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看不懂的高考作文题沾沾自喜?
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 |
新课标Ⅰ | 新课标Ⅱ | 湖北 | 山东 | 广东 | 四川 | 安徽 | 山西 | 黑龙江 | 辽宁 | 福建 |
河南 | 河北 | 江苏 | 陕西 | 湖南 | 北京 | 吉林 | 贵州 | 广西 | 云南 | 新疆 |
内蒙古 | 甘肃 | 浙江 | 重庆 | 江西 | 天津 | 上海 | 宁夏 | 青海 | 海南 | 西藏 |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总有一些奇葩为人所诟病。2015年概莫能外。像安徽卷“显微镜下蝴蝶的颜色”、山东卷“别把纠缠的丝瓜藤和肉豆丝藤分开”、天津卷“范儿”等都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有人却铮铮有词:能让你猜出来的作文题目还叫高考作文吗(相信出题者大多这种思路)?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是:高考或中考作文题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
谁在为看不懂的高考作文题沾沾自喜?
文|方柏林(笔名南桥,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公布后,都能引发公众吐槽的狂欢。这也挺好,但是被押宝押中,似乎是高考出题的忌讳。估计因为这个原因,会出现一些被视为“奇葩”的考题—— 学生无法猜到,甚至看到后也无法真正读懂。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说:“你能不能告诉我,我从这里出发,该走哪里路?”“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要去哪里。”猫说。高考能否告诉未来的考生,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目标不明确,怎么出题都行,反正把大批考生考得迷失方向就行——那就考他们不会的,考他们猜不到的。但是,教育的初衷是什么呢?
▋“奇葩”题目是在逼考生夸夸其谈
我能理解,如果题目有一定的范围或题库,不免会有老师、学生投机取巧,把精力放在对症下药的准备上,这种顾虑情有可原。但是我觉得作文题神神秘秘,譬如去年有考“弯道超越”的,家里没车的孩子对弯道超越的感触不比有车一族的孩子,写起来如何得心应手?今年有考“显微镜下看蝴蝶”的,对于农村地区学校配套较差的学生,同样也难“入戏”。
这类考题比较适合遇到什么话题都能夸夸其谈的扯淡高人,但是考不出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真正见解甚至破解思路的人。就算高考是必要的指挥棒吧,也不能瞎指挥吧?这样下面的人琴怎么弹,鼓还怎么敲?
▋美国“高考”题目:领导者是否该听公众意见
教育的初衷是什么?考试是要考人会的,还是要考人不会的?是要把人考得越来越好,还是把人考倒?是要让学生捕风捉影地揣测,还是让人一步一个脚印,有规律可循,学得越来越好?
中国的高考是独木桥,千军万马要过,所以淘汰是必然。可是现在高校也从精英教育变成平民教育。日后淘汰的需要会慢慢下降,而通过测评让人各自发挥各自特长的需要会加强。这就需要考题在内容上多一些常识,少一些玄秘。如果多为平常的话题,甚至让学生可以去准备,那么老师就可以把精力放在如何改进写作方法、思维方法和表达习惯。
我看到“美国高考”SAT的考题,就全是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话题。例如:“应该根据人的潜力还是是经验和成就去评价一个人?”“我们是否应该表达和权威人士不同的看法,哪怕有负面效果?”“人们是否应该追求眼下的享受,还是根据计划,实现未来的成功?”“领导者应该追随自己的信念,还是公众的意见?”这些题目要求学生“表达对于此问题的观点,并使用自己阅读、学习、经验或观察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我感觉这些题目都很平常。我也通过少年商学院微信(id:youthMBA)分享过关于美国学生写作的文章。每个学生,无论背景如何,都可以表达的观点,且有个人发挥的空间。由于题目不偏,也容易增加考试的信度(reliability),亦即学生不会因为话题过于陌生,而发挥失常,因为这些题目基本上也是平时大家茶余饭后都会谈到的话题。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