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儿时家乡美( 肖俊玲)
最忆儿时家乡美 肖俊玲
孩童时家乡的美好常萦我的梦想 /那时溪畔的月色/那时后山的阳光 /那时清晨的鸡鸣 /那时深夜的犬吠 /更有那叮叮咚咚的笑声 /撒满在乡间的小路!
——题记
家乡是每个人生命的起点,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驿站。无论经历多长时间,走过多少地方,对家乡的眷念与依恋都是我们心底最纯真的情感。童心无虞,好奇的眼睛里看到的尽是世界的神奇,有趣,美好。并且,这些记忆,将被腌在岁月的瓶子里,日久弥香。越是年长,打开来闻一闻的时候,就越是醇香地令人陶醉。
在粤东北部,韩江上游,有一个所在,名叫大埔,我的家乡。孩童时代,山青水绿、民风淳朴的家乡给了我诸多美好的回忆。我们家位于村落,人之居处,以大地山河为主。背靠青山,前临绿水,这种恬静的自然环境给村民尤其是孩子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那时溪畔的月色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都源于小溪。挑水的咿呀声和妇女的捣衣声是傍晚的溪畔不变的旋律。为了喝上更干净的水,村民会在挑水前先“打井”。所谓的“打井”,就是在靠近溪畔的地方用脚将沙子往四周挪开,成一井口状。这时“井”内的水是浑浊的。但不要紧,稍候片刻,浮起的细沙便会沉淀下来,“井”中的水也就清澈起来。小孩子不会挑水,但又爱玩,便常模仿大人“打井”以取乐。除了“打井”,溪畔还是玩“过家家”的绝妙圣地。小溪旁有一片宽阔的沙地,有村民辟其一爿为菜地。菜地周边因土壤较为丰沃而长满各种野花野草。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以沙砾为饭,以花草为菜,以溪水为汤,三五小孩常能玩得不亦乐乎,不知日暮,直至各家长辈长呼其名归家吃饭。
那时后山的阳光
我们家屋后就是一座小山。山上遍植松林与各种小灌木。大人上山砍柴时,小孩也爱尾随。去做什么呢?拣竹壳。竹壳容易生火,也容易得到,竹林地上就有许多褪下的竹壳。儿时的我们常以拣竹壳之名玩“滑梯”。将竹壳垫在小屁股下,然后顺着山势往下溜,享受那种刺激与欢乐。大人见状担心孩子的安全,常要责骂,可初生牛犊不怕虎,仍爱滑竹壳,并乐此不疲。
那时清晨的鸡鸣
孩童时代,我最爱的声音就是伴着清晨的鸡鸣而来的那响亮的“卖豆腐啰!”的叫卖声。卖豆腐的每天早晨都会顶着一板豆腐穿梭于乡间小路。隔三差五的,我总变着戏法缠父母买豆腐。一旦获得应允,就兴奋地抓起碗公,抓着几毛钱,边大声呼喊“这里要买豆腐!”边往叫卖声处跑去。白白嫩嫩的豆腐蘸着酱油吃,那种人间美味带来的满足感令我此生难忘。
那时深夜的犬吠
小时候,大家的经济条件普遍不好,全村只有一两户人家能有黑白电视机。对于儿时的我来说,蹭电视看也是每日的固定节目之一。每天晚上,拥有电视机的那一两户人家家里就特别热闹。小孩子三五成群地挤在最前排的小长凳上,齐刷刷地仰着小脑袋看电视。到晚上九点散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从看电视的那户人家到我家,有一段小路。那时,几乎每家每户都养着狗。虽然狗都关在家里,但在那样安静的夜晚,狗在听到门外的脚步声时,反应还是比较激烈的。每次我都在此起彼伏的犬吠声中捂着怦怦直跳的心脏狂奔回家。尽管如此,对看电视的向往终究战胜了对犬吠声的惊恐,依旧日复一日来回,风雨无阻。
撒在乡间小路的欢声笑语
父母说,我打小就有一种习惯,要是家里有客人来,我一定会主动请缨到村口翘首迎接。还小不懂事的我,对于亲情什么的是还没有多少概念的。我的醉翁之意在于客人带来的“等路”。“等路”是客家人对于走亲访友所带的糖果糕点、风味小吃的形象称呼。客人看到巴巴地站在村口的我时,总会先拿出点东西给我解馋。然后,在回家的小路上,我的快乐就将多得往外溢,撒得满地都是欢声笑语。
多年以后,因为在外求学,常常一年只能回一两次家。可每次回家,我都要再回到在我的童年里留下美好回忆的这些地方走走。冰心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这些纯真的美好,已成我生命中的胎记,将伴我一生,亘久不忘。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