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政策施行下的一些感悟
1977年9月恢复高考制度。
2017年9月山东省新高一学生开始实行新高考政策。
当一切都成为历史,多年以后回头看,这两件事情的意义,几乎可以等同!
新高考政策,从表面看,是规则的变化,比如对山东首批新高考考生来说:
2020年,高考结束,以专业打头报志愿(专业平行志愿),旧高考是学校打头报志愿(学校平行志愿)。
2020年,高校的录取依据,60%参考高考成绩,40%参考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等;
2018年高一末就要选择好三门选考科目,所以,最晚在高一必须做好职业规划,明确专业方向。
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说其意义可以等同于恢复高考?
重视专业,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和高校都有了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背后的价值指向十分明确,向外界传递的信号十分清晰!
第一:对于学生,从“唯分数论”转变为“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职业方向,有明确的专业兴趣,明确自我的优势擅长,明确个性发展需求。自我认知与认知世界,要成为小学、初中至高一的个体必修课。
第二:对于高校,从“招分”转变为“招人”。选拔对某一方向真正感兴趣、有特长的学生,现在有“学校分数线”,以后看的是“专业分数线”。好学校的弱专业失去荫蔽。好专业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倒逼学校优化专业结构,重视专业力量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最终目的,还是希望有限的资源,用于最匹配的学生。
第三:对于中学,要从“一个跑道”的评价培养思维,转变为,帮助学生找到“独一无二的跑道”,另起一行,人人都是第一名,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为高校输送zui.佳匹配的人才。
那么,对于企业:获得优质人才,减少培养成本及浪费,提升企业效益!
那么,对于社会:效率、效益最大化,和谐发展!
那么,对于国家:大国崛起战略才有优质人力资源支持!
那么,对于民族:复兴伟业才有最根本的力量源泉!
以高校为例,南方科技大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招生,今年招收的学生,高考分数区间从620分到670分,也就意味着,我不以分数为wei/yi评价标准,在一定的分数区间,我选拔综合素养高的,目标明确的学生。
我们的一位会员,参加南方科技大学的综合评价招生,校长、教授亲自面试,非常认可,说不管你高考最终考多少分,我们都要录取你,你的高中阶段表现以及面试表现,证明你是我们要抢的人才。学生也很认可这个学校,认为其性价比超过清北复交。
我们看到了什么:
高校自主选择权力增加了,中学和学生要按照我的要求培养人!
学生自主选择权力增加了,高校要提供我要的教育!
那么,最重要的角色,该登场了,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家庭应该做什么,家长应该怎么做?!
哲学是无用的,无用之为大用。
“知行合一”这一哲学要求,可以帮助家长衡量自己的知与行。
知:了解本质。
旧高考是应试教育,维护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公平;坏处不言而喻。
新高考开启素质教育之门,是对应试教育的纠偏。
应试教育是共性教育,是单一目标评价,教育价格相对便宜。
素质教育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个体买单,教育价格是昂贵的。
新高考政策必须在中国出现陀螺型中产阶级阶层,才可以实行。过早,寒门难出贵子,影响教育公平;过晚,教育质量低,影响效率和效益。
新政策的出现,一定有政策红利伴生。
有人抓住了政策红利,一定有人获得了政策负利,因为能量是守恒的。
行:实践本质。
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获得什么样的教育?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帮助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既是抓住政策红利,也是实践正确的价值观。
帮助孩子名至实归地成为制度要选拔的人才,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
新高考在浙江、上海已经走完了一轮实验,喊了几年了,80%的家长熟悉这个名称,却不了解本质,思想跟不上,行动跟不上。行而不知,知而不行,其实都是不知不行,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体,是为知行合一。
迎合自招综评,采取表面的行动,行而不知,不是真知。
不去了解,不去行动,认知落后,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论语》里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告诉我们,对待任何新兴事物,虚怀若谷,不要臆测,不要武断,不要固执,不要主观。
伴随着新高考,生涯教育火起来了。生涯规划这个美国一百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和经济学一样,是要争取人生利益的最大化。其中,三观坚定而正确,是每个孩子最根本的人生利益。
我一不小心,在青少年生涯教育领域,走在了前沿,成为开创者;又一不小心,迎来了新高考的风口。选择的标准不是风口,前提是基于对这一事业的单纯的热爱,才会攻坚克难,筚路蓝缕。
所以,我们苇航生涯的价值观、使命、愿景从一开始就清晰而坚定,帮助天下的青少年少走弯路,帮助青少年绽放生命天赋!希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人才培养上贡献力量。所以,时刻在反思,是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理想照见现实,不易;知行合一,道阻且长。
我们寻找同道中人,实践生命哲学。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