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童教育空间与艺术元素邂逅
2019年的普利兹克奖授予了88岁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而矶崎新曾表达过一个备受设计师认可的观点,他说:“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事,就是摆脱我所知道的条条框框,跳出美学的认知,去做设计。”
日本建筑师 矶崎新
矶崎新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其外墙瓦片般的设计和周围的传统中国深灰色院落式风格相协调,内部则采用了很多透光的设置,在白天能利用自然光线进行照明。它与矶崎新的美学思想不谋而合,用“智识”服务于社会,致力于当代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以全新的视野向广大公众呈现人类的艺术文明,与社会各界分享时代文化。
矶崎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所以,学会打破认知,拓宽思维的维度,不断尝试新的可能性仍然是很多设计师对于设计的坚持。而如何在空间中恰到好处地融入艺术元素是一件别具韵味的理念。让艺术融于空间,从而减小距离感,增添趣味性,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
矶崎新: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
空间与艺术元素的碰撞一直是我们的兴致所在,当我们在儿童教育空间的设计中融入艺术的元素,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要知道,儿童几乎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天然地跟当代艺术“每个人都能表达、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自由表达”的主张不谋而合,只要给他们一个足够的空间。
UCCA儿童艺术中心
蒲公英教育智库自首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起,每届年会都会邀请艺术家策划主题艺术展,从艺术的角度推动教育创新与变革。2019年第六届年会增设了“儿童当代艺术展—叽叽喳喳的寂静”,面向全国小学生众筹了上千份儿童绘画作品,从中精选了部分作品带到现场,从儿童的认知、表达、思考出发,呈现儿童对自我、社会、自然、世界的多元认知。
2019年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儿童当代艺术展”现场
对于艺术而言,其细分为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包括但不限于雕塑、绘画、摄影以及戏剧、音乐等。而如何将各类艺术与空间融合是一个值得长期学习与探讨的课题。
苏醒的睡美人
瑞士的这家幼儿园将颇具艺术美感的设计风格与幼儿园空间相结合,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方式。
室内设计采用天然材质,将更多重心放在具备艺术美感的存储空间、陈列、家具等细节设计中,令儿童生活在一个如家庭般美好、温馨、和谐的氛围中。
天使的插画
儿童是会受外部环境影响的,让他们从小接受艺术熏陶,也会进一步提升审美。在空间中加入一些艺术元素,比如这家德国幼儿园,就与插画师合作,将一幅幅活泼有趣的手绘图与墙面相结合。
创造的乌托邦
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一定是会很有趣的,而新奇有趣的环境对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也有一定的帮助。这个多彩的案例,是以色列一家幼儿园,他们非常注重艺术与科学的耳濡目染,所以空间中包含了多种培养儿童艺术素养的活动区。
门厅中心有一片黑白棋盘状的地面铺装设置,运动与游戏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孩子们的自主活动。而墙壁空间给了孩子们更大的自由,他们可以利用磁力墙面随意拼贴组合,无论字母、数字,还是几何,是游戏化学习方式必不可少的道具,简单却能够激发艺术创造力。
作为同样的门厅设计,这里利用了科技互动装置,适合孩子们的小组娱乐、学习,以及体感互动游戏。同样色彩的美感和艺术的造型也是依据孩子们的喜好而来。
艺术的色彩表达同样融入了音乐和舞蹈的空间。无论是设计成乐器“鼓”形状的座凳,还是彩色铅笔造型的墙面设置,都让艺术的氛围更为浓厚,称之为艺术创造的乌托邦,一点儿也不为过。
其实无论是将艺术美感融入进空间的设计当中,还是在空间设计中增加更多的艺术区域,都是符合当下中国教育关于“审美”与“美育”的设计理念大方向,也是值得教育设计师长期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因为教育的审美化取向,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蔡元培首倡美育,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国教育正在迎来重视美育发展的全新转型时代,教育界关于美育如何落地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