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如何把准教育的情调

发布于:百学网 2020-11-30

如何把准教育的情调

  读《教育的情调》

  打开快递,还以为弄错了。张祖庆老师力荐的三十多元的一本书,竟然是一本一百多页的小册子。翻开阅读,顾明远、李政涛、李镇西、窦桂梅等教育专家都极力推荐。看来,不能小觑,一本小册子能给读者带来很多的启迪。

  《教育的情调》源自范梅南教授最初的英文原著——The Tone of Teaching。该书1981年在加拿大出版,深受读者的喜爱,不断重印。2015年,范梅南教授从出版社收回版权,然后和李树英教授一起改写并在中国出版。

  李树英教授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读者熟知的一些生活体验小故事,以增加可读性。这本书正文连同后记仅仅177页,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独特的孩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

  就是从事了几十年教育的老教师,也会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因为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门学问。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呢?

  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

  “老师必须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孩子,给孩子希望,更开放、更宽容地与孩子相处。”

  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总会有“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许多问题。也许,你总觉得孩子还小,对于孩子的问题经常是充耳不闻,亦或是随便简单地给予答复。这样,就扼杀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面对孩子的提问,尽可能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一位有思想的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善于抓住问题并且能用浅显的方式去深化它的人。”

  一个班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基础良莠不齐,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孩子。优秀的孩子,处处表现优秀。有问题的孩子,处处有问题。

  曾经我所带的班级中,有个孩子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的学习习惯很不好,经常不完成作业。说实在的,孩子不傻,还很聪明,就是拖拉惯了。批评、罚写对于他都无济于事,这么一个可爱的孩子就这样荒废了吗?怎么办呢?

  细思量,得给他做思想工作。把孩子叫到办公室,跟他谈话:“在我眼中,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别的同学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你比别的同学傻吗?不傻,一点都不傻。

  爷爷奶奶天天接送你,为你操劳……我们一起努力,每天到我办公室把作业完成,不让爷爷奶奶伤心,让同学刮目相看……”孩子在办公室泣不成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改过。

  说得容易,做起来艰难。只要有进步,我就鼓励他,对他充满期待。在生活中,给予他更多的关爱。慢慢的,他的学习跟上来了,脸上洋溢着自信,变得更加阳光、开朗了。

  “老师必须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这就是说,作为一个保护、培养孩子的观察者,老师要意识到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存在。”

  多一点对教育的敏感性。

  “一位好的、机智的老师面对一个个独特的教育情境时,会想一想孩子当时的体验,会回到教育情境本身,会发现并抓住教育时机,做出最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反应。

  这个反应也许是有声的行动,也许只是默默地关注或静静地倾听。总之,好的老师能对教育情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有一个班级每星期换一次座位。不是换同桌,而是整排座位交换。每次换座位的时候,男孩的同桌女孩总是把课桌也带走。

  终有一天,他发现了同桌女孩的秘密,原来同桌的桌面上抄了密密麻麻的代数公式、化学物理公式,还有那些不规则动词的变化公式。同桌这是作弊呀,男孩决定告诉老师,揭发同桌的作弊,让老师做出处理。

  老师却没有批评那位同桌,只是悄悄地给那位同桌换了个桌面整洁的桌子。因为男孩的同桌——那位女孩虽然功课不好,但是很勤奋,上课认真,作业也按时完成了,劳动也很积极。

  老师认为女孩是个努力的学生,只是不是学习的这块料,考试作弊只是爱面子。如果批评了女孩,会伤她的自尊心,zui.好静静地处理。男孩不服气,找老师理论。

  老师解释:“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黑白分明的是非标准,不能简单地用对和错来衡量。她那么大一个女孩子了,几乎跟我一样高,我批评了她,伤害了她的自尊,也许会影响她的一生。”

  面对一个独特的教育情境,这位老师没有按照常规来处理,而是回到教育情境本身,设身处地的同情、理解女孩,反思什么样的行为最适合女孩当时的情况,最有利于女孩的发展,从而体贴入微,采取细腻、温和的措施。

  这位老师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从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对教育情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从而做出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反应。

  试想,如果换成另外一种处理方式,严厉批评,弄得全校皆知,这个努力的女孩该如何面对?也许她会辍学,也许她会从此一蹶不振,也许她一生都有阴影,女孩的身心会受到摧残。

  教育的对象是不同的个体,老师要关注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要能积极分辨出对成长的个体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

  适时地采用教育智慧。

  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是不是就能够成为好老师了呢?不一定,有了渊博的知识,只是成为好老师的先决条件。“教育现象认为,优秀的教师还有一种比‘知识渊博’更为重要的品质,即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

  好的老师要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用一个标准和传统的方式处理情况。好的老师要能蹲下来问问孩子,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提高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面对不同情境作出机智的行为。

  好的老师关心、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与孩子和谐相处,共同成长。

  陶行知先生做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用石头砸人,陶校长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他的办公室去。孩子忐忑不安的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就在外面等。

  过了一会儿,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你来了,我却迟到了,奖励你一颗糖。”

  孩子愣住了,陶校长又摸出了第二颗糖,说:“刚才我错怪你了,你是干部,在管理其他同学,再奖你一颗糖。”孩子拿了两颗糖感到很羞愧,连忙诚恳地承认错误。

  接着,陶校长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颗。好了,我的糖分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你可以走了。”

  陶行知先生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大声的训斥,就这样用了三颗糖,三言两语就教育了这个学生,相信这个孩子再也不会犯相似的错误。

  陶行知先生非常理解这个孩子在这个时候的体验,从而即刻回应“对这个孩子,此时此刻我该怎么做才是zui.好的”这一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从而形成教育智慧,更好地与孩子相处。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是无法计划和预测的,面对突发事件要立即采取行动,这就要求老师具备教育机智和智慧。

  “教育的智慧和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同时又不是可以被‘培训’出来的。它可以通过更为复杂深奥的人性的成长、发展和教育过程而形成。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

  品读《教育的情调》,感受到把准教育的基调,师爱是前提,但不能是“一厢情愿”,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

  老师要从生活体验出发,对丰富多样的教育情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从而把握和形成教育智慧,更好地与孩子相处,才能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原创 王美霞 蝌蚪作文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