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多年,有一类文章是我们一线教师很惧怕教的,那就是革命文化教育题材类文章。其原因是学生受到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深入地理解文本,对文本认知比较浅表;课堂教学时,我们也常发现学生游离在文本创设的情境外,感受空洞,情感上也难以共鸣。那么,我们如何在达成语文要素的的同时,实现对革命文化教育的渗透,让红色基因植入孩子们的内心?听了王老师的这节《十六年前的回忆》,我的困惑迎刃而解。王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教学路径,值得我学习品味。
一
、深入细节,还原人物形象
革命文化教育题材类的课文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人叙事类作品,情节真实感人,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读来十分立体。我们的教材中也提出透过细节,品读人物的语文要素。王老师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就引导学生抓住李大钊的反常表现,揣摩他的一言一行,深入到语言文字深处品味咀嚼,还原人物形象,摄取精神力量。
在教学时,王老师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
1.找一找:
在李星华的清晰回忆中,李大钊身上有哪些反常表现?
2.想一想:
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为什么李大钊有这些反常表现?
3.写一写:
从这些反常表现中,你体会到李大钊有着怎样的品格?
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这些反常的言行,反常的神态,反常的外貌,一次次地走进文本,一次次地在语言文字中看到立体而又丰满的李大钊形象。通过反复品读,感悟细节,体会其表达效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无私的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二
、融入情境,激发内心共鸣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最怕的就是上成说教课,如何让学生破除时代之隔,建立课文与学生精神世界的价值联结,实现同频共振、同理共情呢?我在王老师的这节课上,看到了这样的几点做法:
以读融入。
朗读迭进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他带领学生或引读、或对读、或范读等,朗读声回荡在课堂现场,使学生入情入境地与人物共情。教学反常言行时,王老师创设情境,真实地模拟枪声,反复朗读当时纷乱情景,读着读着,学生也被带入当时的危机时刻。此时,王老师问道:“你仿佛听到了敌人在喊什么?”“突然闯进来的一群敌人,李星华会什么反应?”在王老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的心灵不断地被激荡、被震撼,也就理解了李大钊所说的那句话:“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让学生看到了李大钊像大山一样的父爱,李大钊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以写融入。
不管是我们熟知的伟人、英雄,还是小说塑造的人物,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这也是我们教学中深化革命精神的情感入口。王老师的这堂课上,就巧妙地抓住了李大钊和女儿的情感入口,设计了一段写话练习:
李星华清晰地记得,父亲说完了最后一段话,又望了望我们。那一刻,李大钊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女儿说啊!而李星华呢,又有多少心里话想对父亲说啊。孩子们,请一二两组同学进入父亲李大钊的角色,三四两组同学进入女儿李星华的角色,把各自最想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王老师从心理活动入手,采用读写融合的形式,以角色代入,让学生勾连文本,更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也让家国情怀无痕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大提琴悲伤的音乐响起,听到诀别的那一刻,李大钊的一声:“星儿……”李星华的一声“爹……”在座的学生都仿佛回到了那个十六年前,在场的老师也仿佛看到了李大钊的革命形象屹立在眼前,整个会场肃穆、凝重,沉浸在悲伤之中……
三
、引入文脉,确证革命精神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三学段中,要求“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见,资料的引入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学习很有帮助。本节课上,王老师五次引入资料,都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课前,布置学生查阅关于李大钊的资料,教学伊始,学生交流资料所得,了解人物的相关事迹,王老师适时出示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对李大钊的评价,让学生对李大钊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认识。
课文写李大钊法庭被审时,只写到他“仍旧穿着那件灰布旧棉袄”“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而对于他在狱中的遭遇没有具体交代。王老师抓住这个文本空白处,给学生提供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资料:“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各种酷刑,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然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全部指甲。”这样的补充,让学生了解李大钊狱中遭受的酷刑,从而进一步感受他忠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尤其是在教学拓展部分,王老师引入了四段资料,拓展是以革命信念为红线的革命文脉,以帮助孩子更深层次领悟革命精神。在拓展环节,学生形象鲜明地体会到,这样的革命精神,不仅在李大钊、红四团、刘胡兰、董存瑞身上体现着,也在今天的科学家、人民子弟兵、抗疫战士的身上显现着。王老师对每个故事的拓展,都能入情入景地点出——伟大的力量,对革命事业的信心。真可谓是“投一石,激起千层浪。”
王老师的课真是妙哉!深入细节,融入情境,引入文脉,他用语文的方式传递革命文化,带领学生抵达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植入学生的内心。这一课,我豁然开朗,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始终还是语文教学,让语言彰显的革命精神字字植入孩子们的心灵,这才是语言文字的力量。
(作者:台州市路桥小学 张蕾)
作者: 崧舟 王崧舟
来源公众号:
王崧舟
微信号 wangsongzhou2018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