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大变化,这五类人群需注意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新高考改革拉开帷幕,浙江、上海成为首批新高考试点省市。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2020年,我国将在所有省市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
新高考势不可挡。从试点地区的浙江、上海,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经验?
12月27日,“新浪2017中国教育盛典高考行业峰会”上,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教授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上海模式”将成为更多省份的选择,应对新高考,要把握其“变”与“不变”,考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成绩、特长合理规划、综合选择。
以下为张亚群教授分享内容。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新高考、新方略》。方略就是方针政策,我主要是从升学规划的角度进行讲解。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高考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考试制度,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变”的是什么,没有“变”的是什么。第二,“变”了以后,会产生哪些影响?第三,影响产生了以后,我们的中学、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考生,应该如何应对?
新高考的四大“变”
首先看“变”的地方。我们的高等教育走到今天,已经是大众化后期了,很快会进入普及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就要求要改进和完善考试选拔制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之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从“专才”模式,要向“通才”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促进我们招生机制的变化,我们的考试制度必须要跟着变革。
变革在哪里?我给大家解读一下背后的含义。
第一,高考由原来的3+综合,改成了3+3,后面的“3”是由原来的综合科目演化来的。
第二,志愿填报方式的改变,有的省份开始把专业放在首位,有的省份是专业跟学校平行。
第三,录取的标准,从原来单纯的看分数,现在演变为“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把录取的标准进行了分解。
第四,高职招生标准选拔方式跟学术型的选拔分开。为什么这样改?因为在大众化阶段我们的高考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强调的是适应。你想上大学,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可以上大学,我们的高考不是把一部分人挡在学校门外,而是要诊断你,看你适合哪个专业、哪个学校。
新高考把浙江和上海作为试点,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基础教育比较扎实。两个地方都是3+3的模式,但是导向有一些差异,下面简单做一个比较。
上海选考比重较小,3个统考科目各150分,后面是学业等级考试。我们国家新一轮高考改革有意识要降低高考竞争的难度,选考的比重占整个高考的比重进一步下降。最后填报志愿的时候,上海每门只差了30分,三门90分;浙江的比重稍微大一点,是60分,三门就是180分。浙江取消所有的录取批次,实行三段报考志愿,80个专业平行志愿,实行的是专业优先,上海实行的是院校和志愿平行录取。
据我个人的观察,舆论界、考生还是比较倾向于上海的方案,其他省市的方案基本上是从这两个方案当中选择。选考方面,大多数省份会像上海这样只考一次,像浙江这样考两次的比较少。大家会问,美国的高考(SAT)每年考七次都可以,为什么我们两次都不行?大家别忘了,美国跟中国的考试是不一样的,美国注重的是学习能力考试,中国注重的是学科考试,也就是说我们的考试跟课本学科是挂钩的,各个地区的教材版本也都不一样,中国的卷子如果考两次就非常困难。
新高考的三大“不变”
刚才讲了“变”的地方,“不变”的是什么?最重要的三个。
第一,作为社会性考试,公平非常重要。所以,无论是自主招生,无论是科目改革还是录取制度改革,新一轮高考改革都把公平性放在首位。社会公平就要有一个客观标准,就是高考按总分录取,无论怎么改,都是以分数来决定你填报的志愿顺序。
二是个人的发展需求没变。我们考生的愿望是什么?追求名校、追求专业,这是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我总想考一所好的学校,为什么?将来找一个好工作。为什么找一个好工作?将来有一个好的生活。
三是适应大众化、普及化的需求没变。中国的高考是国家考试,国家是社会的代表,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讲,高考改革就要适应大众化、普及化的需要。因为这个社会是分层分类的,什么样的人才都要有,上面要有领袖人才,下面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考试一定要增加选择性。
也就是说,高考无论怎么改,高考在教育、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没有变。上面这三个不变会影响到我们后面的选择。
新高考对谁不利?
第一,对男生不利,因为两门课,外语跟中文,女孩子考起来比较占便宜。
第二,对2017年考生不利,因为刚刚试点,还没有总结出规律。
第三,对小学科不利,报考的人少了,对学校排课不利。比如浙江的7选3,排列组合是35种组合,有多少中学有老师可以承担这样的课程?而且管理起来压力也很大。
第四,对普通高中不利,因为我们的普通高中师资没有重点中学师资厉害,人数也没有那么多。
第五,对大学理工科类专业招生不利。
再看总分。上海是540分,浙江是630分,对考生而言最关心的是怎么样能获得更高分。考试改革的结果,地理和生命科学报考的人越来越多,物理却越来越少了。上海有7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地理,物理只占30%。
2017年,浙江高考生共有29.13万,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考招生报名人数的31.987%,而2016年是26.86万人,有63%的理科学生考物理。考物理的锐减一半,不要说中学物理难以维持,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也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不学物理?考生觉得物理比较难,跟学霸一起考他会垫底,那么他就不选了。在上海的报考中,地理、生命科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因为这两门科目放在高二考,高三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重点对付语数外。所以,学生、班主任、家长他们的考量是从总分制出发的。正是因为这样的角度,不喜欢学地理的人,不喜欢学生物的人也会来考,因为这样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放在高三阶段。
影响我就不多说了,将来考生他的重点一定是放在前面那个“3”上,后面的“3”因为难度低,所以家长也好,班主任也好,对这方面重视度相对小一些。
“选科”必然造成“走班”制。会带来哪些问题?课程会开不齐,因为35个组合或者十几门的组合,不会全部都开。另外是分值转换带来新的不公平,学业考试分数不一样,你的等级要么划上去,要么划下来。另外,新的选课制不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会带来博弈与机会主义思想。
应对新高考的两种导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新高考要怎么应对?我主要提出两种导向。
导向之一: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以“不变”应“已变”。
在座的很多是规划师,也会帮助考生填报志愿,实际上这是战略性的东西。把这个把握好了,考生自己就会在这方面有很好的选择。学业考试因为分值比较低,难度比较低,相对来说大家就不会太重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前面三个学科上。所以,大量的信息需要考生和学校关注,高校要把自己的理念向考生、向中学的老师宣传。
导向之二: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自己的优势在哪儿,我们的特长、我们的成绩、我们的兴趣在哪里。有的同学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特长,但他对这个专业却不感兴趣。还有优势跟兴趣之间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有些人不是天生有兴趣的,比如钱伟长上清华的时候学的是历史系,九一八以后他说我学这个有什么用,我要学工科,所以他就学习了物理。
还有要知彼。这个“彼”是招生的学校,所以你必须关注院校的信息,同时也要关注竞争的规则,高校的规则每年都会有微调,这是每一个考生要关注的。
“机”在哪里?第一个机遇,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就是一定会走通才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里面就讲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现在高考是语数外,为什么要考这三门?因为这三门是你接受任何高等教育专业应该具备的基础。
另外一个机遇是分类招生,包括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专项计划以及很多不同的计划。
总之,高考虽变,我心依旧。考生的心愿依然是想上好专业、好大学,我们要把握导向、珍惜选择。
编辑推荐
- 新高考改革:考生应该如何备考?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