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物理“遇冷”?中国物理学会副会长的回应点出了真相
今年9月起,北京、天津等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区)正式进入高考综合改革实施阶段,新一届高一学生将会在3年后采用“3+3”的高考模式。
由于该模式需要考生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多个科目中任选3科进行考试,选哪科、怎样选就成了考生和家长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今年的高考中,浙江、上海两省、市的学生已率先采用“3+3”模式应试,该届学生对于考试科目的选择自然也成为了重要的参考。在众多学生的选择中,一个在往届颇为重要的高考科目——物理,却受到了冷遇。
数据显示,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
前不久,教育部将科学课程提前到小学一年级,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成为重要目标;而到了高中阶段,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带头学科的物理却遭冷遇,这让很多物理学界人士“心塞”。
教育专家认为,物理教育的缺失会带来许多后果,对国家来说,物理人才出现断层将导致工业发展后继乏力;而在个体层面,没有物理知识做基础,进入大学阶段进一步研究将遇到阻力。
“相对于其他科目,物理学科比较难是主因。”浙江省柯桥中学资深物理教师孙国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的选考科目采用赋分制,这就意味着卷面分不是最终成绩,要根据考生卷面分在所有报考学生成绩的排名比例给出对应分数。考生基数越少,“赋高分越难”,于是学生和家长一合计,物理更不能选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日,在人大附中高一新生“新教育讲堂”讲座中,中科院物理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副会长方忠的开篇报告具有特殊意义。他的报告主题是“科学家谈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在方忠看来,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物理学习十分必要和重要。作为基础学科,物理也是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工具;对于思维的训练非常关键。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学科的边界越来越小,研究的都是“物质的道理”。
当天,在回答“京城教育圈(ID:bjeduvision)”的提问时,方忠所长坦言,上海、浙江等地的高考在方案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优秀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选择。“我们应让优秀、有潜力的学生爱上物理,选择物理。”
当天,在人大附中的课堂上,方忠和他的同事们齐上阵,努力让自己更加幽默风趣,还用各种实验“炫技”。“我希望孩子们知道物理比传说中的更有趣。看,我们研究物理的人过得很好,我们喝着咖啡、聊着天、做着自己喜欢的研究,不是他们想象中又穷又苦,了无生趣。”方忠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还想让孩子们知道物理是有用的学科,它可以解答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跨越许多自然科学领域,对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建模能力、计算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大有益处。
业内人士建议,应对当前的选考制度进行适度调整。对于多数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来说,应该将物理列为“必考”科目,而不是可选项。据了解,上海新高考改革第二年,要求选考物理的高校比例上升后,考生选择物理科目的比例也相应提升到了40%,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益尝试。
对此,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表示,高中选课走班应尊重学生选课意愿,引导学生选课志愿,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选课时,少一些功利的驱动,多一些兴趣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在高考脱颖而出。”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