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据史料记载,赶集一词始于汉初,当时官府为了方便乡民由物→资→物的有效交换,在规定的地点、日期、时间内进行各种物资交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就是赶集。在农村广阔天地里,自然形成了数以万计的大小集市,千百年来,为百姓安居乐业,养家糊口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功能。
宣化店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鄂豫两省五县交通要道。从生活习惯,饮食大米等文化上看,可称得上北国的江南,从脾气性格,为人厚道、豪爽,冬季界岗以北冰天雪地等上看,可称为江南旳北国。生易人南下江汉,北出淮河,通江达海,互通有无,带活商贸。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千百年来,自然形成较大规模的农贸集市。宣化集市优于周边大大小小几十个集市,热集定在农历单日子,月小加个嗅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匹配的,有的叫露水集,太阳一岀就散了。在农耕文化时期,赶集可以说是家家户户赖以生计之大事。居家自产的粮、棉、油蔬菜,家禽,大山里的珍贵药材、竹木制品等等,都必须通过集市贸易交换,购回自家生活必需品。集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店铺,宣化人习惯称店面叫行,而且自然划定地点,如猪行、柴禾行、木器篾匠都在下游街北头。猪行是要收行用的,因为他要给卖主提供猪圈,还要打扫卫生,盐行、酒行、染行、杂货行……大都在正街中部靠南,学校、医院、米行、商会、公务部门都设在正街南头。值集,凡自家有店铺,自己凭手艺生产制作的各种产品,都务必在开集之日,早早开门,早早把产品在街市摆放整齐,等待赶集人群的挑选。值集与赶集,其实角色是经常互换的。赶集的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己到腊二十几,生产队生姜还有两大窖,情急之下,爷爷队长安排所有人,到周边各集镇赶集,我和另外一名初中毕生,同时安排赶姚畈集,每人挑80斤,头一回为生产队赶远集,有点窃喜,因为这是拿10分工分的考核条件。子夜刚过,月黑风高,寒风刺骨,我们挑起生姜赶路。他说要走前面,我也怕走后面,为啥?怕豺狗,他大我一岁,而我又没去过姚畈,只好走后面。走到金山岗踋下,只听松涛怒吼,伸手不见五指,转过几个弯后,突然前头山嘴上有一红亮,时隐时现,同伴小声说前头有个亮,怕是野物,顿时停下踋步,缓慢前移,走到跟前,那人突然发问:伢咧,赶姚畈集吧?我们答:是的,打不会走呢!沈老板说:跟我一路走。走到丁桥天刚蒙蒙亮,从姚畈东门楼子进街,在一家店铺门前停下,说了几句客气话,店老板看我们学生摸样,也就没说什么。开称,每斤貮毛钱,十六两制小盘称,过去旧称有一口诀:叫《斤钱两》10625 212531875 425……10625即:1元钱贷物,1两是6分2厘5毫,以此类推。学做生易,讲的是称平斗满,公平交易,很快买完生姜,吃了两根油条,一碗稀饭,赶回家中,将余额33块多钱,全部交公。玩称,集市贸易大都与称有关,它是计量依据,我这里讲几个玩称的手法,也只听说,很少见到,当然这种手法是不会公开的。1)大、中、小三个称砣,大砣进,小砣岀,中砣应付官差。2)称杆挖空,灌入水银,这是扣斤挖两的高手。3)身藏磁铁块,买出卖进,高低适藏。4)货袋底下留根细绳索,卖出时踩住再称。……赶集、值集,讲究公平贸易,不能玩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天地之间有杆称,公平才是定盘星。
作者:阿昌
来源公众号:
五岳山下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