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考作文的变化

发布于:百学网 2018-09-14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考作文的变化

  1978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时刻,那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1978年,是大梦初醒的一年,610万有志青年怀揣惊喜与憧憬参加了“文革”劫难后的第二次全国高考,他们在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在铸就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转折点。弹指一挥间,整整30年过去了,中国社 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犹如一面镜子,折射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和语文教育思潮的不断演进。

  第一

  阶段

  1978年—1979年的政治命题

  1976年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挽救了党和国家的命运 ,但遗留下来的“左”的思想还极其严重。1978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高考的恢复,使我国的教育工作最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中学语文教学也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但是,语文教学中政治化的流弊还远未消除。比如课文的选取要“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以至于大量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和迎合现实政治的时文充斥其间;作文教学还承担着“为革命而学习写作”的政治任务。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 》的文章(该文成为当年高考作文副题的缩写材料),作者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 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 ⋯ ”吕叔湘的文章如一声惊雷,震动了语文界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此时的高考作文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转型社会的印记。1978年的高考作文要求把《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缩写成五六百字的短文。从题目中可以感觉到那个时代破土重生的蓬勃朝气,同时也可以嗅到浓烈的政治意味。1979年的高考作文要求把《第二次考试》改成《陈伊玲的故事》。 题目虽然不直接涉及政治,但联系当时为 “四化”加速人才培养的大环境来看,题目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承担着印证政治信念和实施德育的职能。毕竟一个全民讲政治的年代刚刚过去, 透过这两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感觉到:当时政治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巨大比重!

  从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来看,命题者顾及当时在校高中生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仅要求缩写、改写,即便如此,也还有人不知道怎样缩写,分不清改写与缩写的区别,个 别考生无计可施,只好截头截尾凑成一篇。考核的结果造成了考生的答卷基本上 “千文一面”,很难进行等级评定,这也是命题者始料不及的。

  第二

  阶段

  1980年—1989年的社会命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点到面,全面展开。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落后保守让我们匪夷所思,那么,新时期的到来让我们激动不已。新思想,新事物,新变化,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次次成为人们的兴奋点。

  1983年国庆节 ,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作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进一步促使人们思考教育如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问题。在“三个面向”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日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无论是黄河上下还是大江南北,纷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浪潮。通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育 理论的探讨,逐步转变了语文教学观念。诸如“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成为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开发智力时,强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处理课内外关系方面,强调“多渠道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等等。这些新的教学思想与观念的出现,对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使语文教学能更好地为培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服务。

  高考作文在命题内容上开始挣脱意识形态厚重的包袱,转而关注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1985年给《光明日报》写封反映环境污染的信、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等都跟环境相关,跟现代化建设事业有关;而1980年读《画蛋》有感、1983年观察漫画《挖井》写议论文,能让考生联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1989年“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涉及社会就业领域。这些高考作文题目均从不同角度指引学生放眼关注度。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义气风发、精神抖擞的精神面貌。

  注重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尤其是辩证思维也是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如《画蛋》体现了“一与多”的关系,《毁树容易种树难》体现了“破与立 ”的关系,漫画《挖井》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树木· 森林 ·气候》体现了“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也包含“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游泳训练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 的关系,《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体现了“冷与热”的关系等。作文题目或者是提供的材料具有较浓的理趣和哲理,能引发考生的逻辑思维,考生可以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不过,连续多年采用这类题型,也导致了部分学生走向喜欢在作文中刻意拔高的歧路。

  从命题形式看,材料作文反复出现,命题作文间或出现。1983年和1987年还出现了大 、小作文题型,兼顾了不同的文体、语体,有效地防止了押题现象,给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书信、说明文、简讯等实用文体的多次出现,也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工具性质和作文实用 价值取向的普遍认同。

  第三

  阶段

  1990年—1998年的道德命题

  20世纪90年代的前后,市场机制深深刺激了人们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追求,加之现实生活 中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利益差别的扩大,导致部分国人价值观念紊乱,理想信仰坍塌,伦理道德低下。道德、精神和文化危机的暴露,促使人们寻求解决的办法。

  当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猛烈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时,学校的应试教育也悄然发展为一种不良的教育思潮,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砝码也越来越重,考什么教什么,机械的训练,题海战术,沉重的负担,思想道德和审美教育的缺失⋯ ⋯ 语文教学的现状招致了人们的不满,人们开始对 “工具说”提出了质疑。1995年之后,强调恢复“人文性”在语文学科中应有的位置,成了人们最关注的热点。

  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和引导;在强调考生思考社会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考生个人素养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查和培养。如1990年的高考作文要求根据一对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展开讨论,该题从思想方法论的角 度,引导大家看事物要“一分为二”,要看主流。1991年的高考作文是就“近墨者黑”或者是“近墨者未必黑” 为题写发言稿,该题要求青年人能够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期望青年人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自觉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1992年的高考作文是写一篇故事的续编和一篇议论文。旨在教导青年提高全民道德水准、优化社会风气。1993年的高考作文是就关于帮同学补课该不该收取报酬写一篇广播稿,旨在指导青少年正确处理“金钱”和 “道德”的矛盾统一关系。1995年的高考作文是根据《鸟的评说》写议论文,旨在要求青年人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人、事,要一分为二。由此引申开去,该题目意在告诉人们,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缺陷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1996年的高考作文是比较《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之后发议论,其实是在讽刺现实生活中种种不负责任的现象。1997年的高考作文要求阅读材料(社会调查分析,是助人为乐还是悄悄走开)写篇议论文,旨在教育学生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到知行统一,才能形成道 德习惯,内化于心,外践于行。1998年的高考作文让考生以 “我追求的品格”或 “战胜脆弱 ”为题 写一篇文章,该题在关注学生实际、贴近自我等方面已初露端倪。

  作文命题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命题者试图全面、公正地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除1994年 外,其余8年的作文都是考两个题,通常为“一小一大”:“小作文”考某项具体表达能力,“大作文”考综合水平。题型多为材料作文,考生可以多角度地提炼观点,命题的灵活度比给题作文要大,因而大受命题者青睐。但材料作文以对材料的准确理解为前提,审题难度较大,而且文体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考生选择的余地小,难以发挥自己的长处。

  第四

  阶段

  1999年以来的人本命题

  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期,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出现了新的特征。为把握新特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该理念既蕴含了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理念,又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因子,它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深得民心。

  应该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界的教学改革是认真积极的,取得的成绩也是不容抹杀的。无奈,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危害语文教育的社会性问题太严重了,人们 的不满情绪积蓄得太久了,而语文教学质量又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提高,于是,一场社会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终于不可避免地于1997年爆发了。尽管在讨论过程中不乏偏激之论、尖刻之词,甚至还有恶意炒作之嫌,但无论如何都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语文教育了,而且许多讨论也确实击中了要害。通过讨论,语文届对许多重要问题形成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共识,直接有效地推进和加快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比如,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和语文教学中需要加强的“人文性”内容进一步得到肯定,教育行政部门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直气壮地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这也意味着语文教育已着眼于 “人”的发展,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

  话题作文的出现无疑是高考作文进入人本命题时期的重要标志。“话题作文”的提法始于20 00年高考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 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却是话题作文考查的第一年。与给题作文、 材料作文相比,有着“三自方针”(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的话 题作文更符合文章生成的规律,学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扬长避短,展示自己,因而备受师生 欢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意在引导考生关注人类最新科技进展,在客观上却为考生打开了一个广阔无垠的想像空间。该题的横空出世,具有创世纪的意义。《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意在考 查考生的多角度发散思维,暗扣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迫切呼唤。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作文,该文主题旨在引导考生人格的完美成长和精神的健康发育。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作文,命题者进一步关注考生的道德建设以及对人性的关怀,题目既有时代特色,又触及考生心灵。2003年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此命题由近两年的道德观念转向到哲学认识。话题式作文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由于话题过于宽泛、要求过于宽松,致使抄袭、套写现象严重,非驴非马的文体屡见不鲜。2004年全国11个省区高考作文单独命题以来,高考作文出现了材料作文回归、议论文回暖之势。

  总的看来,近几年的作文命题大多考虑到当前教育从 “精英教育”向 “大众教育”转轨的实际,命题面向全体考生,尽可能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以体现ZD的公平。 同时,自觉地将“以人为本”的精神渗透到作文题目中,切实关注人的本身,思考人类的生存,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也涌现出一批可圈可点的作文题,比如《忙》(2004年上海题 )《北京的符号》(2006年北京题)《他们》(2008年上海题 )等 。 不过 ,一些标新出奇,想尽招数与学生“为敌”的题目也并不鲜见。这也表明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本 ”之路还很艰巨,还不平坦。

  三十年来各个时期的高考作文命题内容不尽相同,命题形式也各具特色,然而,从中我们仍能较为清晰地梳理出发展变革的轨迹:

  一是命题内容从功利性走向人文性。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政治性”、“社会性” 的外部观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 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

  二是命题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三十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题型先后历经了给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种探索,虽然每一种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回眸三十年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审视世纪之交理念的蜕变更新,新世纪的高考作文命题理当高举“人本”的旗帜,这是社会发展使然,更是由直接制约其发展变化的语文教育思潮所决定的。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