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对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于:百学网 2023-11-08

对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恢复高考以来,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数千万高素质的人才、数亿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我们缺乏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师,青少年学业负担很重,影响到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人才也缺乏多样性。

  文理分科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主要是能满足国家对理工科人才的需要,缺点主要是人才缺乏多样性,个人只有文科理科两个选项。选科走班也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尊重个人,有利于尖子生的成长,趋易避难是人的天性,自由选课必然导致学理科的比例小,但自由选科符合欧美的价值观。

  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是3+1+1,这是一个融汇中西的折中方案;语数外480分是选拔性考试;第一个1是在物理、历史中选1科,第二个1是在生化地政中选1科,选考学科成绩分6个等级;高校录取有分数线和等级线两条线,该方案一直执行到2020年。

  该方案出现了严重的弃考化学现象,名牌大学录取名额不断减少,因为生源质量下降;省委娄书记充分调研后在2018年省委教育会议上讲江苏高考十年5改(2000年前、2000、2002、2003、2008十年间出台5个高考方案,2002方案只执行1年),标新立异、瞎折腾,致使江苏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师生家长怨声载道,这是对党和人民的犯罪!应该说江苏为本轮高考改革做了艰辛的探索,教训深刻。

  本轮高考改革第一个3是选拔性考试,第二个3是等级性考试,这也是一个融汇中西的折中方案;为了吸取江苏的教训,等级考试实行赋分制,3科赋分加上语数外的分数为考生的总分,这样录取时只有1条分数线。

  最先加入本轮高考改革的上海、浙江实行3+3方案,由于该方案过于理想化,出现了高校间博弈、考生间博弈的现象。高校为了抢生源,各个专业选考要求宽泛,致使有些学生入学后需要补习物理、补习化学;许多考生选科不是出于基础和兴趣,而是从博弈的角度去选科,出现了逐年加重的弃考物理现象;如果最初的方案不做出调整,10年后我们将理工科人才短缺,不用美国打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我们已经自毁长城,自动退出了高科技和高端制造。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蔓延到全国,第3批、第4批、第5批加入本轮高考改革的23省市自治区实行3+1+2方案,该方案避免了弃考物理,但出现了弃考化学现象。为了保证国家理工科人才的培养,2021年7月27日教育部发布了第三版选科指引,在高校的92个专业类中有65个专业类必选物理,56个专业类必选化学,其中55个专业类要求必选物理和化学,这样基本避免了高校间的博弈、考生间的博弈,在高校和考生有一定选科权的前提下高中教学秩序得到了改善,高校生源质量也得到了改善,高考改革步入了正轨。现在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加入了本轮高考改革,可以预期新疆、西藏很快也会加入本轮高考改革。

  第1批、第2批加入本轮高考改革的6省市有必要学习借鉴23省市的经验,即3+1+2叠加第三版选科指引。

  浙江高考方案已做了多次调整,浙江现在的问题是两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加快了教学进度,使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两考与减负矛盾应该尽快取消,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进度。

  上海主要的问题是赋分制。赋分从40分到70分,3分1档共11档,区分度很差;有效分数只有30分,选考3科90分,外语1科150分,这是明显的不合理;希望上海能向其他省市自治区学习,尽快调整不合理的赋分制,使选考6科由全国倒数第一恢复到全国第一梯队。

  本轮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一次由“苏式教育”向“美式教育”转变的艰辛探索,实践证明“美式教育”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党的领导、群众路线是高考改革最后能步入正轨的宝贵经验。

  建议将来语文、数学作为高考必考学科,理化生、史地政、音体美、外语、信息技术等都是选考学科,由国家对大学各个专业提出明确的选考要求;大学可以采用3+3、3+1+2、3+2+1、2+3等方案录取新生;考生的高考学科不必参加合格性考试,高考成绩进入前98%视同合格性考试通过;这样高校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考生有比较充分的选科权,同时国家可以保证各类人才的培养,可以使人才具有多样性,并实现了真正的减负。

  中西教育各有明显的优缺点,而优缺点就像硬币的两面互为依存,怎样才能融汇两种教育的优点,使我国培养的人才具有多样性和创新能力,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智慧的中国人一定能探索出既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又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考方案,把我国由人才大国建成人才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证。

  原创 王学森高中物理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