拥抱和接纳了我的情绪,我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我对我的身体表达了感恩,因为它帮我抗住了这么大的压力。我也知道我的情绪就像天空中的云朵,我不会被它控制,但我也允许它的存在。
我默默地告诉自己,“现在的我,处于一个很安全的环境下,我躺在自己温暖的床上,我在自己温馨的小屋里,我会静静的等待,等待这场情绪风暴的过去。”
渐渐地,我焦虑的情绪减弱了,我逐渐进入了梦乡。最后,我还是成功睡了3个小时,以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去工作,面试和准备面试。也算是平稳的度过了一天。
在我学习正念之前,这样的“极限操作”也许会让我难受一整天,然后我还得和朋友倾诉两三天,才能恢复。但学习正念让我有了更强的弹性,让我更熟练的应对压力的环境。因为我知道我不是我的情绪,我的情绪就如同天空中的云彩,有时晴朗,有时也会乌云密布,但再怎么狂风骤雨,也会有晴朗的时刻。
后期:主动把自己打碎重组,和自己内心的执念和解
虽然在中期我找到了应对自己压力的方法,但我终究是个人,我的内心依然是个小女孩。我预感到我这种疯狂面试的状态,以及我之前平均每天8个小时工作和4个小时找工作的极限操作会让我有情绪崩溃的一天。
再加上当时找工作的反馈并不理想,我感觉我的找工作的热情逐渐熄灭,我真的坚持不住了。但我庆幸的是,在我这种焦虑情绪累积到顶峰之前,我给自己及时按下了暂停键。
记得是十月份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放下必做清单”的一个自我教练的活动。接着这个活动,我让自己叛逆了一次,我给自己请了整整5天的假期,不去工作,不去找工作,彻彻底底地放飞自我,充分的休息。
在这一周我尝试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1. 和一年未见的朋友吃烧烤侃大山,一起追综艺2. 拉上朋友一起,第一次沿着charlse河骑单车3. 蹭朋友的车去白山看枫叶4. 再次学打保龄球,克服了我内心的恐惧,因为我第一次完全没有打中任何一个5. 参观《小妇人》的拍摄地,走一条不寻常的路,从海滩走到城堡,逃票看车展
这次的活动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多新的感悟,让我来读一读我当时写的话:以前会觉得那些休息只是在浪费时间,现在觉得他们很必要,只有充分的放松,才能为下一个阶段的努力充电。
和以前的生活相比,我喜欢现在这种有张有弛的感觉。
即使我不努力,我也有权利,不带任何愧疚感去放松和享受生活;我要心安理得的去放松。
我要认真地对做对于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不去计较到底会花费多少时间。我不需要去羡慕和模仿别人的成功,因为我有我自己的路。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对休息,放松与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再为了成为那个“别人眼中的刻苦努力的自己”而活,重新去建立自己的标准,努力活出自己的路。
在那次活动后,我还会继续投简历,面试,我还会继续去工作。但我会更好的休息,给自己更宽松的安排。我惊喜的发现,这样的心态让我在面试中更加从容,让我在工作时更加轻松。
写在最后的话
转型找工作,大约是我这一年最大成就的事情。回顾过去,自己从来不是最优秀的,在很多考试和学习中,我甚至甚至很多时候连一个集体的前30%也达不到。
但是即使你在每件事情只能做到一个平均水平,只要你在不断的往前走,你一定能到达自己最终想要去到的那个点。
和别人相比,我的转型其实挺慢的。我周围很多人直接通过读一个数据分析的专业,或找到一个好工作,可以直接实现转型。但我却花了整整三年才让我的“数据分析”之路开始走上正轨。
但转念一下,我们的人生那么长,摆脱了社会时钟的束缚,其实三年也不过是我们百年人生中的一个点而已。
只要我们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一点点往那个地方靠近,通过反馈不断调整,我相信终究会有一天能够到达我们的目标。
另外在我们通向目标的路上,记得不要眼睛总盯着目标不放,专注的活好每一天,你就会发现你所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个终点,更重要的是在路上的精彩。
本文作者:刘瀚颖 (扫描以下二维码,链接作者)经济本科,金融硕士,从战略咨询转行做数据分析的职场达人;在波士顿生活和工作了5年,目前已回国;英文名是Adele,本以为是因为自己喜欢像阿黛尔一样唱歌,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喜欢阿德勒心理学,想了解我更多,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号:阿呆很忙
作者: 刘瀚颖 舒祺聊职场
来源公众号:
舒祺聊职场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