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2023年深圳高三二模高分作文点评(一)优秀范文1-8

发布于:百学网 2023-05-06

2023年深圳高三二模高分作文点评(一)优秀范文1-8

  2023年深圳高三二模高分作文点评(一)

  深圳市教科院 葛福安 编 2023-05-05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句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可理解为不变的原理、规律;“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目 录

  序号

  题 目

  点评及升格人

  01

  守定理而变法时代

  以多变之法践定理

  彭 茂

  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学校

  02

  定理为根耀四方

  变法为叶四海达

  文倩倩

  科学高中

  03

  明定理在心

  持变法而行

  姜舟斌

  龙华高级中学

  04

  不拘定法之限

  创新以致其远

  邱芳菲

  艺术高中

  05

  打破思想的囚笼

  跳出定式的框架

  翟慧娟

  南头中学

  06

  晓定理之本质

  以助灵活变化

  曾冠霖

  新安中学高中部

  07

  不与“理”相违背

  不为“法”所拘泥

  许维静

  南方科大附属中学

  08

  把握规律以“定理”

  灵活变通方“定法”

  达志和

  格睿特高级中学

  编号:01 考生号:0304101026 得分:55.5

  守定理而变法时代,以多变之法践定理

  (标题即观点。标题突出题旨核心概念“理”与“法”,并廓清两者应有之辨证关系即:“守定理”方可“寻变法”,而“行变法”又是“践定理”的应有之举;但不足在于考生或因时间仓促未考虑字句通顺与对偶工整等要素,故在原题与首段中心观点表达的基础上建议改为:“守定理而依时变法,运变法以践行定理”。)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①鸿猷寰宇望华夏,十年风雷震苍穹。身处于这样一个浪潮叠涌、凤云变幻的时代,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对于“定理”与“定法”的思考与鉴别对于吾辈新时代新青年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便显得犹为重要。(此句长达53字,表达亦繁复。)愚以为,吾侪当守定理而依时代变法,运多变之法于掌以践行定理。(首段:以文言对偶整句为时代风云造势,开篇磅礴,赚足眼球,是为首段之“引”;据此勾连王夫之论断与当下民族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是为首段之“联”;并进一步以“青年立场”鲜明地提出观点,是为首段之“提”。此观点与标题呼应,可谓标题“开门”,首段“见山”。综上,首段能以扣紧现实的“时代意识”入题,以清醒的“青年立场”来清晰地提出切题的思辨观点,值得学习。)

  ②何为定理?其为不变之原理、规律,是个人处世民族发展的风向标,是火把、是探海灯、是燎原的烈火,指引历史滚滚向前;而定法,则是不变的方法、策略,是定理之下不与时俱进的残碑,是不知变通的执迷信徒。(“定法”是“信徒”,此表述似不妥,建议改为“是不知变通的执迷信徒固守的陈规旧约”)若定理之下徒有定法,则定理无以践行;而以定法践定理,却是只沦个头破血流。(此句本想在概念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疏清逻辑关系,但表达略显生硬。建议改为:“若只知死守旧法却不睁眼审视当下现实与前人实践经验背后的真理,则事不能举,理亦不可进。”)(第二段:准确清晰的概念阐释与恰切生动的形象连譬是亮点,为后文论述张本。但对概念间关系的表述并未起到进一步解释中心观点之功,有些遗憾。作为本论的先导段,值得学习。)

  ③坚守定理而寻多变之法,方可赋予定理以意蕴与活力。(观点句:由“守定理”到“寻变法”,再回到发展“定理”,有思辨。)定理之“定”,于其不变,需为人们所坚守,但“定”不意味着僵化死板,不代表它无需意蕴与活力,而能赋予其生机的,当属多变的方法。(关于“多变的方法”缺乏必要阐释,建议改为:在“定理”的永恒普照下,在全新的时代境遇中找寻到应对各种问题的不同方法,是为“新变法”。)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所说“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其此之谓乎!理是定的,但法则不必。(此句表达过于口语,与整体文风不搭,建议改为:“真理永恒,但方法确需因时随境而变。”)若天下有定理且有定法的话,那么定理又有何发展空间可言呢?(阐释句:锚准概念与关系,剖而析之。)中国现代新民主主义的成功,不正是如此吗?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定理,“以城市为中心暴动”之法是解不通的,而将其结合实际国情一变,以农村包围城市(建议改为:“探寻出‘以农村包围城市’之新法”,将更凸显中心),则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每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个维度的天空。” (论据论证句:论据切题而典型,一个事例能正反两面来论“守定法不通”而“寻新法有路”,演绎论证句句紧扣中心,掷地有声;且以反问、引用等修辞入论,严肃论证中亦有灵动之感。但最后未落脚到以中国新变之法丰富马克思主义之定理。如此方能将中心之于论据的演绎论证完整而清晰地呈现。)于定法之中山穷水尽时,不妨变一下,或许能领略别样的活力与风景。(总结句:此总结过于浮泛,“于定法之中山穷水尽时”其实就是“当我们固守过往前人陈法之时”,“不妨变一下”应是“不妨看清这旧法背后的定理,且不忘审视此刻此境中的现实条件”,“或许能领略别样的活力与风景”应是“或许能循着真理因时而变,探寻出新法,纾解当下之困,亦可给真理以新的活力与风景。”)(主体段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由观点句、阐释句、论据论证句,再到总结句,在总分总的段落层次中演绎论证。优点在于考生敢用将近一半的篇幅对观点概念与逻辑关系进行深入剖析阐释,尽显扎实厚朴理性论述之风。考生努力想在严肃理性与灵动感性的表达间找到平衡,处理略有缺憾,但瑕不掩瑜。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议论文考场行文时先以切题的理性表达为要,不能刻意追求语言表达的文采与美感,是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否则会顾此失彼。)

  ④持多变之法运筹帷幄,是内化定理最大力量之法宝。有多变的方法在手,若不懂得如何融汇贯通、灵活运用也是不够的。王夫之的话时刻提醒着我们新青年广取方法以融汇贯通来为定理的运用发展推波助澜。古人的智慧我们岂能不顾?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不就是抓住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只用40年年时间便走过西方各国近百年的道路吗?从而如今领跑世界、领跑时代。多变之法正如阴阳、五行交汇贯通,为定理迸发出汹涌力量铺路。(主体段2:此段从观点表达似乎是在进一步阐释以“新变法”的融会贯通来发展“定理”,从文章结构上应属于“怎么做”,但此论与前段似重复,且并未具体阐释如何“融会贯通”,怎么才算“灵活运用”;大而泛之地运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素材来印证此观点,但仅仅是“摆素材”而并未以恰切的论据来回扣观点,此段略显空洞。)放下对物质的一味追求,需要记住:物质的存在能使我们感到愉悦,但总有消失的时候,唯有精神上的快乐,在我们获得后便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能够长久地伴随我们。(当下时代,人们应该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遗憾的是,整段依旧没有点出关键词“幸福青年”,仍旧没有阐发在“孔颜之乐”启迪下的时代青年“怎么做”才是“幸福”的。只是泛泛而谈,对象不明,针对性不强,青年立场不突出。)

  ⑤在新时代,定理与变法如同车之双翼,鸟之两轮,如影随行,相得益彰。(应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但此譬喻欠妥,定理和变法的地位不能简单地并置等同。)吾侪既不能弃守定理,亦不可囿于定法,而应融定理变法于一体创时代洪荒之力。(反面强调要“守定理”与“寻变法”,正面提出“融定理变法于一体”的重要性。再次回扣观点。)

  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鹰隼试空,浴火烽芒。处在新时代风起云涌的路口,吾辈青年当守定理以变法时代,以多变之法践行定理,助力个人民族发展,为恢宏巨制添妙手,为伟大蓝图续华章!(结尾段:化用《少年中国说》四字整句收束全文,呼应开篇文言对偶整句之势,且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性表达来重申观点,文采斐然,文势可观,文心可寻。)

  【点评】

  此文结构清晰,说理精当,语言雅致,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其一,全文可见考生舍得用大量语句对核心概念内涵及逻辑关系进行阐释,贴切而有力。不仅有理性的界定与剖析,且多有以形象化的比喻来加以呈现概念的内涵,在理性思辨与感性说理之间找到了平衡。

  其二,篇章结构逻辑清晰,段落内部层次亦分明。开篇首段联时代、引材料、摆立场,提观点;接着集中阐释概念内涵与逻辑关系,为本论张本;主体段紧扣观点论述,遵循“五步法”,严密而有力;结尾段再次重申“守定理”与“寻新法”的思辨关系,且回到当下,点明于国族与个人的发展之效。

  其三,语言晓畅,文采斐然。虽然是论述文,但情感饱满,形象丰富。比如用“山穷水尽”喻指守旧法不通之时,用“风向标”“火把”“探海灯”“燎原的烈火”喻指“定理”,形象地说理。又比如引“每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个维度的天空”,此句诗意化地指涉着不可因袭旧法,需持真理以探新法。

  但是文章还存在一些不足:

  其一,中心论点“吾侪当守定理而依时代变法,运多变之法于掌以践行定理”虽切合题旨且有思辨,但在行文中并未分解成较恰当的分论段,“坚守定理而寻多变之法,方可赋予定理以意蕴与活力”与“持多变之法运筹帷幄,是内化定理最大力量之法宝”引导的两个分论主体段似有重复。

  其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之论据虽恰当且大气,但全文仅有这两处“宏观”论据的使用,较为单薄且单一。

  其三,“青年立场”与“时代意识”虽旗帜鲜明,但谈得较为空泛,未能聚焦到当下民族与时代青年的具体发展问题来为“守定理”“寻变法”之论做注脚。

  此文为考生考场限时写作之“急就章”,能出落如此,已属不易,虽有瑕却不掩瑜。

  (点评人:东北师大附中深圳学校 彭茂)

  编号:02 考生号0303106256 得分55

  定理为根耀四方,变法为叶四海达

  (标题兼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称的结构句式,文采斐然,直用“定理”,变用“定法”为“变法”,以“根”和“叶”建立两者关系和作用,立意表达不隔,准确清晰,简洁明了,值得借鉴学习)

  春风化雨,“定理”在平(脊)之地开出清润之花,云蒸霞霨(蔚);迷雾消散,“变法”在黑暗之夜长出洞彻之眼,尘滓蠲尽而光生其间。材料中(最好不要说是“材料中”这类试题分析式语言)王夫之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闪烁着真理光辉,尽显通达智慧。私以为,吾侪应以定理为根,变法为叶,步步生花。(首段完成了两个任务,引用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符合新高考的议论文写作规范。)

  定理如同大厦之基,基若稳固,则可登九天重云;基若摇坠,则风吹厦倒,危楼高患。(比喻论证,且用整齐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论述“定理”的重要性,展现出较高的语言功底。)

  鲁迅先生曾有言“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定理便是那石,带来生生不息的火种,翻越崇山峻铃(岭),跨越滔滔江河,带我们成功抵达“半壤(壕)春水一城花”的彼岸。《种树郭橐驼传》蕴含的“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的道理)穿过历史长河,至今仍久久回荡。还有农人心急如焚,拔苗助长的悲剧敲响警钟。君不见一朝春日惊雷动,得会风云上九天。(这句话似乎与上下文没有联系,比较突兀。)忆往昔,国困民危,硝烟弥漫,举国上下物资匮乏;看今朝,龙舞水渊,风鸣九天。“天问”探火,“羲和”逐日,北斗七星升苍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我们遵循国家发展定理创造,风雨砥 (砺)启新篇,五星华夏耀寰宇。倘若定理是玫瑰,吾辈不怕荊(荆)棘,甘之如贻(饴)。(紧跟第二段后,论述第二段的观点,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形式多样。从古至今一一论述,语言铿锵有力。)

  尘雾之微,荧烛之光,定理是变法的肇始,为变法开辟道路。当定理之光照进窗棂,变法的活力又将使定理之光熠熠生辉。(这段既能够承接上文“定理”的重要性,又是下文论述“变法”的重要性的论点,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前者是“肇始”,后者的“活力”能够让前者更完善。)

  汪国真亦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前方路途注定坎壈,变法如同驱散黑暗凄霖的霁虹日晞,照耀昆仑;亦如同柳暗花明处的(莹莹)之光,与日月争辉。古有王安石变法、孙武“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的金玉良言(此句不太通顺);今有《中国奇谭》里的小猪妖不想做追逐太阳的伊卡洛斯,它想成为自己的太阳;中国有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惊世之举,外国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变法思想……如此种种,不胜枚举。青莲居士曾豪言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还有什么像繁星密布般的苍穹让我们心中溢满敬佩?我想有的,便是我们对变法的坚守。(举例论证时,古今中外对举,内容丰富,文采飞扬。)

  当定理与变法之火与青春的车轮共同撞击时,必将产生更为灼热耀眼的火光,铺就发展之路,照彻四方!(这段是前面四段的总结,也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点,内容稍显单薄。)

  青春如同荧烛绮丽的流动星光,是阳光下的炽热奔跑,是大雨䠙跎(滂沱)后的明媚春光。《庄子》曰“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理应遵循定律,循序渐进;善于有效变法,穿越晨昏晴雨,托举 (杲杲)耀(曜)灵,迎来人生的光风霁月。(联系新时代的青年,照应了题目中的“今天”一词,与当今时代建立了联系,对材料中的信息处理严谨妥当。)

  春雨将歇,朝云叆叇,不啻微芒,造炬成阳,逐光而行。唯有以定理为根, 以变法为叶,历千万祀,换得步步生花,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呼告式结尾,感情充沛。)

  【点评】

  作为一篇考场高分作文,本文有如下几个亮点。首先,字迹美观,书写工整。这几乎是所有考场高分作文的共同特征,赏心悦目的卷面会给阅卷老师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其次,语言精炼,文采斐然。文章的每一句话都能见出作者的细心雕琢,无论是用词的华丽讲究,还是句式的整散结合,事例的用心选取,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信手拈来,都能看出写作者平时下足了功夫,值得称赞。再次,立意准确,文脉通畅。文章结构完整,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分别论述“定理”和“变法”的作用,中间衔接过渡缜密恰当,最后提出如若两者结合能够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的观点,思路清晰,较好地完成了本次写作任务。

  同时,此篇作文也能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锦上添花。第一,材料中有对“定理”和“定法”这两个概念进行阐释,前者是“不变的原理、规律”,后者是“不变的方法、策略”,纵观全文,写作者缺乏对材料中这一信息的关注,缺少对两者的定义和不同点或是其他角度的深入解读。甚至完全回避了“定法”这一概念,直接就提出“变法”的观点,在思考上稍显不够深入。第二,本文重点阐述了两者的关系,但是就文章的主体段落而言会略显单调,缺乏方法论的指导,如果能够阐述如何做这一问题,会让文章的主体层次更丰富,内容更加完善。第三,完善细节,最后呈现的卷面会有一些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句子,在考场写作时要引起重视。

  (点评人:深圳科学高中 文倩倩)

  编号:03 考生号:0303101093 得分:55

  明定理在心,持变法而行

  (标题紧扣材料关键词“定理”和“定法”,紧扣材料核心句“有定理而无定法”,以“明”“持”表明态度,“心”“行”将知、行统一,简明扼要,立意显豁,清晰。在修辞上,追求宽对整齐,且“心”“行”韵近。当然,如果追求结构再相近些,可以把“而”改为“于”,即修改为“明定理在心,持变法于行”,就对仗更贴切些)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引述材料,直奔立意)天下之事,变法千万,而定理唯一。(阐释题目的“根句”)千年前(题目中明确王夫之为清代,应该没有那么久远,查得王夫之生于1619年10月,卒于1692年2月。据此,“千年前”宜改为“三百多年前”)的一言参透半生道理,(此处用冒号为宜,以“道理”提示下文内容)明定理在心,持变法而行。(这里阐释王夫之的原话,自然是必须的,不过,最后的观点,还必须是文章作者的观点,虽然这观点是由王夫之名言所出,否则,文章就成为“赞同体”——赞同王夫之的看法,而且,作文题目还有一句“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这也是需要紧扣的一句“材料语句”。)(段评:首段开门见山,扣题立意,亮明观点。“无定法”却“变法千万”,“有定理”却“唯一”,道破“理”与“法”的对立统一关系,也为下文议论撕开口子,指明方向。)

  定理是原理、基本规律,定法是不变的策略。(阐述“是什么”,统领下两段)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此句有重复累赘之嫌,莫若删去)

  定理乃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有如“太阳东升西落”,是任谁都无法扭转的事实。(以例说理,强调“定理”的客观性,不随主观意愿而转移,必须遵循)若行事失去了定理,则犹如无头苍蝇,晕头转向,功劳只好唐捐。(以喻说理,风趣且形象,但存在偏颇,“无头苍蝇”侧重于没有目标方向)如龚自珍所言,“障海使西流,挥日还于东。”百川东到海,乃自然界客观规律,即使倾尽全力,但定理也如中流砥柱,百日之功挥日便消逝。(道理论证。能够引用龚自珍的诗句,确属不易。但诗句本意是使海水西流,使太阳回东,突出主观能动性,与其观点恰好相左)故曰,天下之事,必有一定理。(先谈“定理”的客观存在性)

  定法乃不变之策,看似科学,可稍加探究,便觉其荒谬了。(言语富有弹性,明退实进,富有张力)古人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应为“致”)千里”,若欲至千里,难道凭借双脚走路是唯一定法吗?(反唇一击,言语犀利)“出人也远矣”的圣人早已给出了答案——“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三处引文恰到好处地活用高中学过的古散文名篇)故曰,天下之事,必无定法,而变法万千。(次谈“定法”的“荒谬”性)

  定理与变法二者皆具,方可振八裔而鸣九天。(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谈“定理”“变法”结合的重要意义)

  以定理为明灯,伴变法而行,则事半功倍。(“事半功倍”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侧重于效率;根据下文来看,可将“则事半功倍”改为“才是成功之道”)诚可见申纪兰女士,“以人民为本”是她连任十三届人大代表始终秉持的定理,她推出的同工同酬、让劳动妇女走出家门,都是随之而生的“变法”;诚可见,张富清战士,以奉献为人生定理,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在山河平顺时回归平凡,从不夸耀功绩,以不同的方式为祖国奉献,可谓人生之变法;诚可见,于敏先生与他的团队隐姓埋名三十载,以“为国铸重器”为定理,或倾尽人力,或依靠科技,用变法在离乱中绽放出惊天动地的蘑菇云。(三个事例选取恰当,典型性强,能量爆棚;构成排比语段,富有气势,论证雄健;美中不足的是,“定理”“变法”说得还不够深、不够透)君可见,定理与变法结合,方可成一事。(段落小结,收束语言不够力道,可把“方可成一事”改为“方可书写人生辉煌,成为国之栋梁”)

  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新月异。傲立于猎猎风起之潮头,吾侪青年更应参透定理与变法之哲理,于变数万千之世界,明定理在心,持变法而应万变。申纪兰女士淳朴的笑容吸引我,张富请战士的功勋警醒我,于敏先生的字句激励我,为新时代汇入一份力量。(此段“时代”“吾侪”“我”“新时代”等词语,积极响应了材料中“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一句,呼应了观点论据,表达了青年立场,阐述了王夫之名言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生(应为“升”)!”千年前(改为“三百多年前”)王夫之之言如明镜,今仍光照可鉴,明定理在心,持变法而行!(再扣材料,呼应标题)

  【点评】

  这是一篇理解材料内涵、吃透写作要求的优秀考场作文。该文始终紧扣住王夫之的名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阐述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虽一毫而未偏离,由知到行,提出“明定理在心,持变法而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圆满完成了题目所要求的任务——体现“感悟与思考”。

  这也是一篇讲究篇章结构、充满思辨色彩的优秀作文。该文先结合材料,提出观点主张;然后分两点加以阐释(“是什么”),进而论证观点的意义价值(“为什么”);最后阐述其时代意义,首尾呼应,条理分明,结构严密。同时,作者能够洞察“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中“有”和“无”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有定理”而不可失、“无定法”却“变法万千”的观点。

  这还是一篇富有文采、激荡浩气的优秀作文。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挺高,比如列举三个事例时简明扼要,用词准确,构成排比句段,论证有力;再如文章尾段“王夫之之言如明镜,今仍光照可鉴”一句,文白相间,巧用比喻,干净利索。李白的“振八裔”、欧阳修的“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龚自珍的“障海使西流,挥日还于东”等语句,为文章增添文采的同时,也充溢着浩然正气、蓬勃力量。

  当然,文章还有可以提升之处。在论证时,逻辑关系还不够严密,还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在说理上用两处“故曰”作为论述小结,略显生硬,不够透彻。比如“‘出人也远矣’的圣人早已给出了答案——‘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此处,可以追加议论“物有万千种类,选择可有万千,变化亦有万千”,由此而得出“故曰,天下之事,必无定法,而变法万千”则显得水到渠成了。

  总而言之,考场作文,限时限题,有此佳作,实属不易。

  (点评人:龙华高级中学 姜舟斌)

  编号:04 考生号:0303106066 得分:55分

  不拘定法之限,创新以致其远

  (标题扣住关键词“定法”存在的局限性,以“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逻辑上立得住脚,不过,“创新”不如换成“创新法”,以此来紧扣题目核心概念的“定法”,当然,标杆最好还要出现题目的另一关键词“有定理”)

  定理为事之始,无理则无源,无源则无以致流之长;定法是不变之法,无变则无进,无进则无以致道之远。你我应不拘于定法的限制,打破其框架,从定理中推陈出新以致行之远。(首段就结合材料,围绕“定理”“定法”两个概念进行阐释,但是,也暴露了一个问题,文章的写作“起点”在哪里?毕竟这句话的出处,即王夫之的名言所属,还是要提及的,这是题目、文章的起点。当然,这位同学可能会觉得,人人都这样“引材料”,太俗,我要有点新意。但是,新不是无。再看这个“阐释式”开头,它的思维层次清晰:理为始,法需变,且句式结构对称,论证铿锵有力,并由此揭示中心论点“不拘定法之限”,对“创新以致其远”进行解释,强调“创新”是“从定理中推陈出新”,可视为对标题的补充,弥补了标题未体现“定理”的遗憾。)

  定法是思维的囚笼,终将被时间的黄沙湮没。(分论点一,意思是“定法”之无。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点明“定法”之不足。)王夫之有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这里用王夫之的名言,所起功能是引用论证,但是,这句话应该不以定位于引证功能,它应该是文章之起因,写作之起点,思维之兴发。这里也似乎明白这位考生不在开头段引用这句名言啦,他“据为己有”,作为引用的名言警句来论证,但是,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并不是结合“外材料”,那是论证,而是结合题目材料,就是这句名言,是“内材料”)定法即为不变的方法(此句对概念的解释与首段中重复),但物并非一成不变,刻(恪)守其法只能现人之愚。(这里对王夫之的这句名言析之太简,就匆匆又用外材料)《河中石兽》中有一石兽沉入河中,有老学究认为其仍在原位只是被埋没,寻找无果后又因其重认为其随波而下,然又未果。后有一老者结合当地情况认为其向上流移动终寻得石兽。其事虽小但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变化的事物时若只由定法来判断,便无法取得成功之石。(学以致用,善于迁移教材所学,举例与论点契合,分析得当;但例子叙述成分较多,语言稍显平淡)故一昧的(地)追求定法如同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是愚昧之举,但无灵活之思,是你我身为青年之辈所不能有之陋习。无定理则无方向,只会迷失其中亦不可得成功之石。(小结清晰,回扣“定法是思维囚笼”的分论点)

  定理是不定的原理与规律,是一切定法的本源。(分论点二,是讲定理为定法之本源,解释“定理”与“定法”的关系)我们需摆脱定法的拘束,但不能脱离定理的指引。(这句话“转”得相当不错,正面似乎应该着重分析坚守“定理”之意义,看看是不是这样分析的)定理与定法的创新(“创新”应为“关系”)如鱼与水,二者相结才可兼美。(似乎没有沿着分论点二往下走,逻辑上有了少少偏差,偏差至二者关系)若仅有定理与定法(应为“仅有定理而无定法”),便如同一汪死水,即便清澈也失去了生机,若仅知在定法中创新但没有定理的指引,那么鱼将失去行动的能力。(比喻论证,强化论证“定理”与“定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确二者缺一不可)《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言:“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是不可为之事,仅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其(有)源头活水来”的理念,以定理为本,不拘于定法,才能展现出青年的勃勃生机。(引用魏征和朱熹之言,正反对比深化论点,语言简短但有力)

  知定理亦明创新,不困于固是青年应有之行。(分论点三,创新法为青年之本分。不过,可以把“创新”直接写出“创新法”,与题目核心概念产联起来,当然,这里联系考生身份,明确做法,也是文章进一层的意思,但是,这一层进,与上面的两个分论点的关系是什么呢?)我国国产航母“福建号”便是在其副总设计师王硕威的改进下提高了其生产效率。(关联现实,但论据单一,应再补充举例,形成铺排论证,增强说服力)今之变局时刻,正需你我来奋楫,不困于定法给予我们创新动力,(应该强调“创新法”)而有定理之本为本源又会指明我们前进之向。罗曼·罗曼说(:)“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你我若知变不守固,则便有鱼水相欢的生机,未来时代亦将是晴空万里。(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阐明当代青年前行方向)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我们不在定法中沉陷,(不如换成肯定表述“创新法”)便能随定理的清风一同向前奔跑,翻越千山后看见无垠的绿原。(引用明代诗人田歆的诗句,回扣中心论点,结尾富有诗意。)

  【点评】

  本文是一篇高分佳作,其值得借鉴之处有三:

  第一,审题精准,思辨性强,论述角度有新意。考生能准确把握题干中“定理”与“定法”的初始概念,将“有定理”和“无定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阐述透彻,文章以“定法”之局限性作为论述起始点,不落窠臼,让人眼前一亮,论述层层递进,富有逻辑。

  第二,结构清晰,论证规范。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进行论证,开篇点题后,将“定法是思维的牢笼”“无定理则无方向”“不困于固是青年应有之行”这三个分论点清晰地置于段首,纵向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且考生对分论点进行适当的阐释后,通过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回扣分论点,表述清晰且规范。

  第三,善于引用,语言生动。首段的“无理则无源,无源则无以致流之长”“无变则无进,无进则无以致道之远”两句形成对仗,简洁又极具张力。文中将“定法”比喻成“思维的牢笼”,将“定理”与“定法”的创新比作“鱼与水”,比喻形象。同时,考生善于引用,能将课内外所积累的事例、名言恰切地融入论述中,展现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

  然而本篇作文存在以下不足:

  最为关键的地方是,文章对题目核心概念比如“有定理”“无定法”,以及自己生发出的概念如“创新(法)”,应该再强化紧扣意识。

  二是论证不够深入,对“定理”和“定法”概念的理解停留在题干给出的解释,缺乏对现实进一步的联系观照,此外联系现实阐述青年做法的论述也是蜻蜓点水,不够具体,因此即使较好地阐述了“定理”和“定法”之间的关系,却仍有隔靴搔痒之嫌。

  三是论据较为单一,每段论述基本都采用单个论据进行论证,缺乏说服力,且其中《河中石兽》的论据叙述太多,稍显冗杂,而王硕威的例子显然难以饱满地支撑起“青年应不困于固”的论述。

  最后是书面虽然赏心悦目,全篇几乎没有涂改,但却出现了常用字的书写错误,以及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点评人:深圳市艺术高中 邱芳菲)

  编号:05 考生号:0305107056 得分:55

  打破思想的囚笼,跳出定式的框架

  (题目旗帜鲜明,“打破”“跳出”两个动词,态度明确且坚决。“思想”意指定理,“定式”意指定法,“打破思想的囚笼”和“跳出定式的框架”给阅卷者的印象是要同时质疑两个核心概念——“定理”和“定法”。结合王夫之的原句“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似乎是赞同“无定法”,否定“有定理”。)

  王夫之曾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意为天下有颠扑不破、亘古不变的真理却没有放之四海皆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众人皆奉其为真理,而依我之见,其涵盖范围仍需细细分解,不可早而妄下定论。

  (“众人皆奉其为真理”一语而出,明白作者想要写驳论文。那么在这之前援引王夫之原句,解释众人对其共识性的理解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是驳论展开的基础,树起了驳论的靶子。“不可早而妄下定论”“其涵盖范围需细细分解”两句是为了明确驳论的方向——并不是要全盘推翻,而是界定概念适用的范围。如果这里能够提纲挈领地点出“定理”虽是需要坚守的原理、规律,但也是有条件的,“定法”虽然是一成不变的方法,但盲目变法也未必一定是值得推崇的,类似的表述作为中心论点,可以让文章的驳论角度更明确,也能更好的概括全文,为下文张本。)

  哲学中讲运动,这是强调世间万物都处于无尽的变化之中。“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大前提)既然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虽于毫末之中不曾展现,但又怎么能说其有不变的原理与规律呢?(反驳王夫之名言的成立前提)依我之见,应于之中加入限制条件,方可使之成立。(有些给王夫之名言“打补丁”的意思)真理与规律,正是在其限定的范围内活动时,方可称其为真理。(材料中对定理的定义,更偏重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但该考生从真理的相对性入手去质疑这个判断,侧重真理的运用,这里开始议论有些偏向“定法”。再结合下文的议论逻辑,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定理”是法则,“定法”是运用,二者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关系,但考生在行文中对二者有所混淆。)

  于生活之中,人们总想找到一条适用于万事万物的真理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固然是不能的。人们总受限于自我的认知水平、囚于思维的定式之中,总认为按规律办事既可万事大吉,却忘却了规律适用范围之狭小。(这里可能不是在论“定理”,而是转向了“定法”,正是因为定理适用范围不同,因此需要打破定法)再者,人们又如何确定自己所遵循的,便就是这世间正确的道理呢?“日心说”的出现推翻了“地心说”的权威,(今天看“地心说”自然不是“定理”,它是一种学说,而“日心说”是不是“定理”呢?它只能是在今天来看比较接近真相的认知)比萨斜塔的实验打破了固有的认识,科学的完善打破了封建的迷信……于人类的发展长河中,打破权威的事例一次次上演,谁又能斩钉截铁地认为:我所奉行之道,便是这世间的真理?(走向了不可知论)

  (这一段是对上一段的具体阐释,从生活现象中援引例证,质疑“定理”的绝对性。)

  由此观之,天下无定法的说法是否也有些过于绝对?(“由此观之”中的“此”是指上一段里的“天下无定理”,这个结论的得出,只是以增加限制范围的方式,来否认“天下有定理”的结论,可能失之简单,“天下有定理”过于绝对化,能不能动摇这句名言的根基?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但论之却有些简单化)在提倡实践与创新的当下,我们是否过多地着眼于自我探索而忘记了先人留下来的经验?(“经验”是“定理”还是“定法”?为什么从定理是有适用范围的,可以推论出需要继承前人的“定法”?)执着于所谓的“实践”或许只是一次次无意义的试错。在千万人撞得头破血流无功而返的南墙下,我们还要试着以血肉之躯寻找一处受损的缺口,留下鲜红的印记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传之今日的《孙子兵法》和千年之前古巴比伦王国所著有的《汉漠拉比法典》,不都是当今的有力参考与不变的方法策略?放眼当下,与我国同是社会主义的苏联,甚至为资本主义的西方各国都具有许多强有力的方法与策略,依然能在我国焕发强大生机。

  (这一段质疑“无定法”,强调了继承前人有效方法策略的重要性,大量反问句的运用,增加了议论的气势,语势浩然,论证有力度。)

  故依我拙见,人们应跳出思维框定的囚笼,打破束缚的框架,(至此,文章观点明确化,但是,从前文的推论中,也许得出这一结论,逻辑上还是有断裂之处。)既不应过分信服先贤之理,又不应闭目塞听。(这里似乎是想分别照应前文观点“定理是有适用范围的”“前人留下的定法是有继承价值的”,但“闭目塞听”一词用来意指“继承定法”并不妥当)(“不可知论”与“辩证思维”有多大区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实际验真,达到目的地。(“以实际验真”,这里的“真”是真理,或者说是“定理”?那么,文章的另外一端“定法”,如何避而不谈呢?)

  【总评】

  这篇文章,所能得高分的原因,可能是其为难得一见带有驳论色彩的文章。因其特别,所以,阅卷老师喜其难能可贵处,给了高分。

  当然,从思辨能力的角度,驳论确是别具一格,全文先后分别对“定理”和“不定法”的概念提出质疑,为“定理”加上了限制条件,在人人都追求“打破定法”的时候,提倡传承有效的定法,体现出考生较强的批判性思维。

  但是,从考场作文的角度来看,这道作文要不要反驳,有没有反驳的空间,可能还要细究题目的指向性语言表达,比如“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是值得人们思考并观照现实、人生、社会的发展等。

  当然,本文作者开始并没有对这句名言作颠覆性反驳,而是以“建设的姿态”作应用范围的补充,但是,应用的范围作补充,并不否定其真理的客观性,正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运用,更多的是“无定法”的层面。

  同样,对“天下无定法”分析时,言其“是否过于绝对”,意为“天有有定法”,那么,这里的“定法”,又如何与“定理”相区别呢?

  当然,与众多“分论点+引用、举例”为主要写作框架的作文相比,本文的思辨力还相当突出的。但是,思维的力度,需要逻辑的支撑,逻辑的力量,更需要在思维表达过程体现出来。

  (点评人:深圳市南头中学 翟慧娟)

  编号:06 考生号:0305108017 得分:56

  晓定理之本质,以助灵活变化

  (标题是典型的“态度+关键词”对偶形式,既点明了主题任务——定理、变法,也凸显了思维任务——定理是灵活变法的基础。只是用“本质”一词,容易窄化写作内容,除了本质,概念还有其特性、属性等。对定理的把握不能仅仅局限于本质一个层面。且文中有对定理来源、影响的分析,用“本质”似不能统摄全文。)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言道:“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回顾历史长河,不见春风吹度数十载,惟见中华立风雨不动安如山,何也?是以华夏民族晓定理而常变法也。(首段引了材料,然后指向历史长河的原因分析,开篇确有新意,但是,首段的写作功能是什么呢?是证明这句话的“名言”品质?还是借以讲明华夏民族的发展动因?不太清晰。单看这一段,还是不错的。本段言简而意丰:引用材料,关注历史,采用“何也?”“是以”等简洁的文言句式以透过现象分析原因,有“凤头”之美——但是,要经得起“段落功能性”的追问。)

  定理,即不变的原理和规律;定法,即不变的方法和策略。时代大势浩浩荡荡,定理凝结着前人古代先贤(应删去“古代”,避免重复)的智慧,可持续指导当今发展,而方法却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变革。因而,我们应晓定理之本质,以助灵活变法。(本段的功能是引出观点。这是与众不同的写法,毕竟是文章第2段。它和第1段的关系是怎样的?而第1段更像是一个论证段——段落功能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再看这一段。从阐释概念的角度看,本段还是很见功夫的。对于概念的阐释来源于材料并高于材料。“凝结着”“可持续指导”分别从“定理”的来源和意义解释概念,思维呈线性,可见考生思想的深刻性。对“定法”的阐释主要从其弊端展开。基于概念或正或反的意义理解,段末提出中心论点,笔随意到,行文自然流畅。)

  定理是我们行动的基本方针,为我们提供基础原理。(用“基本方针”“基础原理”具化“定理”的指导意义,观点鲜明,且分论点单独成段,颇为醒目。)

  春秋时期,(段落开始句,以“春秋时期”为起句,给人印象是,要讲古代故事啦,再看下下一段,是“清朝末期”为起句,给人梳理历史的印象,但是,文章显然不是重在梳理历史。当然,这句讲春秋的起句,在上一段之下,似乎是论证句,但是,论证也要从上一段的“定理”与“行动”两个基点开始,看下面的分析论证,似乎并没有围绕这两点展开)孔夫子的思想盛极一时,而跨越千百年后,其思想没有被时间洗去颜色,反而在当今新时代仍然熠熠生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显然不是孔夫子的)教导我们学习和为人之理。“为国以礼”又为我们提供治国之道,其价值存在于当今生活的各个细节之处。孔子的思想便是定理,它为人们的行动和作为提供了基本原理,成为做人和治国方面不可辩驳的基本方针。(此段举例论证的基础上灵活引用《论语》《劝学》中的名句从学习、为人、治国等层面展开分析,思维较为多元。以孔子思想为例展开论证也体现了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可是,将孔子的思想界定为定理,没有做到思考的辩证性,可能是阅读量使然,也可能是固化思维使然。建议行文时加入一些限定词,使分析更为严谨。)

  变法是我们行动的灵活导向,助我们应对世事变化。(用“变法”代替“定法”,可见考生对材料的思考并不简单。)

  清朝末年,正是由于中国不愿改变外交政策,固步自封,才导致中国历史上增添了一段惨不忍睹的屈辱史。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灵活变化。君可见苏炳添灵活调整起跑姿势,最终创造亚洲奇迹;君可见古时秦国商鞅变法,最终成就嬴政一统天下;君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斯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就如今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面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时代(我们都应该)积极调整方法和策略。世间万物都处于瞬息变化之中,惟有变法,我们才能拥有应对这片刻不停的变化世界的底气,指导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此段论证可见考生论证说理的能力。考生先破后立,由个人到国家,思维灵活。“正是由于”“才导致”探究原因、剖析危害,线性思维明显。“无论是……还是”体现了思维的广度。“惟有”“才能”强化观点的表达,体现了对因果分析中的必要条件的思考。)

  我们要抓住定理的本质内容以助变法,变法时也不能脱离定理的限制(引导)。(“要”“也不能”,总结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形成递进关系,文章内在逻辑关系严密。遗憾的是对二元概念的关系分析没有做到“双向奔赴”:两句话隐含的都是定理对变法的作用,没有涉及变法对定理的积极效果等。)正如当今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保护传统文化”的本质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我们知晓其本质后,便不只是将传统文化传承,反而(应改为“应该”)加入时代元素,改变策略,使得更多人认识到中国文化之美(整个句子,介词结构淹没了主语)。正是因为我们抓住定理核心,变法时未脱离定理,才使得传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正如”部分联系现实,一反“揆诸现实”等老套写作模式,且将联系现实部分嵌入主体段写作,也体现了考生结构的灵活性。可是,联系现实的内容略显空乏,不接地气。且“变法不能脱离定理”的原因在段落中未有论及,有架空之嫌。)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这本就是一条定理。身为新时代新青年,当下东曦既驾,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更应深刻思考这句话的价值,晓定理之本质,舍定法,灵活变法,奏响时代乐章!(结尾首句是点睛之笔,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材料资源,体现了考生对定理的深入思考。又用“新时代新青年”等词回应材料“今天,这句名言仍然值得人们深思”的引导。文末回扣中心,照应标题,也凸显时代意识。)

  【点评】

  本文为高分考场作文,因思路清晰、长于关系分析而高分,但也有考场情境下的一些问题。

  1.审题较为全面,通过阐释概念、辨析关系、关联文化传承等完成了材料所暗含的主题任务、思维任务、情境任务。且能从来源、影响等角度深入全面地定义概念,思维较为深刻。遗憾的是对概念的外延把握不够准确,在第四段的例证中将孔子的思想界定为定理,没有做到辩证思考。且二元关系的辨析较为简单,仅分析了定理对变法的意义,思维的严密性不足。要想升格为一档文,概念的准确性、二元关系的全面性等方面的突破是必不可少的。

  2.结构上思路连贯且灵活自然。篇首,受材料启发联系历史破题立论。第二段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主体段落的三个分论点呈并列、递进的关系,是典型的“分—分—总”论述方式,结构的条理性、连贯性得以实现。文末再次呼应标题,回扣中心,形成首尾圆和之势。虽然分论点三仅仅是单向的A——B的关系分析,但是在紧张的考场之中,能打破常规的“起承转合”结构模式,将联系现实的内容自然的融入段落的分析论证之中,以保证主题段落的清明、连贯、自然实属难得,也值得借鉴、学习。

  3.论证、说理意识强。本文灵活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引用、举例的部分紧扣论点,打破简单的“材料+观点”的组合模式、印证关系,而是灵活运用探因、溯果等分析使得材料与观点形成论证与被论证关系。并且,论据由个人而及国家,囊括文化、政治、经济、体育等方面,立足现实、思考全面。尤其可贵的是能灵活化用课内所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为国以礼”等)为论据。这为诸多考生的备考指点了迷津:与其积累背诵诸多陌生名言名句,不如梳理总结课内所学以行之于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语言表达颇具思辨性、表现力。考生不在辞藻的华丽生动上用力,而以语言的简洁、深刻见功。“是以”等文言句式,及“即”等短句使得语言表达简洁凝练。“何也”“因而”“正是因为”等诸多关联词凸显了内在的思辨力。这是众多考生踮起脚尖就能实现的能力突破,值得考生学习。虽然在文本中有一二病句,但是瑕不掩瑜,也情有可原,毕竟考场中考生难免紧张急促。

  (点评人: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曾冠霖)

  编号:07 考生号0305111044 得分55.5

  不与“理”相违背,不为“法”所拘泥

  (标题准确表达了题目要求学生论述观点与态度,简单清晰,值得借鉴。)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言:“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斯言不谬, “理”者,客观原理规律也;“法”者,主观方法策略也。遵循客观规律,调整方法策略,我们方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引用材料简洁准确、规范。用文言句式增大了文章表义的容量。末句引用能够表现遵循中心论点的结果,同时增强文学性,与段落整体文言气韵一致。)

  “定理”是理论的基础,是方法的依据。“定理”是客观事物运行的规律,不可违背,与其逆道而行,无异于逆天行事,轻则事倍功半,重则遍体鳞伤。(关键词阐释丰富,但略显绝对。)而“法”是“理”基础上的延伸,是我们连接理论与目的(换成“目标”或许更好)桥梁,依据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固守一程不变(应为“一成不变”)的“定法”,只会死板僵化,难以面对多变的时代。(阐释过程中包含“理”和“法”的关系,展现较强思维力。阐释过程中,从正面阐释内涵,从反面列出与之违背的结果,双向思考,比较全面。)

  “定理”作为基石,是我们运用“法”的基础。(分论点上承概念阐释中两者关系,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保持呼应,展现整体性,依旧体现出较强的思维力度。)“法”必须要遵循客观的规律,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人类将兔子带到澳大利亚,结果造成野兔泛滥,毁坏农田;过度使用农药 DDT ,带来“寂静的春天”。(以上两个例子,不能够证明“分论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依据基本国情,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此为“理”之定),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此为“法”之变),迎来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此为遵循分论点实践的结果)(此例恰切)。“理”是不可违背的铁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今,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我们帮助非洲国家发展,促进沙特与伊朗的和解。而有些超级大国却逆潮流而为之(“潮流”是否是“理”,可商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挑起争端。违背定理的人终将自食恶者果,遵循定理的人才能迎来发展。(此一段分论点设立优秀,运用材料比较广泛,能够有从正面反面多角度论述,写作较扎实。然而在举例论证部分,一些材料的论述没有能够完全贴合分论点逻辑。)

  “法”是“理”基础上的延伸,是对“理”的运用,搭建起联系理论与现实的桥梁。(此一句为本段分论点)面对瞬息万变的时局,我们的“法”也应灵活多变。林占熺教授打破“种植食用菌必须砍树”的定法,利用菌草培养食用菌,为宁夏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开辟出一条新路。陈清泉教授创造性地将电动机与汽车结合起来,提前40年预测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奠定基础。苏联拘泥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走入了“苏联模式”的僵局;而中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此一段,单独论“法”的多样,依然能够与概念阐释呼应,写作结构完善。然而本段未能将“法”与“理”之间的关系有效搭接起来,比较遗憾。所举例子,从正反面论述“法”多样可以成功,能够完成对论点的周密论述。但上一段分论点设立比此段更为深入精彩。结尾句如有论述则更佳。)

  新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我们的答卷正在写就,唯有不违背于“理”,不拘泥于“法”,才能用好手中的招,进来发展的新局面。(结尾总结,点名时代特色,基本表达了王夫之所言在今天的意义,能够规范完成题目任务要求。)

  【点评】这是一篇比较优秀的考场作文。

  文章能够准确把握题目的核心判断“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并以此为中心论点,审题精准,意在笔先。内容较丰富,所用材料领域较为广泛,展示出良好的积累。结构完整,分论点与阐释之间的呼应完善,整体性好。在概念阐释和第一个分论点设立时注意到了考虑“理”与“法”的关系,思维力度较强。文章多用文言句式,单位文字量传递信息比较丰厚,体现出自己的写作个性。这一点未必适合所有学生,可以参考,不必模仿。考虑到本文是学生在考场限时所作,可以说,这的确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以下还有些方面,文章可以着力提升:

  一、逻辑性的方面。论述过程中可以注意,论述的内容需要能够严密地证明论点;另外,第二个分论点如果也能够体现“法”与“理”的关系,就更好了。

  二、思辨性的方面。“有定理而无定法”,“理”是否一定有定;如果定性,量是否可以变化;“法”的无定是否就是不可把握……抓住其中一点进行深入思考,即可获得文章层次的提升。

  三、发展性的方面。这一点可以说是与思辨性一脉相承。王夫之的话是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已经过去几百年。传统文化不仅要传承,也要发展。文章可以对“有定理而无定法”的当今意义进行讨论。如果学生能够从传统式社会对稳定的推崇,到今天社会对创新的推崇,即“如今用不定之法去探索更多有定之理,去探索创新,推进人类文明”,文章的层次就有可以进一步提升。而这也是教材当中《选择性必修下》单元研习任务的要求:探究这些(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点评人:南方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许维静)

  编号:08 考生号0305111085 得分56

  把握规律以“定理”,灵活变通方“定法”

  (标题采用对偶显简洁。扣紧作文材料,切题)

  ①猎猎风响,吾辈已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路口,而当今社会“定理”与“定法”之关系在新时代的坐标系下产生裂变,厝火积薪。(厝火积薪,意思是:潜伏着很大的危险。用在此处,不恰当。本段的意思是,百年之大变局来临,带来诸多机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私以为,吾辈应把握规律以“定理”,灵话变通而求自身之“定法”。(提出全文中心论点,与标题相一致。)

  ②“定理”是吾辈“定法”之基础,若无“定理”之养分,“定法”之花必将不堪一击。(采用比喻论证手法,养分,花等词,形象阐释二者关系。)何谓“定理”?其为不变的原理,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吾辈当细心观察身边事物并认真感悟以“定理”。君可见,我国科学家观察尺蠖之运动方式,终使火星车顺利着陆工作;君亦可见,通过明晰蝙蝠展翅的内在原理、规律,终使“梦天”问鼎苍穹。(举例论证法,以火星车着陆火星乃因尺蠖运动之功,梦天问鼎苍穹乃因蝙蝠展翅之力,正面归因。)此二子者,皆是准确把握了事物内在规律之“定理”,终托举成功之梦想。唯有把握规律以“定理”,吾辈方可以于人生征途上寻求云程发仞,万里可期。(发仞,应为发轫,语出自《离骚》,意思是,祝人前程远大,未来值得期待。包含: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ƒ在打造“定理”之强劲引擎后,吾辈灵活变通而“定法”的阳光大道才得以被不断拓宽。而此“定法”者,非谓一成不变地便使用陈旧之方法也,而谓灵活变通,不断探究,定下创新思维模式之“法”也。王夫之有云“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有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诚哉斯言!唯灵活“定法”者强,唯灵活“定法”者胜。君不见,南仁东廿二春秋栉风沐雨,以灵活之“定法”,在窝函谷中(应为大窝凼,在贵州省平塘县)苏醒了天眼,以创新之“法”探求寰宇;君亦不见,从C919国产大型客机到“人造太阳”世界最大核聚变装置,从“嫦娥”探月背到“蛟龙”入深诲,无一不是灵活变通,以创新思维模式之“定法”托举时代之梦。灵活变通而“定法”,吾辈青年方可于人生征途上传扶摇直上,看华枝春荡,天心月圆。(再举六例,南仁东,C919,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嫦娥探月背,蛟龙入深海来论证“识定理,活变通”之中心。)

  ④既生粲花,亦生野稗。当今社会不少人只追求“定理”,而不灵活“定法”。更有甚至者只追求不变之“定法”而忽略甚础之“定理”。殊不知,失去“定理”的支撑,方法策略便如同空中楼阁,而失去灵活地“定法”将“定理”创新运用,所渭的定理也便如无稽之谈。故我言:吾辈应以把握规律之理“定理”为基,并将“定法”灵活与创新应用。二者珠联璧合,岂不美哉!(反面论证,有人不灵活“定法”,缺少实例佐证,说服力减弱。)

  ⑤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这几个句子,很有文学色彩,引用漂亮。能给文章带来深度。引用出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前两句是指青年人,创立少年中国的英姿,后两句是指,花开的蓓蕾,光明盛大的样子。)林伯渠“白首壮心犹未悔,青春浩飞气走千山”的诲言犹在耳。(林伯渠原句是“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一标出双引号,尽量保持句子原样,以示尊重。)愿吾辈青年带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壮志,以侲衣(应为振衣,抖动衣服)于千仞之岗,长啸于万海之滨的姿态,真正做到把握规律以“定理”,灵话“定法”、不断创新,由此纵使万里蹀躞,(蹀躞,读音迭屑。意思是前程漫长,步履困难)亦可展翅高飞,(前面是迈小步,步履艰难,那么这个地方,就不可能展翅高飞)筑新辉煌,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书写无悔青春,绘就灿烂未来!

  【点评】

  优点:全文优点很多。

  首先,在运用事例来证明中心观点方面,做得比较充分。在引用名言警句来阐释道理上,也做得较好。说明作者平时阅读面宽广,积累素材较多,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其次,作者的书写功力较厚实,字体较小,却经看。整体呈现一种美感。

  第三,文章在咬扣中心论点方面,始终如一。一直紧紧地把握住中心论点不支离。

  而文章不足的地方是:追求语言的新颖生动,却毕竟因为时间短促易出问题,从厝火积薪,发仞,窝函谷,到侲衣,蹀躞展翅,都是没有来得及修改造成的语言失误。但是毕竟瑕不掩瑜。

  全文的语言面仍是非常喜人的。属中学生的上乘之作。另外,文章作者,大量使用事例论证法,可是,事例只是摆放出来,稍作浅论,表面上看去,似乎可以了,实质上,在运用事例充分证明观点方面,仍显挖掘力度不够。语脉语势仍显稚嫩。未能见到那种通过逻辑推导顺畅得出的事理观点让人频频赞许的过程和心灵认同。

  (点评人:格睿特高级中学,达志和)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