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改革“迈半步” 改革力度是否小了些?
王萍很感谢自主招生的政策。她2011年如愿考入上海某重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获得的40分加分帮了忙。当时高校自主招生报名实行“中学推荐为主,个人自荐为辅”的政策,她属于少数自荐者。其他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更多依靠的是中学推荐,比如广州一所知名度较高的高中,就是北大清华给多少名额,学校就安排多少学生参加。王萍的自荐路径接下来可能会被更多地复制。
今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作为其配套政策之一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2月17日发布,对前者关于自主招生的政策予以了细化规定。
根据《意见》,自2015年起,考生自己向试点高校提出申请,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此外,所有试点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统一安排在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考核时间在6月10日至22日,意在避免“掐尖”和“小高考”,回归选拔具备“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人才的初衷。
凸显公平
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王亚章近期在教育部官网撰文指出,自主招生在以往实践中的“选优”,使其常常演变成高考前的“掐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考生的不平等竞争,而高校向中学分配指标的做法也对中学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亚章表示,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对于优质中学的高度重视,导致“强者愈强”,催生出一批“超级牛校”,客观上加剧了资源集聚效应,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
关于公平的争议不断出现。《意见》给出的新规定是,考生向试点高校提出申请,考生所在中学(单位)或原毕业中学、社会团体或专家个人等均可实名提供推荐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但“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世洁认为,中学在推荐时,往往会对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平衡,使得一名学生仅能选择一所大学,影响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政策调整后,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报名和申请,可以获得多所学校的初审通过甚至认定,扩大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
王亚章在文章中表示,上述规定从根本上解决了机会均等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申请资格。同时,中学也不必再分三六九等,而拥有同等的权利。
《意见》同时明确“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上,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申请考生适当倾斜”,这亦被认为是出于公平的考虑。《意见》中与此相应的规定是:对偏远、贫困地区考生,试点高校要积极探索选派专家到当地开展考核、实行网络远程视频面试等方式,为考生顺利参加考试提供便利和帮助。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如果能真正建立专业的评价,高校在自主招生时会考虑学生在什么条件下取得某个成绩,并作为一个因素纳入学生考核当然好,但他担心在具体操作时会受到地方招生办的影响。
时间够吗?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王辉在12月19日的微访谈中曾表示,自主招生考核安排在高考后、出分前也有促进公平的考虑,“一是有利于选拔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二是有利于维护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三是有利于保证现行高考录取进程不受影响。”
于世洁也认为,自主招生原在高考前进行,学生在准备高考的同时,还要准备自主招生考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压力。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虞立红也认为,高考后集中时间进行自主招生,时间紧、任务重,将使高校面临较大挑战。
如何应对考验或挑战?于世洁和虞立红都表示,目前相应的方案还在研究制定中,尚不明确。虞立红说,6月10日至22日是北师大学生期末考试或毕业的时间,也是高校进行报考咨询的时间,到时需要协调校内各项工作,包括专家面试等,需平衡有关教育资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因时间较短,实际上让学生的选择空间受限,参加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不太可能,可能就是选择一所或两所。
自主招生考核时间由高考前调整至高考后,其引发的争议不单是时间是否足够,更主要在于曾经设置在高考前所造成的弊端是否解决。
在官方的解释中,这一调整有助于解决此前存在的“掐尖”和“小高考”的问题,回归选拔“偏才怪才”的本意。与此初衷相同的是,《意见》中提出考核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
东北大学招生办主任李海雄说,这一调整有利于把自主招生定位得更准确,“是选拔偏才怪才,适合专业学习的人,而不是全优生等优质生源的竞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认为,在高考后考核,一些认为自己裸分就能上某个高校的学生,可能高考后估分不需要自主招生加分,就不参加了,而对那些分数不够但属于“偏才怪才”的学生来说,反而多了一条路径。
文东茅的担心是,真正的“偏才怪才”并不多,因此高校愿意降分录取的积极性可能不高,宁缺毋滥,这样录取的比例可能达不到5%。
而对于那些真正想录取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学生的高校,文东茅认为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各个高校、各个专业的标准不一样,制定自己的标准很难。他举例称,比如学古汉语的学生,如何鉴别他对古文是否有很高的水平,需要单独的标准,“专家要去现场自己制定标准,而不是事先制定标准。”加上不同的人才差别很大,标准需要多元化,这样又会出现更多的主观性,是否公正也需要考虑。
各试点高校如何应对,还需等待各自自主招生方案出台。虞立红透露,现在教育部文件明确自主招生遴选具有学科特长的考生,那么高校在招生类型、申请条件、选拔方式等方面都应有针对性。
权位高低
对于自主招生考核时间调整,储朝晖表示暂不做评价,“一两年再看成效。”在被问及“此次新政的进与退”时,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表示高校自主招生权被“收紧”。
储朝晖佐证这一结论的例子是取消联考。他认为,原来的高校联盟可能将取消,高考这种“统考”的权位更重了,排在自主招生考试之前,“这不是一个先后次序的安排,而是权位高低的安排。”
在《意见》中,自主招生的定位被明确:“高校自主招生是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按分数录取的一种补充。”
熊丙奇认为,自主招生考核时间调整后,本身的弊端依然存在,因为原有的评价体系没有被打破,而学生被录取的机会没有增加,加上时间更为仓促,总体感觉是学生的选择权被新政策压缩。“我只能说,这次给高校的权力还不够,还可以给高校更多自主权。”文东茅说。他认为,高校在确定招生标准、招生名额等方面都应该发挥更多作用,但这方面目前还没有太多的尝试。
自2003年开始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其权力“边界”有多次变化,以自主招生人数比例规定来说,2003年不超过5%,这一限制在2009年对生源好的高校取消,又在2012年被重申。而《意见》规定,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现阶段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比例。储朝晖认为,这里有政府部门对自主招生容易导致腐败的担心。
文东茅曾参与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前的相关工作,在其出台后,他认为高考改革“走了半步”,步子不大。
储朝晖表示,自主招生是个大趋势,将由政府招生转向学校招生,“但走多快,现在还不好定,这与走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
他表示,试点高校对优质生源的激烈争夺依然难免,在自主招生方案出来前,有的高校凭借和一些中学建立的长期关系,已经“瞄准”了一些学生。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王萍为化名)
(本文来源:经济观察报 有删减!)
编辑推荐
- 自主招生三大联盟是否取消 且听各高校招办主任如何说!
- 【盘点】自主招生改革新政 这些变化你都知道吗?
- 2015自主招生难产 心急尖子生瞄准港校招生
本站(www.100xue.net)部分图文转自网络,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底部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