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莫言:期待学前教育纳入免费教育体系
发布于:百学网
2015-03-11
莫言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已是第三个年头。继去年在全国政协会上首次发言后,这回莫言在文艺组分组讨论会上又“开言”,记者见状蜂拥而上,录音笔、话筒迅速堆满桌前,镁光灯频闪(上图)。
谈提案:广泛地征求了家乡百姓意见
像他的作品一样,莫言的提案也带着浓浓的泥土气息。
去年,他带到两会上的是《关于提高独生子女和失独家庭待遇问题的提案》,根据小说《蛙》创作采风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失独老人。今年,他的提案聚焦在农村学前教育上,带来的是家乡父老的声音。
“这两年我跟家乡的联系比较密切。这个提案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家乡朋友和老百姓的意见。”莫言说。
提案中说:最近十几年来,农村幼儿园建设有了很大发展。过去只是城里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现在在广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很高。但在发展的同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园舍建设不达标,教学设施缺失不配套,幼教老师资质不全,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幼儿教学的教育理念也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等。
莫言提出了解决建议:首先要从立法层面上给学前教育、农村的幼儿园建设给予关注。其次全社会要高度关注学前教育,因为这是全部教育的基石。最后他建议,“国家进一步富强之后是否可以考虑把学前教育纳入到免费教育的体系中去。我期待这一天!”
谈家乡:忧心茂腔传承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否知道,我的家乡高密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叫茂腔。”莫言的发言不离家乡。
莫言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潍坊一带,高密茂腔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县里的剧团到乡里来演出时,乡亲们下午就要去占座位。也曾有一些名角的演出,一票难求。
莫言的作品也曾见茂腔的印记,《檀香刑》在创作时就充分考虑了茂腔的元素。他曾与高密当地有关部门多次交流座谈,了解到家乡为让茂腔“后继有人”,专门投入资金培养了50个茂腔小学员,以期在年轻人中获得传承。“我个人也为他们修改完了一个茂腔的剧本。”
“客观评价,无论是从舞美、服装、道具、音乐、演员的演出水平来说,都比几十年前茂腔的演出水平要高,但是观众却对茂腔没兴趣了。从上座率来看,茂腔再也无法再现当年的辉煌了。”莫言感叹,他这个年龄段的人想重现当年的情景,但年轻人就不一样了,现在的文化娱乐生活太丰富了。
与其他全国政协委员交流中,莫言意识到,这是全国的很多地方剧种都面临的问题:地方政府很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传承人都很努力。“但是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有人看、有人捧场,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如果只是剧种保留住、把传承人留住,而依然没有演出、没有观众,那么它本身有什么意义呢?”莫言对家乡茂腔的传承,忧心忡忡。
谈创作:讲好中国故事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外界一直很关注莫言什么时候能再出新作。对此,莫言回应:一个伟大的作品的诞生,需要各方面条件的“凑巧”。
“怎样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写小说的,谁不想写出《红楼梦》来?美术家里,谁不想成为齐白石?音乐家,谁不想成为贝多芬?但是个人主观的追求怎样体现出来?最后还是要变成作品。一个伟大的作品的产生,需要各方面条件的凑巧配合。”
3月4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莫言认为,艺术工作者,就是这样一群专业讲故事的人。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我作为作家,是用写小说的方式来讲中国故事,戏剧家用戏剧的方式来讲中国故事,每个艺术工作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莫言形容,创作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光靠重视不行,艺术家有个人的风格。
“无论如何,艺术工作者要跟时代密切相连,要深入生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把握住时代发展最重要的信息。要靠个人的努力,沉下心来搞创作。”[img][/img] 收藏0 分享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