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游子的诗意栖居|序朱复融诗词集《花城寄》—杨光治

发布于:百学网 2017-10-28

游子的诗意栖居|序朱复融诗词集《花城寄》—杨光治

  游子的诗意栖居

  ——序朱复融诗词集《花城寄》

  01

  作者:杨光治

  我在诗歌论坛混迹已逾四十年了,因在花城出版社工作原因,曾编辑出版过席慕蓉、洛夫、汪国真等诗人的诗集,深知当今诗歌创作与升官发财无缘,却是相当艰苦的脑力劳动。在红尘盖地、商浪滔天的今日,复融君还一直钟情于古体诗词创作且甘心自讨苦吃,实在令我敬佩。

  诗是歌唱生活的语言艺术,本身是一个繁富的世界;从语言的时代性来分,有新诗和旧体诗两类。新诗(包括散文诗)是“五四”以后萌生的、用现代汉语来写的诗歌,到目前仍无定格,作者可以随意挥写。旧体诗分近体和古体两种。唐代以后形成的近体诗(律诗、绝句、词、曲)创作时受到格律的制约,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明确的规定,是典型的格律诗。尧舜时代就出现的古体诗(别称“古风”、“古歌行”)则句子长短不拘,平仄不论,还可以转韵,只是追求声韵和谐,创作时相对比较自由,可称之为半格律诗。总的说来,旧体诗语言精练而且富有音乐的美感,别具艺术魅力,其根早已扎到民族文化土壤的深层,一直被视作文学的高峰,其创作难度要比新诗大得多,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要求得比较高。100年前,旧体诗曾被视为文化革新的对象几乎遭逢没顶之灾,可幸的是,近年来又生机勃发,作者队伍不断扩大,一些人成了行家里手,复融君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位诗词家。

  《花城寄》是旧体诗词集,不管是律诗、绝句、古风和词读起来都琅琅上口,洋溢着语言美、音乐美与意境美。更令人欣喜的是,作者题材皆源自生活,抒写了都是真情实感,许多篇章蕴含着哲思哲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抒发亲情、乡情,是这本诗词集一个亮点,开卷的《慈母吟》,即以感情真挚见长:

  故园遥一望,合眼泪双行。

  慈母暮辉下,发丝胜雪霜。

  衰颜痩孤舍,佝背屈高墙。

  度岁守和俭,乐言老身康。

  不但刻画了母亲的外表形象,还歌唱了她的和、俭品格。“暮辉下”既是实指,也是喻说——虽然她因怕子女担心而“乐言老身康”,但白发和衰颜却清楚地表明,她已岁月无多!对此,作者岂能不“泪双行”?跟着作者还通过“叨念从衣薄,未秋催厚裳”等细节,写出了她对身处千里之外的儿子的关切,一颗慈祥之心,逼真地展现于字里行间。 最后“百味他乡客,当怀母饭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感人肺腑,催人热泪。《母训二首(其一)》通过忆写母亲对“我”的几点谆谆教导来表现同一主题,同样语言平易而感情强烈。

  复融君出生和长成于江苏水乡,因工作关系而“久作花城客”,但“常生故里情”,对故乡的祖屋、春鸟、夏禽、绿柳、蓝天、轻浪等风物念念不忘,浓郁的乡情倾诉在《归乡吟》里。以“ 归年遇稚子,交巷对乡音”作结,将唐人贺知章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自然地化进诗行中,极为巧妙!

  旅游向来是诗歌创作的一大题材,《花城寄》中也有多首这方面的作品。这类诗歌除了要展现景观的特点之外,还须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出心中的感受才具有吸引力。七绝《庐山行吟》是其例:

  行在山中望侧横,风流树冠立精神。

  从溪当识庐山秀,不计它峰足下争。

  描写景物,触及人生。显然,此诗是受到宋人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启发而创作的。苏诗叹息“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复融君却表达了“不计它峰足下争”的情怀——赞美了坦荡的人生境界,其内涵大大超越庐山之外,令人回味不已。

  大概是由于复融君博览文史书籍之故,所以他对很多历史人物如介之推、屈原、诸葛亮、王维、李白、岳飞、秦桧、林和靖、袁崇焕、崇祯皇帝、郑板桥、仓央嘉措等都有所认识与体悟,于是也成了他的吟唱对象,从自己的角度,怀思一段历史的沉烟;光是岳飞,就写了《谒杭州岳王庙》《读岳飞〈满江红〉词》《祭岳坟遇雨》《西湖岳飞墓前秦氏跪像》等四首,请看其中的《祭岳坟遇雨》:

  晨起瑟风暮雨从,西湖岳冢屹烟松。

  英灵不死千秋祭,长叹将军背刺忠。

  作者没有直接叙说岳飞的功业,而是运用象征手法,以屹立在烟雨中的青松来喻说岳飞的伟岸形象。诗以“长叹”结束,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他不幸遭遇的深沉叹息溢于行外。

  复融君善于采用“点睛”的手法来凸显出人物的遭际、性格,并予以褒贬,除《祭岳坟遇雨》外,他以“自清肝胆弃官禄,写个秋光兑米钱”来表现郑板桥的清高,以 “昨日勋臣今罪身” 来概括袁崇焕的冤屈,以“歌沾樱花雨,初嫁三浦家”来赞扬山口百惠的美丽与清新脱俗,等等,都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感情充沛,是纯诗!是真诗!

  诗源于生活,但作者不能满足于描写生活的表象,而应当抒写在生活中的感受和发现。因此,诗不但是感情的产物,同时也是哲理的载体,能让读者读后既有所感还有所悟,方臻上乘。《花城寄》有不少这方面的佳作。上文提及的“从溪当识庐山秀,不计它峰足下争”(《庐山行吟》)是其例,“佳品能经沸腾水,上下漂浮相洽融”(《禅茶诗》)、“俗耳辨闻非与是,落入松风不见踪”(《僧舍与成心法师论禅》)等也是其例。这首《雪后早行》更是情思隽永:

  松挺雪枝傲冷空,万途皆灭心途通。

  曦来不惧前程暗,必定东方日照红。

  似是信口拈来,通过众人皆知的自然现象来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读者既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诗贵创新。创新,既见诸构思,还见诸题材的开拓。复融君写了不少人们从未写过的内容,令读者大开眼界。如《见街头围观耍猴》、《见背大书包吃力行走之学童》、《过菜市见稚鱼买之放生》等。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博取读者惊异的眼光,而是由于正如古人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不吐不快——对“主人鞭下直打躬”的猴子的同情,对“学还未得背先躬”的学童的焦虑;对小鱼“勿食香饵钩”的嘱咐,令人为之动容。这些心声,学童未必听到,猴子、小鱼更肯定听不到,然而却都透进了读者的心坎。作者的善良之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披露出来了——这是诗人应当具有的基本品质。

  《花城寄》作为复融君的第一本诗词集,却有着许多首富有感染力和启示性的作品,它的出版,实为当代诗词界之幸。本文只摘选了其中几首,作了蜻蜓点水式的评论,聊供诗爱者参考。

  丁酉夏月于羊城寓所

  朱复融

  字从溪,号禅可。

  当代诗词家,独立书评人。江苏淮安人,现居广州。

  现供职广东羊城晚报出版社。

  “我来自江淮,栖身于岭南,诗词一直如影随行。在中国灿若星辰的古诗词的仄隙里,我只是随心地在生活中寻找到它的一丝残美。诗乃心之灵物,藏于情则圣于心。心若真,诗有情;心若静,诗则灵。攀临一座孤峰,凭吊一片古墟,伫立一湾渡口,涉足一泓山溪,聆听一场春雨,逢迎一缕秋风,采撷一方月色,邂逅一场情感,捡拾一枚花魂,都可分解掉一份忧愁与岁痕。付以一抹浅笑,于一纸墨香里留下如水似禅的诗句。

  ”

  ---摘自朱复融诗词集《花城寄》后记:雅章偶写供养心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