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阅读主题——根并荷花一茎香
根并荷花一茎香——48回“香菱学诗”说开去
她是“千红同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第一人,是《红楼梦》中所有薄命女子中的最悲情者。她是《红楼梦》中第一回中最早出场、120回最后退场的女子,她的一生充满悲情、凄惨和坎坷,她就是尝尽世间心酸悲苦的香菱。
四岁,本该父母膝下承欢,她却被拐卖,任由人贩子打骂;豆蔻之年,她被抢夺,像商品一样被贴上标签,任由无赖侵占;二八之年,最亮丽的青春年华,她被折辱,被殴打……如果不是有幸来到大观园,她的一生只能在灰暗中度过。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红楼梦》第五回,在太虚幻境中位于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判词,她是副册中的第一人,也是全书中领头的第一个薄命之人。她有命无运,也是全书众多女子的代表和象征。正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精辟的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
香菱本名英莲(应怜),是姑苏城里一个富家之女,父亲是神仙一般的人品,可惜英莲四岁的时候被拐走。英莲吃苦遭罪、受尽折磨,长到十二三岁,被人贩子插根稻草,像商品一样被人挑挑拣拣。遇到冯渊,她曾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也许英莲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局。可惜,命运没有放过这个可怜的女孩子,英莲又被人贩子卖给了薛蟠。薛蟠仗势欺人,打死了冯渊,抢走了英莲。
亲情本是长大的过程中最可依赖和相守的,但对香菱来说,亲情却成为了生命中最为奢侈的。来到薛家改名香菱,薛蟠本是一个呆霸王,弄气尚性,性情奢侈,言语傲慢,对香菱始乱终弃。宝钗虽有回护之心,但碍于体面不便多管,虽然住进了蘅芜苑,却又少有交流……她像一座孤岛,没有温暖、关爱和基本的尊重。
悲惨的命运并没有消磨掉香菱的美好心性以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第7回周瑞家的在薛家见到香菱,她正与王夫人的丫鬟金钏一起“站在台阶坡上顽”,稍后当周瑞家的向金钏打听她时,她正“笑嘻嘻的走来”。“顽”与“笑”两个细节说明香菱来到薛家之后,并没有沉浸在被拐卖的悲剧命运中怨天尤人,而是随遇而安。评点家王希廉曾指出:“莲花命名,大概用青、红、白、翠、紫、绿、玉等字。今取英字,与人独异。英者,落英也,莲落则菱生矣。”(第4回回评)
她纯真善良,待人真诚,热爱生活,敢于追求理想。“香菱学诗”一节是她追求高雅人生的淋漓再现。偶然的机会,让香菱走进了大观园这个青春王国。她羡慕大观园中的生活,她的青春要在这里绽放。在这里她是幸运的,遇到了知音似的老师林黛玉。香菱苦心学,黛玉用心教,师生从对方的身上找到了感动自己的美好。香菱学写诗,学的如痴如醉,写的忘乎所以。曹雪芹在这里不是为了介绍黛玉教的怎么好,而是在于香菱通过学诗,找到了人生中的净土:没有杂质,没有污染,没有人世中的种种悲痛,在诗的面前,人人平等。香菱在这里遇见了另一个自己,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发现了自己这样的命运中还有存在美的可能性。她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放弃自己对生命的追求和完成,就像蒋勋说的“自己若是看重生命,生命仍然可以有诗的品质。”
闫红在《十年心事梦中人》中说:诗歌的世界,她如醉如痴,夜不能寐,反复吟哦,一再推敲,她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一场场和自己的战争。一次次失败,从头再来,而终于见到光明,是她的一场小胜。在她身不由己如飘蓬般辗转的一生里, 有几回她能够像这样,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终于不再那么命如草芥, 有了表达的可能?这是香菱学诗的意义,不在于诞生了几首好诗,或是让一个美人显得更风雅,它体现了香菱的抗争……香菱学诗,犹如即将坠崖的人,伸出手去够那颗鲜艳的草莓,她终究,没有被这命运彻底压倒。
幸福的时光总是倏忽而逝,香菱的快乐时光也戛然而止(重回被虐待的生活,这是后话)。香菱心地善良,品格高洁,如名字中的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如名字中的菱花一样,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她的故事不仅仅是薄命女子的一支哀曲,同时也是歌颂千年中华女性的一篇赞歌。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