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作文模拟金题,命题破解+佳作赏析+各档标杆
作文命题
019年高考湖南某示范校模拟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现了“村村通”,脱贫致富的村民守护着绿水青山勤劳作,石桥河湾、稻田菜畦依旧,一派美好的田园风光里,他们编织着生活的梦想。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拥有了高速、便捷的生活,驱车驶过繁华的街道,留下一溜烟,又不把高楼大厦放在眼里了,时常回望能够安放心灵的田园。
请根据材料所示,对古往今来的生活方式有所思辨,谈出你的看法,帮助身边的人们对生活作出正确的选择。
要求确定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
命题解析
材料给出了两种相对性的生活方式取向,可以就这两种取向谈看法,当然“选择”不囿于这两种取向。但一定在对“生活方式”取向的“思辨”“谈看法”之内。
“古往今来”,只是做比照,落脚需在当下,需在“帮助身边的人们对生活作出正确的选择”。
以下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
在美好的田园编织生活的梦想;
走出大山,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城市是年轻人更为广阔的舞台;
身居闹市,心在自然;
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珍惜拥有,创造未来;
趁年轻到都市打拼积累物质财富,到年迈回乡村栖居安享精神家园;
此心安处是吾乡(生活取向的围城现象);
城乡一体化,处处好家园;
心灵净土最宜居;
……
材料中两种生活取向偏于乡村,相对“相反”性似嫌不够,让“思辨”打了折扣。且将展示的生活取向冠在了“脱贫致富的村民”“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整体上,事实并非如此(如农民工现象,大学生择业取向),以偏概全了。感觉命题材料有打磨空间。
这个题在认识上见高下,容易拉开距离,但也可能脱离就生活方式取向谈看法的任务,去谈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谈保命哲学与崇高理想,谈城市化进程的掠夺性等等。
3
主要问题
从阅卷情况看,不及格文章偏多,占到了21%,导致平均分也偏低了一点。
主要问题如下:
1. 大量铺陈城乡生活现象、场景,缺少必要的分析论证,洋洋洒洒,却无生活取向的实际内容。
2. 在“古往今来”人生态度上绕圈子,基本撇开了我们当今该如何选择。
3. 主题篇幅在例证革命先烈的生存状态生活取向,超出材料所划定“村民”与“都市人们”生活方式取向的定位。
4. 脱离生活方式取向而大谈生态文明建设之类,基本上与命题所提出的任务无干。
5. 离开材料所给生活方式取向的群体(人)而整体谈民族复兴。
6. 全文成为事例和名言的堆砌场(有的文章用到十多个事例),缺乏自己的“思辨”,自己的“看法”。
7. 所写只是旅游式的短暂体验,严格说来,还不是命题所划定的“生活方式”取向。
8. 写追随心灵的脚步,却离开城乡两个群体生活方式的取向,大谈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对心灵脚步的追随。
9. 古今中外引经据典谈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对命题要求的群体性生活方式取向没有实质性的回答。
4
佳作赏析
以中有足乐,不念归去来
[标题观点明确,且富文化意味。]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五柳先生含笑吟诗远去的背影,在中华文化血脉中种下一粒种子,当失意的文人劳形于案牍,郁愤于官场时,种子便悄然生长,牵动起愁绪和诗情。田园,仿佛成为了超脱世俗的精神家园。然而,千百年来,更多来自乡村的目光,也时时殷切地投向繁华。[概述两种生活取向,比原材料文字出彩。]不知这两种目光相遇,会有怎样的交集。[引发思考。]
对许多人来说,大城市似乎并不宜安居。这里的生活错综复杂,交织着利益与人情的博弈;钢筋水泥坚固而冰冷,却依然在夜半酒杯碰撞中响起梦破碎的声音。生活被无谓的忙碌吸干了水分,灰蒙蒙的天空也冲淡了对绿色遥远的回忆。不堪的现实充斥眼帘,思想的田园终于贫瘠至显出裂缝,终于有人写下“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般文艺的句子,放下肩上的琐碎,去看“那么大”的世界,“逃离不相信眼泪的北上广”,恰如那句概括《围城》的名言。[表达形象,言约意丰。]
乡村的确是美丽的,并且是愈发美的,所以它对“都市人”的吸引力,再大也不为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中,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已足够惬意,若是还有“绿蚁新醅酒”和一两位故人,基本上能满足“都市人”们的所有幻想。[文化积淀让表述更为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而如今的“美丽乡村”、“村村通”’又使农村摆脱了落后的一面,渴望回归“精神家园”的人们便不剩一丝顾忌。可是,“围城”外的人,却有自己的希冀。多少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向往着大城市的繁华?多少远走的游子将心底的梦想和家庭的未来装进行囊?如果有一天他们穿着过时而老旧的衣裳来到都市的大门却只见一座空城,如果有一天他们看见外表精致的知识人们居然对自己贫穷而落后的故乡趋之若鹜,他们的心中,会是怎样的失落和自卑?[连续反问,得劲。]
自古谋生皆不易!那位感慨“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诗人又是怎样在同是沦落人的琵琶声中湿透青衫。无论是在热土之上用汗水换来粮食,还是在喧嚣的俗世中艰难浮沉,都是在追寻自己心中的幸福。夏目漱石在《草枕》中写道,“难以安居的人世既然无法迁离,就要秉持宽容,让短暂的生命在短暂的岁月中过得更好。”我想,身处繁华都市的人们,理应更多一些宽容,对他人,对自己,还有对生活。因为所谓的精神追求,本身便来之不易。
如果能珍惜所拥有的、包容已失去的、期待想得到的,那么难以安居的人世,到处都是思想的家园。[概括精当。“思想的家园”改为“精神的家园”,如何?]以中有足乐者,不念归去来兮![建议单独成段。]
总评:
内容:;以中有足乐,是处皆家园,文章很好地完成了命题要求的任务,切合题意;作为城里孩子,在辨证思考的前提下,偏重于讨论城里人的生活取向,中心突出;善于形象说理,文字信息量大,内容充实;计20分。
表达:语言流畅,句式丰富灵动;结构上稍嫌有点头重脚轻,似不可谓之“严谨”;计18分。
发展等级:可在“文采”“丰富”“深刻”方面计20分。
计分:20+18+20=58
(汤正良置评)
城市的繁华成就田园的风光
[标题因果分析,具有思辨性。]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愈来愈多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向往着乡间生活,之所以希望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放飞自我,是因为城市高强度的发展迫使人们加快生活的步伐,从而拥有更大的压力,但如果城市中的人们放弃对高科技的研发,停止对网络数据的编辑,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停滞不前,乡村的田园也不会像如今一般方便、美好。
鲁迅先生曾言:“世界上本没有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城市也如此,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体系并未建立之初,并无农村与城市之分,随处可见的田地,随手可喝的泉水,都是以前人们共享的。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领导者特意想要提升某区域的经济,从而使其他地方仿效其经济模式,因此(先行富裕繁荣的)农村(集市)才逐渐地成为先所谓的“城市”。[从历史角度分析,深刻。]
现在城市中的人们羡慕农村有广阔的土地、有翠林竹山、有清新的空气,却不知在实现“村村通”之前,农民一心一意地想要走进城市的“朋友圈”。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的购物途径,养身健体的场所无疑不是农民渴望的事情,而正是城市飞跃的进步,为乡村进一步的发展提供资金与技术,倘若几十年前人们都留在乡村,得过且过地生活,那么还会有当今便利的乡村生活吗?还会有支持“村村通”政策实施科研技术吗?
农村现所用的4G网络,所取的自来水,甚至是保证夜晚光明的电力,都是先等城市普及之后,再传入农村,再例如种植技术,各种农工具,也都是从城市中的实验室里研制而成,再惠及到全国农民。城市的存在本身就有为了制造更多便民的实物,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纪伯伦曾说过:“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引用恰当。城市与农村的相互关系分析很好。]农村的生活越来越迷人,但我们不能都放下城市中每个工作的责任,而跑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若每个人都只想享受,而不是奉献,那么这个社会将变得自私自利。
农村的生活也并非我们都能适应。他们的确能食用有机肥种植的蔬菜,呼吸清新的空气,行走在一片绿色的油菜花丛中,但你可想过他们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吗?每天闻鸡鸣而起,顶着烈日,辛辛恳恳地在田地里耕种;用肩膀扛起一担又一担的石子,铺好通往城市的路……而这些都是我们难以承受的“压力”。[思维全面客观,可见纯正与大气,胸襟开阔,非一般学子也。]农民也并不是一味的种植,他们也坚守着保护祖国绿水青山的责任,面对木材的高额利润,他们也毅然拒绝,这份在利益面前不低头的清廉是城市居民所缺失的。
只要城市中的人才越多、资金约(越)充沛,那么国家的科研技术才会日新月异,并且只有城市引导国家快速地发展的基础,乡村的风光才会愈法(发)迷人,所以,让我们在该奋斗的时光里,共同留在繁华的城市,为国家发展作出一丝贡献。
总评:
内容:以“城市的繁华成就田园的风光”为题并以此立意,分析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长与遗憾以及城乡的相互依存与共荣,很好地完成了命题要求的任务,切合题意;从历史、从因果、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偏重于讨论城里人的生活取向,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计19分。
表达:语言优美纯熟,句式丰富灵动;结构严谨”;计19分。
发展等级:可在“文采”“丰富”“深刻”方面计20分。
计分:20+19+20=58
(陈良玉置评)
此心安处是吾乡
试问城市乡村哪里更好?我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开篇扣题,提出观点。如果能把“城市乡村”的地点概念换成不同生活方式的概念,会更准确。]
哪里才是心灵的安放之处?那应是一个我们真正热爱着的地方,一个承载着我们爱的人与事,寄托着我们梦想的地方。田间劳作的村民们热爱“蒸藜炊饷东菑”[蒸藜炊黍饷东菑],房顶飘着的炊烟是家的温暖;田园呼唤的乳名是邻里的融恰[融洽];烈日里流下的汗水是对丰收的期望……城市里也不乏可爱之处:如银河般灿烂的车流载着人们在逐梦的路上奔波;快捷的高铁带我们领略祖国各地风土人情;便利的快递带给我们物质与精神的满足……何必羡慕他拥有现代化的公寓;何必羡慕他拥有碧绿的菜畦?我所在之处是我习惯的生活方式,是我坚守的职责,是我梦想启航之地。这就是我心安放之地,这里就是我心中的故乡。[概括描述,排比,表达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特点,强调热爱便是心安之处。]
因为这是我热爱之处,我心之所向,所以我会在这里尽心地追求,安心地生活,这里更适合我。王维在官场磨砺,最终选择“野老与人争席罢”,回到宁静淳朴的乡村,选择心中向往的田园生活,终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而李贺怀着“男儿何不带吴钩”的壮志,李白抱着“欲济苍生未应晚”的理想走进城市,也是遵从内心“立功、立言”的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
谁说没有烟尘的农村一定符合安放心灵?华盛顿晚年从城市回到农村,又因觉得生活在城市才能更好服务国家,回到城市。隐居瓦尔登湖的梭罗每周总有几日要回到城市与旧友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观察”。谁说高楼林立的城市更适合生活?看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农民丰收节”上那些捧着金灿灿的麦子欢笑的面孔。若让华盛顿驻守乡村,让梭罗完全隐居,或者让热爱麦浪与田野的农民生活在城市,他们也许就找不到时候自己的生活方式,无法实现生命的价值。选择一处适合我们的地方,这里有我们熟悉的生活方式,有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条件,我们便会在这片土地上努力耕耘,乐观生活,收获奋斗,享受成功的喜悦,将心灵安放在此。[城市与乡村各有其美,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地方与生活方式。]
找到心灵安放之处,你可以选择坐在溪边听蝉鸣,垂钓星星;也可以选择在高楼的办公室里绘制报表,紧盯行情。大地寒来暑往,四季分明消长,你依然在那里。
因为你知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总结收束,以形说理。]
总评:
内容:辨析乡村与城市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强调其各有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热爱它,并不懈奋斗,“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切合题意,中心突出。事例丰富,意象丰盈,议论随附,内容充实。计18分。
表达:城市乡村对比行文,热爱、选择,层层推进,诸多引用体现学养。语言流畅,表达生动形象。有一个错别字,引用漏掉了一个字。计19分。
发展等级:从“丰富”“文采”等方面计20分。
计分:18+19+20=57
(厉行威置评)
5
参考标杆(51、45、39、19)
生活顺应时代,时代选择生活
对于人类而言,不同的时代会孕育出不同的文明。到了当今这个世界多元化的时代之中,人们的思想开始逐渐跟上社会步伐,同时也在不断分叉至各个层面的极端向。[开篇笔调即亮眼。]
生活在农村里,心属自然的的人们生活在社会大背景之下。“村网”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茁壮生长提升。这些人家穿行在竹林山川之间,感受土壤的柔软与松酥,在清新与自然中慢慢地编织着一个个明天的梦想。没有那么强烈的生存资源争夺压力,只需勤恳守好自己的一分田亩[对“一分田亩”无概念,常识性问题。“一亩三分地”,形容自己的小地盘]:春天里辛勤播撒植种,夏日中顶着烈日耕地。若是上天保佑,一年到头也有个好收成,明年的吃穿不愁。自古以来这样的过日子便是传统——我们中国的历史中有“男耕女织”一言。古时的男人们会春洒夏耕,女人们织布剿丝[缫丝织布],秋日里向国家上缴税收,收成照样刚好。毕竟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而目光转向城市,一片繁荣景象熙熙攘攘铺在眼前。那里的人们奔波于城区的各个部门,忙碌于各个大街小巷的大厦高楼中,处理着各式大小不同的繁杂事物。或是为了心中的家国,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之心,他们会拼尽自己的所有精力去在鸡群中博得一个鹤颈而立足在更高的社会地位,贡献[用词不当。]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不需要去真正地下田辛苦耕植,却也要一天一天用脑汁去浇灌自己的精神作物[不当。谋生“稻梁”?]:不论一年四季地去学习新的智慧与见识,不断地与其他的人进行竞争合作。这样的生活在以往或许不可鉴得[?]——毕竟是当今时代“科教兴国”的教育影响下才形成的。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年少的挥洒青春与热情,年迈的行事谨慎而踏实,各自守其职而别无怨言[“年少”“年迈”只是两端。]。毕竟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于是很多的人会去选择。[改为冒号或者破折号。]究竟是顺应着时代的变迁还是向心所属,回归田园与自然?其实即便是田园与自然也并非是曾经的单纯传统了。“村村通”已经把农业经济发展成了综合的混合经济,联系起了整个国家大大小小的市场,革新了曾经的封闭环境,光是这便已经与过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这是生活顺应时代变迁的表现。可能田园仍旧在人们的心里剩下着自然恬静的闲暇形象,城中的人们老想着田园的旷野,况不知城外的人们同样羡慕着城内日子过的方便。这便构成了一种动态平衡。[这才回到了开篇的专业性笔调。]
当达到了这样的一种平衡之时,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便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了。拥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与追求的他们正逢如今的开放与自由,因此生活可以被选择。拥有更高精神财富追求之人不会因为城市生活繁杂、节奏快而放弃或感到疲累,性情淡雅热爱自然之人自然也不会因为平淡与闲暇感到无聊而空虚。这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不同的内心向往。陶渊明愿意回归田园是因为他已经厌倦了官场,不愿意再与人心作出不自然的斗争;韩愈即便被贬也仍然守忠尽职也是因为他坚持自己要在天下干出有十足教育意义的文事的理想。然而精神凌驾于物质之上之时同样依赖着物质而存在,如果连饭都不饱,或许还是暂得妥协当前的现状奋斗一段苦日子,再追求自己的本心。[煞劲。]
总而言之,生活方式可以选择的,前提是要拥有进行选择的能力与资本。时代是随着时间前进而不断进步的,正如生活方式也在同时顺应着时代的步伐。所以人们只需要自主斟酌,问问内心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再去追随它的身影便能成就理想了。[言简意赅,归结到位。]
总评:
内容:文章思辨色彩较浓,表达了生活方式取向的错综性复杂性,中心明确,符合题意;由于辩证讨论的难度,文章达一千四百余字,当然,内容也是充实的;但要注意,考场上没有这么充裕的时间,即便平时练习,议论文也以不超过千字为宜;计18分。
表达:确实,文章多让人亮眼的语言,但表达不准确处偏多,也嫌不够简洁,只能勉强视作“语言通顺”;内在逻辑没问题,层次也是清楚的,但篇幅安排庞杂了一点,算不上“结构严谨”了;计15分。
发展等级:可在“文采”“丰富”“深刻”方面计18分。
计分:18+15+18=51
(汤正良置评)
回归乡土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界定,也并非当代中国社会。]。自古,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式乡村。至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拥有了高速、便捷的生活,也仍想回到能够安放心灵的田园。
李子柒这个九零后四川女孩,展示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在youtube上获得了众多外媒的喜爱。她向已经远离乡村生活的人们展示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理想生活,让网友直呼要回乡村。[李子柒视频有做作表演之嫌,本无说服力,但作者这样用来,还是得当的。]
喜欢乡村生活的人,除了真正彻底热爱乡村生活,不在乎城市生活带来的物质,大部分是厌倦了城市生活的快文化。在乡村慢下来,和邻舍三五成群去赶早集,中午饭后在树荫下乘凉,傍晚围坐一团喝茶聊天,那是只有乡村人才体会到的自由自在的小小世界。乡村生活让人返璞归真,卸去在城市生活的重重重担,去享受生活。[展示的是一幅乡村安逸图,与结尾“虽然辛苦”违和。]不仅于此,乡村更是大部分人的根,是乡愁形象而具体的载体。乡村建设更是以留得住乡愁为重要举措,不少返乡人也为此不断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自然因素也让人们对乡村欣然神往。乡村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大到远处的绿水青山,小到自家院子里的菜园,无一不是被绿色覆盖。新鲜的空气中,似还有植物中的清甜。不被空气污染,食物安全等问题所困扰。不像城市中大同小异的高楼大厦,村中的祠堂和院庙承载着属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逻辑上有问题。]随着“村村通”,脱贫致富等一系列针对农村的政策推行,乡村变得不再落后,封闭。乡村也在焕发无限生机,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乡村拥有着那可让人抛去烦忧的力量,不被规矩所拘束。[非也,乡村有乡村的“规矩”。]虽然辛苦,却很充实。
总评:
内容: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的视野是开阔的,识见也非一般;文章表现乡土生活方式的取向,中心明确,符合题意;但思辨深度不够,篇幅也没有达到要求,在内容充实上打了折扣;计16分。
表达:语言流畅,表达准确;虽然可视作“结构完整”,但层次有交叠;计15分。
发展等级:可在“文采”“丰富”方面计16分。
计分:16+15+16=47-2(字数不够)=45
(汤正良置评)
在追求未有中生活
[追求未曾有过的生活,意思能理解,但没有“追求未有”这种说法。]
在古往今来变化的生活方式中存在着对一种生活方式不变的追求,那便是对未有对生活的追求。
古时,朝廷官员写诗想归隐田园,而田园诗人如孟浩然则又想着出仕。今天,农村村民想进城,城市市民要回农村,对未有生活[“未有生活”更加费解。]的追求贯通古今。‘’我想乘船扬帆渡过大海,海的尽头是另一个世界;我想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摸一摸’’这是《坡上之云》中秋山真之的愿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一个老师心中的渴望,不论小说还是现实,对未有生活的渴望存于人心,那么未有的生活有什么魅力如此引人前往呢?
未有的生活除了本身外一无所有。我们都曾想过田园牧歌的生活但陶渊明告诉我们田园生活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还告诉我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还是有“魅力”的吧?]。未有生活本身没有魅力,是我们与它的距离赋予了它魅力,当未有变为已有,魅力便会消失,我们又会去追求新的未有,这便是我们追求未有生活的动因,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必要去追求未有的生活吗?[本段这样写,驳论靶子成了正面论说。]
有,因为生命的高贵和伟大就在于此,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幸运,但今天我们“忘却”了这一点,为了梦想中未有的生活,前人敢于抛头颅洒热血,拼汗水拼泪水。但正因有了对未有的追求,我们才不会为了保命四处躲藏而是燃烧生命去追求未有,我们因此超脱了简单的生死拥有了超越生命存在本身的高贵,就像黄大年归国数年为追求未有填补祖国科研空白透支了生命,但他的功绩和精神长存。“我在这里吃雪,就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走在阳光下”这是志愿军战士伟大和被称作最可爱的人的理由。[内在逻辑不够畅达,所论也超出了命题所给出的生活方式取向。]
有必要,因为生活的意义全在于此。未有的生活不是生活,在追求未有生活时创造的回忆和拥有的本身体验才是。对未有生活的追求给了我们目标让我们不是行尸走肉的活着,而是为生命的质变而努力。而这努力的过程便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主体,此间的困难我们的执着给予了平淡生活意义。正是在这不断地追求中我们由铁犁牛耕走过蒸汽电气走到智能化大数据,正是在对未有生活的不断追求中我们跨过温饱线走上复兴路。
我没有向任何人推荐生活方式的资格也没有评判都市与乡村哪种生活方式更好的能力,但我认为有所梦想、有所热爱、有所追求是每个人都能有的积极生活,在追求未有中创造生活,在追求未有中绽放生命![归结简明扼要有力道。]
总评:
内容:从文章结论看,是符合题意的,但论证过程有些“绕”,看到中间还看不出明确的主题;因存在无效内容,只能视作“内容较充实”;计14分。
表达:语言通顺,但存在逻辑不够畅达表达不够准确的问题;结构完整,但不尽然合理;计13分。
发展等级:可在“文采”“丰富”方面计12分。
计分:14+13+12=39
(汤正良置评)
不仅仅是绿水青山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用在这里不当。]。绿水青山已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图景。我们需要丽水青山,但不仅仅是绿水青山。
城市化和移民,剪断了无数人的记忆,他们是没有且不需要寻觅归途的人。在钢筋水泥搭建的森林中,偶尔被人想起的绿水青山似乎都成了无法返回的过去。于是一阵“返璞归真”的潮流席卷都市,人们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为由,向乡村奔去。他们择水而游,泛舟江中;漫步菜园,摘瓜收豆;他们欣赏壮美山河,赞叹自然的鬼斧神工。他们都以为自己已回到了安放心灵的净土,回到了梦中的田园。[这种景象,只是都市人旅游式的短暂休憩,似非命题材料中所说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取向。]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请看波光粼粼的湖水上浮沉的塑料袋,在无数山林中开辟出的农家乐,特殊地貌上的游客痕迹……在我们为此痛心的同时,应该了解到:返回自然不等于守护自然。我们倡导的,是共生共勉,而不是陷入破坏自然、城市化、重寻自然的非良性循环。“苟得所养,无物不长;苟得所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乃倡导人与自然共生第一人。他在强调“以时入山林”的同时,还着重“养护”。人不仅要取,用有,尽量保持自然界的原貌,更要保护自然,追求生态经济。我们不仅仅要寻找绿水青山,还要守护绿水青山。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而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而不考虑与自然共生存。[超出了命题旨意。]回归自然固然是你我所追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把绿水青山看作金山银山,并以此来建造下一座城市。守护绿水青山,即是指人们,无论生活在山野或是都市,行事有规可依,生活更自然、更舒坦。一如遍布在美国的林间步道。自带工具,漫步在生机盎然的森林中,不踏出步道,不留下痕迹,不伤害生灵。我们向自然索取心灵上的慰藉已然足够,何苦破坏这其间的宁静与平衡?[命题材料中无“破坏宁静与平衡”一说。]也如在塞罕坝林场的护林工人,在曾经的绿水青山与今日的黄沙漫漫上奉献自我,用三代人的努力,将青春与汗水倾注在那片土地。我们不仅仅要守护绿水青山,还要创造绿水青山。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在万物互联的自然中打破其中一环,就会有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为金山银山而奔忙,也应给青山绿水留下可能。你我都是社会生态链的一环,更是自然生态链的一环。返璞归真,是每一个都市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渴望,但当我们回望那些安放心灵的田园时,亦不要忘记此刻拥有的绿水青山的来之不易。没有一个人能自信,绿水青山总会失而复得,只有深悟守护与创造绿水青山的真义,穿过看似无意义的举手之劳,把每一个人连成保卫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让每一个人成为创造绿水青山的第一线主力,这个日夜旋转的星球,才不会显得荒芜与黯淡。[与命题所提出的任务无干。]
只愿不仅仅是绿水青山更是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生死与共。在美好的自然中,守住心灵,守住明天,编织梦想。
总评:
如果不计命题,单从文章看,谈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不错的文章,但考场作文需戴着镣铐跳舞,不能挣脱镣铐。这样写来,脱离了谈生活方式取向的要求,有偏离题意之嫌,如果判作偏离题意或者套作、宿构,总分撑死了也就20分以下。试以“偏离题意”计分:
内容:评分有“题意优先”的原则,题意在四档,其它项都只能在四档,计5分。
表达:如果内容项在四档,表达项不能跨档打分,再好也只能打到三档zui高分,计10分。
发展等级:如果内容项在四档,有发展等级不给分的规定,也有几年是顶多计4分,那么我们姑且计4分。
计分:5+10+4=19
(汤正良置评)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