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微信“变脸”高考考点分析,各科可能这样考!

发布于:百学网 2017-09-28

微信“变脸”高考考点分析,各科可能这样考!

  高考命题越来越结合时代背景大事,考查孩子的思维能力。而近几天大热的微信“变脸”更是刷爆网络,国人纷纷点赞。本文为您整理地理、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各科相关考点,供参考。

  从9月25日17时-28日17时的四天内,用户在微信启动时,可以欣赏到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祖国全景。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图片由非洲大陆上空视角,变化为我们的祖国上空。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背后有着科研人员15年的坚持与付出。

微信更换启动页面地球摄影作品

  微信用户对于这个启动页面应该再熟悉不过了。这张图片选用的素材是一幅名为“蓝色弹珠”的地球摄影作品,它是美国宇航局(NASA)在全世界范围公开的第一张完整的地球照片,显示的是非洲大陆。

  然而,从25日下午5时起,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微信启动页面的背景已经变了。新的地球照片变得更清晰云层更加细致,视角也由非洲大陆上空变成为了我们祖国的上空!据悉,“祖国全景”版微信将持续至9月28日17时。对于这四天之内开机画面的改变,微信方面称是为了庆祝中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向亿万用户展示中国科技的最新成果。同时,腾讯将与中国气象局开展进一步的战略合作。

  △左侧为微信之前的开机页面原图,右侧为新更换的风云四号拍摄图。

  众多网友在为此拍手叫好,然后,高考题就来了好吗?

  @晨风Harry:刚刚!最新的高考材料出炉了,各位考生请注意!

  毕竟,被换掉的那张图就作为考题出现过

  虽然只是小高考

  

  所以,2018高考的你快做好准备吧!

地理知识点

  1、认识区域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该启动画面的视角中心点应该位于苏门答腊岛附近,在图幅范围内我们能够看到的地理单元有:中国、中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印度洋、太平洋等地。

  2、认识大气环流

  ①对流运动

  

  赤道北侧的热带地区有多个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团,洋面上也有气旋形成,说明该范围内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对流运动旺盛(热力因素)。同时从侧面也可反映出此时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应为北半球的夏季。

  ②季风环流与江淮准静止锋

  

  此图拍摄于北半球的夏季,且图中印度部分云层较厚,说明降水较多,可知此时进入雨季,受西南季风控制;而我国东部地区云层较厚,降水较多。云系一直延伸到日本群岛,再结合拍摄日期,可以推断此时控制我国南方地区的是常见天气系统中的江淮准静止锋。

  3、了解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

  风云四号A星于2016年12月1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是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关于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我们得知道:

  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与跟踪。(酒泉)

  ②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节省燃料。(文昌)

  ③地形因素:平坦开阔,利于跟踪与观测。(酒泉、文昌)

  ④交通因素:内外交通便利,利于大宗物资的运输。(文昌)

  ⑤安全因素:处于国防安全考虑,建在山区、沙漠等地。(酒泉、西昌、太原)

政治知识点

  澎湃新闻从中国气象局获悉,这张图片为风云四号观测的2017年6月7日13时的东半球云图,可见光三个通道合成的地球圆盘图。

  云图反映出该时刻我国北方及东部沿海受锋面气旋云系影响,出现降水天气,我国南方的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切变线云系也带来了持续降水天气,赤道北侧的热带地区对流活跃,孟加拉湾及西太平洋有多个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团。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建民说,“风云二号卫星只有5个通道,5种颜色看地球,现在风云四号卫星有了14个通道,用14个颜色看地球,可以把地球上的物理性质看得更加清楚。”

  这14个通道的扫描成像辐射计,包括了专门观测冰云、水云的通道,能够非常清晰地观察冰云和水云的转化。

  “风云四号卫星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通道多,图像非常清晰,使环境监测能力得到提升。” 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总师张志清说。

  风云四号A星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风云二号)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于2016年12月1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2月26日起,由中国气象局组织,卫星研制单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参加,对“风云四号”A星和有效载荷进行了近7个月的在轨测试

物理知识点

  卫星的预定运行轨道均是圆周轨道,卫星在此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完全提供向心力,卫星处于无动力稳定运行(其漂移运动此处暂略)的状态。

  在椭圆轨道的某一位置上,卫星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可以分解为切向分力(产生卫星的切向加速度)和沿法线方向的分力即向心力(产生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卫星在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中做加速度和线速度都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而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的过程则是加速度和线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椭圆轨道是将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之间的一个过渡轨道。

  2017年2月27日,国防科工局、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获取的首批图象与数据。如图所示,A是静止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B是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高度等于地球半径的卫星,C是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A随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于卫星B的角速度

  B.卫星B的线速度小于卫星C的线速度

  C.物体A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卫星C的向心加速度

  D.物体A随地球自转的周期大于卫星C的周期

  解得:

  所以卫星B的角速度大于卫星C角速度,所以物体A随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小于卫星B的角速度,故A错误;

  B、

  所以卫星B的线速度大于卫星C的线速度,故B错误;

  C、根据,物体A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小于卫星C的加速度,故C正确;

  D、地球赤道上的物体与同步卫星C有相同的角速度,所以物体A随地球自转的周期等于卫星C的周期,故D错误;

  故选:C

化学知识点

  雾和霾天气成为公众关注热点。风云四号卫星上面搭载了先进的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这是目前全世界第一个在静止卫星上搭载的高光谱红外探测器和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由于观测波段比原来看风云二号大幅度地提升,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包括可以用于雾霾监测的气溶胶产品。由于增加了可以看到气溶胶的通道,所以我们能够每15分钟看一次雾霾的变化。除了大家一目了然可以看到的卫星雾霾监测图像外,卫星还具备了对大气层进行"CT检测"的功能,可以获取大气中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还可以获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气体,比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而这些气体是形成霾颗粒物污染重要的前体物。

  风云四号卫星可以用于雾霾检测。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雾霾,温室效应现象也很严重。"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是目前大气中含量zui高的一种温室气体,控制和治理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将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很多,如:

  关于以上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是最节能的,同时原子利用率zui高

  B.反应①是最节能的,反应③的原子利用率zui高

  C.在反应②中,作为氧化剂

  D.反应④得到的产物可以作为生产塑料的原料

  【解析】反应①没有写出完整的反应,完整的反应为,光合作用是利用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但原子利用率没有反应③高,反应③的原子利用率达到100%.在反应②中,可能对中的C的化合价不清楚,但是,能明确地判断从0价升为+1价,发生氧化反应,作还原剂,根据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存在于一个反应中,必发生还原反应,作氧化剂。

  【答案】:A

历史知识点

  9月25日,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正式交付用户使用。"风云四号"A星综合技术性能国际领先,其交付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实现更新换代,对于保证我国静止气象观测业务的连续、可靠和稳定运行,提高我国航天事业和气象事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

  1、科技发展远景规划:20C五六十年代 ("两弹一星"战略决策)

  2、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年

  3、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以来

  4、"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995年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