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从23年高考试题看诗歌鉴赏的三大考查趋势

发布于:百学网 2023-12-01

从23年高考试题看诗歌鉴赏的三大考查趋势

前段时间,关于文学类文本、文言文、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趋势,我从23年高考试题入手,分别写了几篇文章进行分析,得到了语文老师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可见,从高考题入手,有理有据的分析考查趋势,还是一线教学热望的干货。所以我打算把这个系列逐步补齐,今天我们来分析诗歌鉴赏的考查趋势。
在分析之前,我们先对今年的诗歌鉴赏题进行一个总评。今年的诗歌鉴赏题,总体来说难度并不高,其中从文本来说,相对比较简单,从题目来说,也很常规,创新的步子迈的也不是很大,比起前几年的题来说,要好答很多。
题目不难,那么题目的质量怎么样呢?我觉得题目出的水平,无论是纵向和历年题目比,还是横向与其他板块比,都不太行。
我举一例说明: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已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这是全国乙的诗歌题目,这个题目,如果不告诉我是高考题,我会认为是三流野题。因为这个题答案的三个点,指向非常的单一,问的是“怎么写的”的手法题,但是答案三个点“直抒胸臆”、“开篇言志”、“直白表达”,都是在围绕着一个“直”在作答,这要是放在往年高考题里,只能算是一个点。
但是,谁让他是高考题呢。虽然题不行,但是我们该分析还是得分析,从水平较低的题目里,我们还是能看出一点考查趋势变化的端倪来。
首先,从选文上讲,朝代还是偏爱宋,从体裁上讲,词的比例再增加。
高考选文偏爱宋,这个不是今年的趋势,而是近五年来的趋势,今年干脆好家伙,全国卷四个诗歌都是出自宋人之手。原因何在呢?很简单,因为宋人的诗歌更好出题,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比起唐诗追求直感,清新自然,宋诗的特点是喜欢用典,理趣为先。
喜欢用典,那么诗歌就会变得比较难懂,可以出题的地方也会变多,也比较容易考住学生;而理趣为先,也比较容易落实核心价值观的考查,毕竟唐人不爱讲道理,不讲道理教育意义就会减弱。
这就给我们教学提了一个醒,因为我们常说唐诗宋词,这种说法就很容易忽视宋诗,但实际上,宋诗一直是高考出题的高频区域,重视宋诗,重视理趣为先,对一线教学很必要。
体裁上词的比例在上升,说明什么呢?说明今年来高考,对“情”的考查在增加。因为我们都知道,“诗言志词缘情”,以前爱考诗,也是因为“言志”比较容易落实核心价值观,但是近年来,词的比例在逐渐增大,今年在全国卷中更是和诗歌占比五五开,这说明在诗歌这一块,高考开始逐步减少一味的道德说教,逐渐在“言志”和“缘情”间取得一个平衡,就比如说我刚才举得那个例子,直接考的就是作者的心情。
其次,把握诗人的感情,是解读诗歌不变的主旋律,也是诗歌教学的最重要的核心。
正如上文所述,高考诗歌考查,在逐渐“缘情”。因此,今年的高考题,除了增加词的比例以外,从命题角度上讲,也是感情为先。
我们来看一看具体的题目,先看客观题: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全国甲卷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全国乙卷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新高考Ⅰ卷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新高考Ⅱ卷
四个选择题,除了新高考Ⅰ卷,其他三个卷区的客观题,设错点都是把握诗人的心情。
再看主观题: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全国甲卷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已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全国乙卷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新高考Ⅰ卷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人“蓬瀛”。
——新高考Ⅱ卷
四个题,除了新高考Ⅰ,(新高考Ⅰ不太合群,别人都在“缘情”,就他还在“言志”)其他三个卷区都是考查诗人的感情,而且都是感情、景物、手法之间的三者联动,其实考查的是诗歌最基本的“借景抒情”。
最基本,就一定最简单吗?未必。诗歌之所以爱考“借景抒情”,是因为把握情感,不仅是诗歌鉴赏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诗歌的文体特征在于暗示性、神秘性、模糊性,因此,在表达情感的时候,诗人最忌讳的便是有话直说,(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今年的陆游诗歌,就反了套路)“欲扬先抑”、“言此意彼”、“以乐景写哀情”、“顾左右而言他”,这种手法在诗歌中层出不穷,所以说,在诗歌教学上,把握诗人情感,无论是从高考上讲,还是从解读诗歌本身上讲,都应该是一线教学不变的轴心。
其三,对于历史诗论的重视,成为今年诗歌鉴赏的最大变化点。
前两个点,其实都是这五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一直坚持的趋势,有没有新的变化点呢?有的,就是在新高考卷区的两道主观题中,在题干的设置上,出现了引用历史诗论然后顺势设题的倾向,题目如下: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新高考Ⅰ卷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新高考Ⅱ卷
这种设题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我们可以把题干看作一个小阅读,把文本看作一个大阅读,考查的是学生是否在明白了小阅读所述内容的基础上,用小阅读的理论去分析大阅读的文本,本质是在考学生的学科迁移能力。
而且这种考法其实也是这五年来高考一直在坚持的教改趋势,从19年高考小说《理水》的主观题引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到20年高考小说《越野滑雪》提到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都是这种题的常规考法,只是今年出在了诗歌板块,而且题干上的小阅读出的不仅仅只局限与课内,还跨到了课外。
这种考法也给我们一线师生提了个醒,今年高考应考,光看课本可能还不够,还得看看课文的必要补充资料,光看诗歌文本还不够,还得学一点基础的诗论,把握一个从《诗品》到《人间词话》的一个基本脉络,当然,课本依然是备考之重点,因为高考题的特征一直是“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原创 乔国华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