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李镇西: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私人订制”

发布于:百学网 2020-01-17

李镇西: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私人订制”

  去年我在丹麦一所学校听了一堂数学课。发现整个一堂课老师都没有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在学生中来回穿梭。她低着头这儿看看,那儿看看,时不时在某个学生面前停下来轻声说几句,一会儿又弯腰对另一个学生进行指导。其场面很像中国学校里的晚自习答疑课。

  课后,我和这位女教师交谈。我说:“和您相比,中国教师可累多了。中国教师一堂课讲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往往还要连续上两节甚至更多节课。而您,只是答疑就是了。”

  翻译把我的话说给她听。她笑了,摇着头说:“不不,看起来我没有讲课,而只是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但其实这样的课对我挑战更大。”

  我问:“这样的教学,对你的ZD的挑战是什么?”

  她说:“ZD的挑战是,我必须弄清楚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并对每一个学生提出最适合他的学习建议。”

  “每一个?”我问。

  “是的,”她肯定地回答,又补充说,“就是我眼前的‘这一个’。”

  她说:“我已经教书32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找到每一个孩子怎么学是最有效的,我必须去观察去了解。我必须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为他提供最适合于他学习的方式,这是对我ZD的挑战。所以我必须用眼睛看每一个学生,然后给孩子以最适合的指导。”

  “我给每一个孩子的建议,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必须有足够的知识量,同时我还得了解孩子的心理,我得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状态,他的接受程度,我得去引导他们。我不是在教知识,我是在用最适合他的方式引导他。最重要的不是交给他们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获取知识。怎样才能让孩子发展得zui.好,这是最重要的。”

  我问:“这么多学生,您怎么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呢?”

  她说:“途径很多。比如根据他的提问,还有在课堂上和他交流,倾听他的想法,通过作业了解他的知识障碍,还有考试……”

  一说到“考试”,作为中国教师我自然很敏感,便问:“你们也有考试吗?”

  话一出口,我就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太蠢了——学校怎么可能没有考试呢?只是印象中,北欧教育都是很“轻松快乐”的,所以她一说到“考试”,居然让我有些意外。

  她说:“当然有的,但我们的考试和学生没有关系。”

  啊?我懵了。“考试和学生没关系”?那还考什么呢?我们中国的教师正是以考试去“制服”学生呢?评分、排名、奖励、惩罚……

  我有礼貌地问:“和学生没有关系为什么还要考试呢?”

  她回答:“和老师有关系啊!但是只和老师有关系。”

  我完全听不懂,我觉得她的话太“不合逻辑”了。

  她好像看出了我的不明白,笑盈盈地继续说:“我们之所以要考试,仅仅是通过学生的试卷来了解我们老师哪些地方把学生教懂了,而哪些地方学生还没懂。”

  “打个比方,同一次考试,一个学生得了100分,另一个学生只得了20分。通过试卷,我明白了,对这个得100分的学生来说,我的指导是成功的,因为他掌握了全部知识;而对另一个得20分的学生呢,我的教学完全失败,因为我对他的指导基本是无效的。这就提醒我,下一步要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他,研究他,对他进行更富针对性的有效指导。这就是考试对教师的意义。”

  那一刻,我不只是被震撼了,更是深深地感动了。

  我想到,如果在中国的学校,面对100分和20分的两份试卷,教师多半会把得20分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说:“你看,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教法,同样的作业,同样的试题……为什么人家能得100分,而你却只得了20分?你只能找找你自己的原因了!”

  多年来,我们都信奉这样铁一般的逻辑,学生及其家长也认同这个逻辑的“丝丝入扣”。我也没有怀疑过这个逻辑的雄辩性。

  但是这个逻辑的“无懈可击”,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一个学生真的都是“一样”的吗?

  多年来,我们忽略了一个常识: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完整的宇宙。既然如此,那么每一个学生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

  所以,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教法,同样的作业,同样的试题……一个得100分,一个得20分,这才是无比正常的!

  学生不是一座森林,而是一棵一棵的树。但我们却一直认为每一个学生是一样的,所以面对五十个学生,我们都用一套教案统一教学。

  而丹麦那位老师则认为每一个学生都不是一样的,所以她没有用统一教学,所以她才这样说(她也是这样做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找到每一个孩子怎么学是最有效的,我必须去观察去了解。”

  “我必须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为他提供最适合于他学习的方式,这是对我ZD的挑战。所以我必须用眼睛看每一个学生,然后给孩子以最适合的指导。我给每一个孩子的建议,都是不一样的。”

  我想到了最近从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教育的情调》一书中读到的一段话:“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就是在迎接这样一种挑战——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

  “独特性”,我认为这是一条无比重要的教育原则。

  其实,这个思想也不新鲜,因为两千年前,中国的老祖宗就说过“因材施教”。多年来,我们把这四个字背得滚瓜烂熟,写进文章,贴在墙上,却忘记了它所蕴含的实践精髓正是——把每一个孩子都看作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并提供“私人订制”的教育。

  这是最有效的教育。

  我当然知道,中国不是丹麦,对于中国大多数学校来说,学生班额那么大,绝对的“私人订制”做不到。但是,教师尽可能多地关注眼前的“这一个”,而不是笼统地“一刀切”——有这个理念和没有这个理念,还是不一样的。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