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篾里的传承
竹篾里的传承
文 | 孙艳芳
老宅里,一把竹刀和一块串着绳子的皮垫,如珍宝般收藏着。每逢过年,父亲带着我们回老宅,祭祀祖先,吃团圆饭。饭后,父亲总会拿出那把写满了岁月痕迹的竹刀和那块串着绳子的皮垫,为我的女儿做一盏灯笼。父亲说,这是咱们家的传家宝,珍贵着呢。
父亲拿着竹刀,把皮垫垫在腿上,把竹子劈开,劈成一条一条的竹篾,再把一条一条的竹篾劈出竹丝,削平,削光滑,放在水桶里稍稍浸润,便开始做灯笼。父亲的手艺是精湛的,一条一条的竹篾在父亲的手中仿佛有了灵性,一会儿的功夫,灯笼的框架便逐渐成型。老宅昏黄的灯光下,父亲聚精会神地编灯笼,我默默看着父亲,岁月不饶人,满头青丝中有了白发,却丝毫不减父亲对这门手艺的娴熟。灯笼的框架编织好,父亲开始糊纸,他总是选择正红色,说正红色喜庆、好看。糊好纸,在灯笼里点上蜡烛,火苗跳跃,把纸映照得通红。女儿开心地接过灯笼,喜悦满溢在脸上。
曾几何时,这把竹刀和这块串着绳子的皮垫是我们家活命的家什。我的爷爷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哮喘丧失了劳动能力,奶奶目不识丁,手又略有残疾,那个时候家里穷,父亲年轻时就学了做竹子这门手艺,用竹子编篮子、编鸡笼,到过年的时候就编灯笼,来补贴家用。奶奶用扁担挑着一大担子鸡笼走街串巷叫卖,这个活计一直延续到我五六岁。后来,父亲创业,生活有了改善,可父亲没有忘本,他一直深深记得那段艰苦的岁月,走街串巷卖篮子卖鸡笼时,总会有好心人给你一碗水喝,给你一口饭吃。他在有能力的时候,也把这份爱心默默传递给身边需要的人。捐资助学,扶弱帮困,竭尽所能。
生活富足,父亲仍不忘每年给女儿做灯笼,给女儿讲述那段往事。“外公外公,我也要做灯笼。”女儿撒娇地央求着。“好,外公教你做。”父亲笑着满口答应,开始教女儿劈竹子,竹刀在女儿手中仿佛变得笨拙,丝毫使不起劲来,女儿急得满脸通红,父亲笑着说:“孩子,不着急,慢慢来,看外公给你示范。”说着,手拿起竹刀慢慢劈竹子给女儿看,又手把手教女儿。慢慢的,女儿也劈得像模像样了。竹篾、竹丝准备齐全,父亲开始教女儿编灯笼。祖孙两人,一个认真学,一个专注教,我看着这温馨的画面,眼睛竟湿润了。曾经一贫如洗的家,父亲和奶奶就靠着这编竹艺的手艺,养活了一家人。他们把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精神编进了竹篮里,编进了鸡笼和灯笼里,编进了孙家子孙的血脉里。
“做好喽,做好喽,我也会做灯笼喽”,女儿开心的笑着叫着,父亲向女儿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赞。我们都很开心,帮着女儿一起糊灯笼纸,糊完,女儿说还要在灯笼上写字,我们都好奇她会写什么字。“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女儿专注地写完每一个字,我忍住眼泪,欣慰地笑了,多么懂事的孩子,这份中国红,一定会世代传承下去,灯笼里的火苗,此刻,也分外明亮了。
竹篾里的中国年,深深中国情。
注:本文发表于2022年1月28日《宜兴日报》。
孙艳芳,无锡市西漳中学语文教师,惠山区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