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学)”有篇1千字的作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学)”有篇1千字的作文。我结合上周考试的习作和这几天的思考,写了一篇。
题目如下
材料:
有人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无论好事还是坏事,99%都是习惯的杰作,在一个迅疾变化的时代,旧习惯和新规则同时并存。
在新规则和新变化前,有的人或无动于衷,或手足无措,而有的人却能与时俱进,驾轻就熟。
拙作如下
扬弃,是为了继往开来
总书记写过一本书,叫《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去年是建党10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叠加了疫情、美国“卡脖子”、俄乌战争等不确定因素,我们遇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上,我们要特别关注“新”。
但是,我们不能“喜新厌旧”、“因新弃旧”,而是要合理利用旧。清政府腐败无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行,恰是统治者抛弃了优良传统,大兴“八股取士”、“闭关锁国”等愚昧政策。
扬弃,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既要继承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因素,又要抛弃旧事物内部消极的的因素。扬弃,是为了更好地继往开来。
革新,才能创造新事业;创新,才能开创新未来。
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毛主席等创刊《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唤醒了很多国人。1978年,总设计师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经济实现了四十年的腾飞。
李瑞环在《辩证法随谈》中论“改革”:改革,就是要改变、革除、创新,不能任何事情,都以书本怎么写的、规定怎么说的、领袖怎么讲的、过去怎么办的、别人怎么干的为依据。
面对新变化、新规则,有人手足无措,因为没有一模一样的案例可以直接借鉴。为何有些“学霸”进入社会后没有飞黄腾达?一个重要原因是,书本知识是死的,但事业是活的,没有标准答案。古人说,穷则思变,遇到棘手的新情况,创新才能解决困境,“以新制新”、“以新应新”。
我们要有张载的豪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有毛主席的激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崭新的事业,呼唤有新思想的年轻人。
不恋旧,不因循守旧,但也不弃旧,不全盘否定旧。
物理理论的集大成者“牛顿”说,他取得伟大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专家的成长过程,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需要反复的练习和总结。温故而知新,“新”不是凭空造出来的。
我们不能忘旧,而是合理看待旧、使用旧,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我们现在说“文化自信”,就是筛选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深入学习,如新冠疫情期间,中医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也要注意,继承旧不是毫无选择、不加筛选。因循守旧,困在旧习惯里,就会故步自封,被旧习惯束缚。
继往开来,就是要继承前人的事业,从而为将来开辟道路。总结旧,是为了更好应对新规则。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应有结果思维,瞄准目标,不简单以新旧论对错,不搞一刀切。
历史不会重复事实,但会重复规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把握好“新”和“旧”的平衡
要大胆创新。当一名创新的老师,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继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不生搬硬套,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要积极使用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工具。
同时要重视积累经验。要多思量过去,多思考现在,多思索未来。只有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博采众长、博观约取,才能融会贯通。
总的来说,我们要在深入总结“旧”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发展,不被旧习惯“裹脚”。我们应把握好新旧平衡,直面新旧碰撞的复杂局面。唯有如此,才能开创属于自己的“小时代”,并为中华民族的“大时代”添砖加瓦。
------------------------
作者毕业于南京大学,微信名片见下方。
可交流写作、阅读、文化自信等话题。
作者
刘桂铨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