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分析是揣摩语言的重要手段
原创: 吴某 吴涛语文工作室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的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朱光潜先生也说:“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希望读者“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可以说,“揣摩”是各种读书方法(也是写作方法)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语言揣摩,很多时候指的对文章修辞——作为积极修辞的修辞手法和作为消极修辞的修辞手法之外的词语选用、句式选择乃至标点符号运用等——的分析。
我们将分三期分别介绍“词语揣摩”“语序揣摩”“标点符号揣摩”。(注:原计划有“复句揣摩”一部分,经慎重考虑,决定暂不刊发。)
标点符号揣摩
+
标点符号与文字一样,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进行思想交际的工具。郭沫若说:“标点之与语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标点符号除了有表示不同的停顿、语气这一主要作用外,还有表示语意重点、增加修辞色彩的作用。它的修辞作用,是通过停顿、长短、轻重、缓急以及不同的语气来实现的,是视觉、听觉的转移使人产生特殊的心理作用,因而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人们在遵守它的一般规则的基础上,为了修辞的需要,有时也故意违反常规,采取变通的手法,收到非同一般的修辞效果。阅读时注意揣摩标点符号运用的深层含义,对理解分析文章会大有帮助。
⑴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哔,哗,哗。(孙犁《荷花淀》)
⑵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孙犁《荷花淀》)
同是描写划水声,例⑴一字一断,后用句号,描摹出妇女们的怅然与悠然;例⑵先是一字后断,再是两字后断,最后三字后用感叹号,妇女们发现鬼子大船后心情紧张,船越划越快的情形如在眼前。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破折号,一方面与“但”字共同构成转折,表现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的极度悲哀,一方面承“睡着了”,将渐弱语气继续延伸,使人感受到恩格斯痛苦的思考。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刘鹗《老残游记》)
从一般标点符号用法看,上句的“我”字属直接引用,应该加上引号,否则这个“我”便是作者本人,但读者并没有这样的误解,相反倒是觉得这样的标点别有情趣,原因就在于如果加上引号,则分散了阅读者的视觉注意力,不能很充分地突出“我”字,因而也就影响了表达效果。(这种引语形式有人称之为“自由间接引语”。)
再见吧,胡同。(汪曾祺《(胡同文化)》
表面看来,这是一个感叹句,句末应为感叹号,但作者没有这样处理,而是加了个句号。这样似乎削弱了表达语气,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品读全文就会发现,这个句号实在是意味深长,它更充分地体现出了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文化的爱恋,对于胡同的衰败,胡同文化的没落、消失的无可奈何。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