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考试中如何利用有限的考试时间
自主招生考试中如何利用有限的考试时间?机构教育徐老师提醒,在考场上,得分是你的wei/yi目标。自主招生考试分为笔试与面试,笔试与高考形式差不多,需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分数最大化。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常常有这样一类学生,自诩聪明,觉得拿下全卷绰绰有余,尤其是很多人做不出的难题,最能显现自己与众不凡。如果考场上灵感突现,这类人的分数还不错;可这区区2小时里,运气并不总是站在他们这边,最后的成绩也不会很好看。
也有一类学生,总是在纠结到底考场的时间如何安排?考场上遇到卡壳的地方,到底要不要跳过?综合科不同科目顺序如何调整?
有些老师会跟学生说,考场上做题要有自己的节奏,但却没能回答“自己的节奏”到底是什么?万一“自己的节奏”错了怎么办?
只有把“得分”作为wei/yi的目标,才能回答考场时间规划的问题。
◆ ◆ ◆
来来来,算一算你的“得分效率”
以高考理科数学为例,自主招生考试时间120分钟,自主招生考试总分150分。
我们不难计算出,平均的得分效率是1.25分/分钟。
或者说,你拿到每一分的平均成本是0.8分钟。
有同学会说,不对啊,按你这么一算,12题选择题平均用时48分钟,真用上快50分钟才写完选择题,那后面大题一准得跪。
这一问可真抓住了重点
——每道题得分的边际成本并不一致。
比如选择题前4题,每道题5分,平均用时4分钟/题。然而,你并不会在选择题第一题花上4分钟。很多同学,直到选择题的第8题或者第9题,解一题选择题的时间才会达到4分钟。对这部分学生来说,选择题的前8道题,收益大于成本。
比如选考的那10分,解题的平均成本是8分钟,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道题的难度用上8分钟实在浪费。对这部分学生来说,选考题的10分,收益大于成本。
比如解答题的前3题,每道题12分,平均用时9.6分钟/题,可第一题的三角函数只消套几个公式,第二题的立体几何用向量法也不复杂。很多同学,直到算分布算回归,因为较大的计算量,才拖慢了速度。对这部分学生来说,解答题的前3题,收益大于成本。
比如解答题的后2题,解析几何的导数,可谓是难道了一片“英雄汉”。可压轴题的第一小问,往往是算解析式、算单调性、对函数求导,寥寥几行,8分到手,哪用得上6分钟?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压轴题第一小问,收益大于成本。
你不得不承认,一张卷子里,有些分数就是好拿。
◆ ◆ ◆
计算“得分效率”到底有什么用?
成本(Cost)在经济学上,可以被定义为,放弃的zui高代价,或者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还是以高考数学为例,你的全部“预算”就是这120分钟,而你希望获得的收益,就是分数。
你为了解某一道题花费的时间,是你本来可以用在解其他题目上的时间。
你先做某一道题,就意味着暂时放弃另一道题。
如果时间“预算”对你来说是完全充足的,你能秒杀完压轴题再继续转半小时笔,其实先做哪道题,后做哪道题,对你来说是无差异的。
可是,如果时间“预算”捉襟见肘,那么相同的时间投入,你自然希望拿到更多的分数。或者说,用同样的时间,拿到更多的分数。
这时候,你就需要有所规划。
如果一道题的实际得分效率大于平均,
说明收益大于成本,优先去做。
如果一道题的实际得分效率小于平均,
说明收益小于成本,最后再做。
如果一道题的实际得分效率基本等于平均,
说明收益等于成本,按部就班去做。
平均得分效率,就是一把尺子。
◆ ◆ ◆
“得分效率”在数学和理综中的应用
关于数学,此处不再分析太多,直接给出结论:
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选择题的前8题,填空题的前2题,选考的10分,解答题的前3题以及后2题的第1问,优先去做。如此粗略一估,104分已经到手。
不同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优先完成的题目范围。
对于理综,也是同样。如果学生完成全卷毫无压力,时间有余,那先答哪科后答哪科,并无差异。差别的可能仅仅是不同的精神状态对解答准确率的影响。
但如果学生总在完不成理综卷的边缘,或者根本写不完全卷,就需要细细衡量。
不难计算出,理综的平均得分效率是2分/分钟;平均得分成本是0.5分钟/分。
1题6分的选择题,实际的得分成本与平均得分成本恐怕难分高低。理综选择题的难度梯度并不像数学那么明显,临场判断的决策成本和防止跳过后漏做的监督成本也不可忽略的。
也就是说,对于理综选择题来说,按部就班去做,试卷发下来先做,就是合理的做法。
再考虑各个科目的非选择题:
物理的实验题、第1道问答题、选考题,典型的特点是难度相对较小,分值相对较大。这类题目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写太多行算式,就能将大额的分值收入囊中,应当优先完成。
化学生物的非选择题,包括选考题,以填空题为主。一个空就是1-3分,并不需要你填满所有的空才能拿下整道题的分数,得分平稳而有效。在科目顺序上,不可置于最后。
物理的压轴题、生物的遗传问答题,相对其他题目而言,难度较大,得分效率较低。即便花上足额的时间,也有不能拿到全部分数的风险。在科目顺序上,置于最后。
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考场时间里,保持极高的得分效率,获得尽可能多的分数。
◆ ◆ ◆
考前制定策略,而非考场上患得患失
有同学可能会问:你让我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还不停拨弄自己的“小算盘”,这不是在教我患得患失嘛?
非也。“得分效率”的计算,关乎策略。而策略的制定,在于战前。
如今的自主招生考试卷,尤其是全国卷,考点的分布和难度梯度的分布已经相对稳定。
也就是说,你上考场之前,就大概知道,数学的前几道选择题一定不会太难,压轴题再难,第一问基本就是求解析式、算单调性、算区间。相对应的,你的整体实力、对于不同考点和题型的适应程度,在漫长的备考过程中也逐渐确定。
这意味着,你应当在进入考场之前,确定好自己的做题策略。在考场上,只要没有大的变故(当然也不希望有),就应当按照制定的策略达到既定的目标。如果最后目标有所偏离,则再对策略进行调整。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招生考试,你慢慢摸清楚高考试卷分布的规律,慢慢弄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能够借助“得分效率”的计算,制定答题策略。等上了考场,拼杀之中,才有章法。
相反,如果你在考前没有搞清楚自己的答题策略,而寄希望于考场上的“临场应变”,与其说是策略,不如说是毫无策略。最终被一道题两道题牵着鼻子走,顾此失彼,患得患失,才是大忌。
拒绝思考很容易,不要找那么多理由。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