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折柳送别 和谐团结

发布于:百学网 2022-02-25

折柳送别 和谐团结

  折柳送别 和谐团结

  文 | 龚勇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当一条条杨柳线条在屏幕上慢慢展现的时候,大家拿着一个个发光的柳条缓缓汇聚中央,无数条绿色的光柱像丰碑一样徐徐升起,此时屏幕上打出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句:“此夜曲中闻杨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灯光柔和、气氛凝重,一幕缅怀故旧、折柳送别的场景打动了所有人的心。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告别,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予远行者,寓含"惜别"之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柳”“留”谐音,“折柳”即表缅怀、挽留。描写“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各国健儿被这特殊的氛围所熏陶感染,恐难于领会其中所表达的中国人民依依惜别、寄望未来的深情。

  正当我期待现场有几句解说词能点点题的时候,忽然,会场里响起了李叔同写的《送别》主旋律及变奏曲调来。那委婉的乐音,再好不过地诠释了场面所要表达的精湛内容。

  这曲调原是美国黑人歌曲,为约翰·奥特威所作,名叫《梦见家和母亲》,十九世纪盛行于美国。后传入日本,经词作家犬童球溪填词改成《旅愁》,变成了一首写景抒情歌曲,也曾流行一时。而李叔同当时正留学日本,也很喜爱这首曲子。他是我国早期集音乐、文学、绘画、戏剧等于一身的大师,后来他根据对这曲调的理解,改写成了流传大半个世纪的著名经典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这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意境深邃,美感突显,表达出了亲友间真挚的离愁别绪。这曲调全世界听得懂的人就多了,至少美国人、日本人应该耳熟能详。文学通古今,音乐无国界,我要为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创作团队这一创意点个赞,也为李叔同先生无意间为北京冬奥会作出的贡献欢欣。

  需要指出的是,史上,李先生是一文坛巨匠,也是一位经世奇人。不少人都知道,正当他盛年时,竟不辞妻儿,毅然决然遁入空门,在灵隐寺剃度为僧,法号弘一,世人尊称弘一法师。他这一举动背后的真实思想情感,世人至今仍研究不透。我还是比较倾向于他的学生丰子恺先生所说的:“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层是物质生活,一般人停留于此,第二层是审美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李叔同是抛弃了物质生活和审美生活,直入顶层去追求灵魂生活去了。”那是一种顿悟,所以才能毅然决然、义无反顾。这可以从他后半生致力于研读佛学、周游讲学,直至在泉州圆寂的事实作证。

  佛学布道劝世济世,与人为善,普惠众生,这与世界潮流协调相合,也与奥运精神呼应一致,特别是与今届北京冬奥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口号相吻合。和谐、团结,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人民通过北京冬奥会,再一次向世界发出强音:我们珍惜和平,与世无争;真诚友好,谋求发展,愿同世界人民一道,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团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2.21于灯下

  【薛老师说】

  我1989年成为无锡市教育局语文中心组成员,长期得到龚勇先生的指导。

  龚勇先生也是我的笔友,写了文稿经常发给我学习。新春之际,选取部分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

  龚勇,曾任无锡市教委副主任、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及文教卫体委副主任、市民进副主委、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

  龚勇先生出版的著作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