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重新定义“无边界未来校园”

发布于:百学网 2019-06-08

重新定义“无边界未来校园”

  我们在做教育设计的时候,经常会思考:什么是学习行为?什么是教室?学校在做什么?

  全球的环境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无数的学校都在受到智能化的影响、智能技术装备的冲击,面对未来情境,需要重新定义学校边界、深度赋能——无边界未来学校,在真正面向边界的时候,我们希望人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他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于生活方式都应该被看到被顾及到。

  教育区域的边界

  我们参加过全国多个区域包括国家级新区的整体教育规划。这个“新一代基础教育发展高地”的定义,是基于学校和社区双向开放的设计目标,区域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公共环境之间,形成更多样更全面更立体的生态系统。每一个学校,既独立又相互连接,整个区域教育环境以机制流程与学习方式设计为纽带,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真实问题为支点、开放共享的区域教育生态共同体。

  这样的建设目标能不能落地?取决于从前期策划开始就建立系统而配套的整体教育策划,投资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第三方教育综合机构及建设配套各专业团队之间建立起充分交流沟通机制,努力形成从规划设计阶段、始在操作模式上保证相关因素间形成彼此的协调与衔接。因为教育高地的建设标准,包括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人才孵化与引进行动目标、区域K12教育整体布局、未来学校建设目标、投资及运营管理整体规划、学校治理现代化行动目标等等,我们需要教育方向的全面指引,这样一个综合机能的团队,是教育研究、教育管理、教育设计的系统整合。

  校园的边界

  一个校园的边界在哪里?DETT教育设计近期几个案例值得探讨。

  如果有一个校园是可变、可动、可连接的,我们会赋予它更多的想象。正如这个基于百年书院传统布局而建设的现代校园,接到这个项目时,学校的建筑主体已经建成,我们在不改变建筑主体的情境下,传承学校的百年书院文脉,结合学校所有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形成一条条串联学校文化脉络的故事流线,整个校园由无数个课程型环境节点系统地建构成孩子们、老师们心中的山水校园。它既是一个服务本校师生的课程型校园环境,也是一个可开放的研学校园。在这里,我们有对外接待的学校青旅,有适合开展水上课程并连通校内外水系的护院河,有校内外连成一片的中医药种植园,全校随处可见数百件文物收藏珍品,湖心岛上数千平的武医馆……这些资源的系统建构及现代管理模式,已经重新定义了这个百年书院的学校边界。

  还有一个案例,从红线拿地开始我们就全面介入,参与了学校前置综合策划、建筑整体设计、办学理念设计、室内外学习空间设计、文化品牌设计、课程架构设计……这所学校,就是社区的学习中心,学校与周边资源形成互动课程并由空间设计为支撑、课程设计为内核,学校的边界无限放大。

  学校建设现场,教育设计人与建筑设计师无数次地从现场细节中验证学习行为的设计科学性

  面对未来的学习方式变革,这个共享与连接的学校,在学校安全管理的运营机制下,有不同程度与社区共享的学习空间,建立资源的流动与互通、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赋能。比如,部分开放的图书馆,除了常规的图书馆使用功能以外,承载着文创集市、开放阅读、艺术沙龙、招生接待、开放课堂等社区功能,放大校园的边界,通过空间设计、时间管理、组织设计,提供他们各自独立时无法得到的资源和环境,创造ZD的价值。

  学校任何一个共享空间,都需要完善的”使用者指南“

  这个学校案例,是我们突破重重难关,与政府一起打造的区域标杆学校。学校有三分之一的学习空间,既是满足于学校常规学科功能的主题教室,又是在学校上学时段之外对社区开放的文创中心。与周边企业结合、与本土非遗文化结合,形成跨界融合的学习生态及文创社区。

  教室的边界

  在一个教室里,空间环境、学习方式、言行态度,都赋能于人。而我们的教室在发生变化,比如说随时随地个性化学习的开始,我们是否还需要”教室“?教室跟随学校的需求、学习的需求、培养目标、学习内容的需求,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智慧教室、虚拟空间、研究实验室、云端农场等等,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期望,但是如何实现呢?

  我们每间教室都会面对老师和学生两种人群,不同的功能需求和成长需求,需要更科学而严谨的设计系统来满足。每个教室分区都该建立独立的系统行为、学习行为,包括课室行为,及教学行为,来支撑更为多元的学习方式。而各个分区之间,又将形成一套相互关联、功能助长的生态系统,满足于教学和学习目标,每一个人在空间里都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及高效能学习。

  教室赋能于人。也许不能做到所有的教室都全能而超级,但是我们希望每一个学校都可以拥有这样的一间教室,能够发挥学习的更多可能。

  无论从一个教育区域的边界,还是一所学校、一间教室的边界,我们都离不开人本身,人性的边界才是我们ZD的边界。从丛林法则走向森林法则,个性化的相互依存,协作中的彼此独立;师生都在转变,协同发掘潜力。无论是能力边界、知识边界、资源边界、学科边界、组织边界、技术边界、物理边界、人性边界……学校的传统边界或者打破,或者移动,或者消融,或者被连接……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全球教育,跟学校相关的一切“边界”几乎都已位移,我们必须在新的边界范围内,建立新的学校生态,走向真正的未来学校。

  本文研究内容成果为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所有。

  作者:王樱洁(蒲公英教育智库视觉艺术总监、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CEO)

  责编:巾津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