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人格类型测算介入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
“MBTI”即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以荣格心理类型为基础,利用指标方式测试受众性格偏好和心理特征,进而通过精准模型类推剖析受众潜在性格类型的人格测算模型。因其实用性和准确性较高而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工作团体等社会场所,在心理治疗、学习教育、职业生涯测试、团队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MBTI人格类型测算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帮助思政教育主体更好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特征和性格偏好,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定制提供前提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正视自我,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从自我到本我向超我的飞跃,具有重要意义。
01
高校思政课程引入MBTI的重要内涵
1.推动思政教育主客体间转换
在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思政教学过程中,单纯化讲解、理论性过强、缺少沟通交流等重要难题不断频发,而灌输的强制性也带来了主客体矛盾激化,更加剧了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能力欠缺且缺乏自主发展能力的客体,从而固化了主客体对立。加速主客体关系转圜,推动从“主体-客体”的教学方式,向“主体-主体”的教学方式推动,加强主体间性教学方式创新,完善教师学生共同体建设,是当今思政建设改革的重中之重。利用MBTI理念辅助思政课程建设,推动对学生的主体性研究,以内倾-外倾、判断-知觉、判断-知觉等MBTI测量量表,具体分化学生偏好性格。以主体性研究为根本,以对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涵为依托,通过MBTI了解学生的主体偏好,加深师生交互了解过程,进而推动主体间交互教学范式之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2.帮助思政课程完成“分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发展情况,做到“精准滴灌”。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个性化、定制化分化过程中,现有专家学者研究多集中于学科分化、内容分化,而忽视了因学生性格偏好这一重要要因影响下的个人分化,这也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针对性效果。要想坚持“精准滴灌”,可以采用MBTI理念加以建构分析,运用长期实践得出的拥有较为准确结果的统计数据确定学生个体性格,厘清学生分化差异,总结具有代表性学生性格作为主导方向,尊重不同学生性格差异和偏爱偏好,及时调整、修改、变换教学理念。对外倾取向人格应当加强政治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因其重视外部世界交往活动而应借思政课程不断塑造其改造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相对于内倾取向人格可以加深思想教育和个人情怀教育,借此鼓励“由内而外”的塑造良好人格和外化于社会交往。
3.辅助推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引领性、增强实效性应当及时与学生发展实际相联系,在高等教育院校中就是切实与学生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生涯规划联系。思政课程“精准滴灌”做到学科分化,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的系统性科学分化。利用MBTI精准测量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相匹配的职业发展类型分类,细化各种性格类型常见适合职业。例如STJ适合会计、房地产经纪人、行政管理;INFJ适合作家、心理咨询师;ISTP适合警官、程序员、消防员等,具体探寻思政课程主体价值和社会实践价值,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模板加强政治教育,在思想教育中加入职业道德教育;以职业生涯走向为基准辅导学生以奋斗历练青春,以劳动报效祖国,在自己工作岗位中探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办法。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MBTI理论具有重大价值内涵和逻辑意蕴。
02
应用MBTI理论引导
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路径探索
1.利用MBTI内化思政双方情感交互
“思政课程需要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共同发挥作用”。因而在讲求理论灌输、政治传导的思政课程教学必须兼顾情怀教育,增加师生互动和情感共鸣,促进情感交互,具有重要价值。而MBTI理论引申出了操作性强的系统化性格偏好测量量表,将人群分为 16 类性格特点以及八类主导功能,较为系统性分析了受众的具体情况。并且MBTI测量量表并不是以研究受众为根本目的,而是以帮助受众探索、发掘“本我”而找寻“真我”而服务,深刻体现了其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和对个体价值不同性格的尊重与理解。思政课程主体间性范式转圜需要情感交流进而共鸣,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尊重与理解,其次是交流与沟通,再次是情感升华和共鸣。利用MBTI测量量表基本理念促进学生间,思政教师与学生间交互相通,引导相互尊重与理解,尊重个性与偏差,理解不同性格偏好带来的分歧。进而以测量量表的四大维度具体分析学生性格和思维逻辑,尤其对思维情感维度进一步挖掘,对思维型P和情感型F特征进行表象归纳和具象分析,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融入思政元素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2.利用MBTI打造思政课程与职业规划的有机结合
思政课程职业分化教育是其“精准滴灌”的重要指向标,更是确保学生未来发展走向和检验思政教学成果的重要指向,坚持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BTI打造思政课程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将MBTI测量量表引入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为每一位学生精准测绘出适合发展走向和个人配套分类,结合学科背景分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改革思政课程体系,以专业化、学科化、职业化形式建构思政主体化方式,坚持实践第一的优先性原则具体引导学生职业发展,克服思政“唯理论”、“唯书本”论,抵制课程“高深莫测”、“不接地气”。以MBTI理论测试不同性格偏好适应的工作岗位,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勾画职业走向,融入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进而思想引导和政治引导密切联系学生发展方向,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思政理论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
3.利用MBTI建设思政学生信息体系加深针对性
推动建立思政课程学生分化体系,利用MBTI打造系统学生性格偏好网,借助互联网高速性、发达性、便捷性建立纵深交互网,建设思政主导整合多部门联动的学生职业发展体系网络平台,更好引导学生品质高洁、政治正确、爱岗敬业的走向社会,走向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打造以ISTJ、ISFJ、INFJ、INTJ、ISTP、ISFP、INFP、INTP为基准的分层逻辑架构,具体探寻学生的性格偏好曲线,了解学生思维方式和情感交互。建立以ISTJ等八维度横向交织网络,并找寻八个维度间的内在交互关系,建立情感分层的性格网络。同时,可以全天候追踪学生性格偏好变化,及时更新完善系统信息,建立全面、成熟的学生性格偏好体系模型。最终对实现职业发展教育,心理辅导与思想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提升,和学生个性化、定制化学习的“精准滴灌”具有重要意义。
4.利用MBTI促进思想心理辅导培育健全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育思想过硬、政治过关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以全面发展为根基培育健全人格更是所需承担的重要责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包括单纯的理论讲授,更包括了心理辅导这一重要实践工具,因而思政课程革新必须坚持课程教育和心理教育并重,坚持心理疏导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加强心理辅导教育和个性化心理辅导方式,在建立以MBTI为基础的学生个性化信息平台上,对接思政心理辅导教学方式,对不同性格偏好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培育。利用MBTI建构科学高效的心理辅导机制,依照MBTI每一种对应的性格特征进行定向化心理辅导,以思政课程为媒介推行爱国爱党、品德优良、遵纪守法的健全人格,对于以ISFJ等对于怎样更好的服务大众有清晰的远景的性格偏好更有及时进行政治心理引导,思政课程及时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具体人格特征为指向尊重其他性格偏好,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沈阳工业大学辅导员 刘宇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金子鑫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