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习,爱生活,会学习,会生活,人生有百学网更精彩!
爱学习 | 爱生活

人生,海市蜃楼般幻灭 ——日本电影《沙器》影评

发布于:百学网 2017-10-02

人生,海市蜃楼般幻灭 ——日本电影《沙器》影评

  人生,海市蜃楼般幻灭

  ——日本电影《沙器》影评

  看过日本电影《人证》后,我的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不小的震撼。语文老师介绍了森村诚一和他的三部曲,然后组织同学对《人证》进行了讨论和评价,并提到日本另一部与之媲美的优秀影片《沙器》,这引起我非常的期待。直到看完《沙器》后,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

  影片《沙器》是根据日本著名作家松本清张的小说改编而成。它讲述了一位老人三木谦一的凶杀案。警察调查案件时偶然发现了一位风华正茂,前程似锦的年轻音乐家——和贺英良。和贺英良的本名叫本浦秀夫,从小与父亲本浦千代吉流浪,受尽了催人泪下的苦难,后来遇到了善良的警察三木谦一,他把千代吉送到了疗养院,收养了秀夫,由于对父亲的万般思念,他偷偷离开三木家,跑到了千代吉所在的疗养院,他进了收养所,由于刻苦学习,成为一名钢琴家和音乐指挥家,更名和贺英良,他在名利的诱惑下拒绝去疗养院探望日夜思念的父亲千代吉,并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三木忍无可忍:“我就是用绳绑住你的脖子也要把你送回你父亲那里去!”于是,利欲熏心的秀夫杀死了恩人三木谦一。

  本浦秀夫,为了不被发现自己悲惨的身世,爬到上层社会;为了自己飞黄腾达,他不顾怀孕的女友高木理惠子,将她弃荒郊野外,任由她流产失血离开人世;为了巴结赫赫权势的大藏大臣的女儿,他不顾血浓于水的亲情拒绝看望思念的父亲,甚至亲手杀死恩人。为了名利地位而不择手段,揭露了人的假丑恶的劣根性。

  沙器城堡,是在片头和中间两次出现过的秀夫海边堆砂器的场景。用沙子在水边堆积起来的美丽城堡,经历风浪吹打,便荡然无存。其象征意义这是“砂器”的“宿命”,而一位出身卑微,具有悲惨命运的杰出音乐天才和贺英良的理想,因杀人而走向毁灭,这是人的“宿命”。一首《宿命》钢琴协奏曲的告白,诉尽哀伤与悲痛,烘托渲染了宿命的悲凉。

  电影后半部分用了将近25分钟来演奏和贺英良的新作《宿命》,其中不断闪现和贺英良与本浦秀夫身份的转变,通过对比,有力的抨击了那些梦想一夜暴富暴贵的社会底层人士,梦幻爬到上流社会的丑恶心灵。乐曲时而悠扬绵长,时而短促震撼人心,在渐进的音乐中,我们逐渐看清了童年坚强善良的本浦秀夫,更看清了成名后和贺英良灵魂的卑鄙与肮脏。它深刻揭示了人前光鲜亮丽,人后性格扭曲,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丑恶嘴脸。

  电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今社会上一些人对财富、名利的追求日渐高涨,有人甚至不择手段,最后不一样逃不出法网吗?是什么促使他从一个坚强勇敢的孩童演变为一个丧失人性的杀人犯?我认为是人的劣根性。电影告诉我们,为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才是人生悲剧的根源,而这种人生悲剧还在上演。

  相对于推理悬疑类的电影来说,《沙器》的情节更符合情理。电影采用了层层剥笋和蒙太奇的手法,伴随着经典的钢琴协奏曲《宿命》,将主人公的生活片段与现实交织叠加,经过特殊手法的剪辑和艺术加工,将人物命运层层剖开,展示了电影编导艺术魅力的非凡超群。同时也将人性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人生的大厦,如果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而建立在海边的泥沙之上,它的辉煌如砂器一般,经过风吹浪打,必将顷刻不存。而贪恋名利,丧失人性的人,不管爬到多高的位置,最终也必将摔得粉身碎骨。这恐怕就是《砂器》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8届9班 郭璟璇 指导教师:孙延堂

  【修改与点评】(1517——1294字)

  1.本文最大亮点:一是题目《人生,海市蜃楼幻灭》揭示了影评的主题;二是开篇由电影《认证》引出对另一部电影《砂器》的期待,自然进入影评的境界;三是在叙述影片后便进入以评议为主。从从主题到影名,再到音乐运用的魅力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以及电影的艺术手法和人生启示,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展示影片艺术魅力和对人心灵的震撼。

  2.原文最大毛病:一是文字过长,语言啰嗦;二是叙述内容过多,影响对其它内容的评价。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END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