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高考几大淘汰规律

发布于:百学网 2023-11-26

高考几大淘汰规律

  我们知道,

  现在高考综合改革基本全面实施,

  各学科考查风向都较之前有了变化。

  在这种变化之下,

  哪类的学生有成为黑马的潜质?

  哪类的学生最容易落下队伍被“淘汰”?

  高考风向变化

  总体来说,这几年高考试题大都由“考知识”转向“考能力”。

  出题越来越具有新颖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比如以下的这些变化在近一两年的高考试题中是可以明显看到的:

  数学:通过设计真实问题情境,强调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也很明显。

  语文:阅读包含政论、学术、科普等7种文体,试题更加开放,鼓励独立思考,更加注重阅读、表达的素养。

  英语:越来越多的融入我国传统文化。

  物理和化学:死记硬背公式和知识点越来越难得高分,更讲求探究意识,更加灵活多变。

  哪类学生

  有成为黑马潜质?

  平时学习一般般,突然到了某一个阶段像是开窍了,成绩突飞猛进,这叫黑马。

  平时成绩忽上忽下,到了高考考场超常发挥,这也叫黑马。

  一般来说,高考考场上“没发挥好的常见,超常发挥的很少”。

  在高三阶段甚至高考考场上能成为黑马的,除了幸运之外,也早有迹可循。

  换句话说,不是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黑马。

  那究竟哪类学生有成为黑马的潜质呢?

  有一种理论叫“荷花定律”。

  池塘里的荷花,每天开放的数量是前一天的2倍。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会开满了整个池塘。

  到29天,你以为荷花已经差不多布满了池塘?错了,这个时候其实才开满一半。

  29天前,荷花的生长速度缓慢,可是一旦过了这个界值,它的生长速度就是前面许多天的总和。

  荷花定律恰恰就是在说明厚积薄发的结果。

  那些能成为黑马的人,一定是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做支撑。

  也就是说,成绩中等,甚至中等偏上是成为黑马的首要标准。

  学习这事,没努力过,没基础,再多的幸运也无济于事。

  有基础,成绩中上等,逆袭的可能性更高。

  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至于一看到题就懵,只是可能缺乏某些方法和方式,某一阶段忽然就学通了,那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除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黑马”还可能存在这两个特质:极佳的专注力和心态。

  有这么一种人,特喜欢钻研怪题难题;课堂上精力充沛,上课对他来说跟闯关似的,精力特别足,和老师的课堂互动性很强。但课下就不怎么把精力用到学习上了。

  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特别能静下心来好好研究,有着非凡的专注力,人也很聪明。

  如果他们在考场上调动这种专注力,那么就会发挥的不错。

  其次,他们的心态也很好,平时成绩的变动并不会对他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到了高考考场上他们也不会过于紧张。

  有这两条特质的人,也是成为黑马的重要因素。

  哪类学生

  容易被“淘汰”?

  新高考改革的变化,就是从原来简单的答题转为解决问题,对人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是比较多的。

  这就意味着有一部分学习思路出现偏差的学生要不适应了,可能会被“淘汰”掉。

  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小测小考总是临阵磨枪,考完也不总结反思,实际上基础一塌糊涂。

  高考是综合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临时学的东西只适合小测验小考,并不能应付高考。到后期,综合复习时就会让你看到结果。

  所以一定要在高中前期就把基础搞扎实,这样到后期才有逆袭冲刺的可能。

  二、上课不学习,下课使劲学。

  要知道,课上的一小时可是大于课后的三小时,甚至更多,那些能抓住课堂时间的学生才是聪明人。

  你课后三小时掌握的内容人家课上45分钟就掌握了,课后时间人家用于巩固提高,这么一比,你丢失的可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那45分钟。

  三、过于偏科又没有优势学科。

  新高考自由选科让更多的人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有一门优势学科就会更有竞争力。

  如果你要是在某一门或者几门学科上存在明显的短板,还没有特别强势的学科能进行补足,那必然在高考竞争中处于劣势。

  所以,找到自己的还不错的学科,加把劲使其变成优势,然后尽量平衡弱势学科,让它不要落你太多的后腿。

  四、注意力非常差。

  “上课才几分钟就开始开小差,一堂课的有效注意时间还不到十分钟。写作业才一会就被其他事情吸引,如何都进入不了深入专注的状态”,这就是注意力差的表现。

  注意力差这意味着你的时间利用往往是很低效的,你的1小时知识摄入,还抵不过人家20分钟的学习时间。

  所以有这方面困扰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刻意练习,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